星穗号驶离雾磷星的第五日,舷窗外的紫罗兰色彻底被赤金色火浪吞噬。那颗被岩浆包裹的熔浆星悬在宇宙中,像一枚燃烧的巨型宝石,表面翻滚的熔岩河在恒星光照下流淌出金属般的光泽,连飞船外层的钛合金隔热板都开始传来细微的嗡鸣——这是温度突破临界值的预警信号。主控室的光屏上,熔浆星的各项数据以刺眼的红色高频跳动,与雾磷星的酷寒形成极致反差,仿佛从冰窖骤然坠入火炉。
“距离熔浆星170万公里,已检测到星球外围存在厚度95公里的‘炽焰气层’,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硫与岩浆蒸汽,实时温度720c,且每小时上升12c。”小汐的手指在光屏上翻飞,额角的汗珠刚渗出就被控制台的散热风吹干,“更致命的是‘熔岩喷流柱’——从星球内核喷发的岩浆柱能突破气层直抵400公里高空,速度高达每秒800米,星际联盟档案显示,十年前一艘满载物资的运输船曾被喷流柱击中,0.3秒内就熔化成铁水。”她调出地表扫描图,赤红色的岩浆海洋占据星球93%的面积,仅在赤道附近残存三处呈三角分布的“玄武岩台地”,台地表面布满深达数千米的熔岩裂缝,裂缝中不时涌出暗红色的岩浆,像星球裸露的血管,“玄武岩台地表面温度1050c,岩层虽能耐受高温,但下方存在‘岩浆暗流’,登陆舱一旦压中薄弱点,会直接坠入暗流被熔化。”
林教授站在光屏前,指尖在最大的“赤岩台”标记上停留:“这里是唯一可能存在‘地幔水脉’的区域。根据地震波探测,赤岩台下方1500米处有一条稳定的地幔裂隙,裂隙中极可能封存着高温高压状态下的液态水——这是改造熔浆星的核心。但炽焰气层会完全屏蔽通讯信号,登陆后我们将与星穗号失联,只能靠登陆舱的自主导航与应急系统行动。”她转头看向阎丘兄弟,语气比雾磷星时更凝重,“登陆舱外壳必须换成‘碳化钨-金刚石复合涂层’,这种材质能在1400c高温下保持结构稳定;推进器要改用‘冷等离子推进系统’,避免尾焰与炽焰气层中的二氧化硫发生爆炸反应。”
机械舱内早已是一片灼热的忙碌,北刍一正将复合涂层一片片焊接在登陆舱外壳上,焊枪喷出的蓝色火焰与金属碰撞的火花交织,他每隔30秒就用高温测温仪检测焊接点,确保每一处都达到耐受标准:“我们在登陆舱底部加装了‘岩浆缓冲垫’,内置四层耐高温陶瓷与液态金属散热层,就算不慎接触岩浆,也能争取15分钟的撤离时间。”北刍二则蹲在“荒土开拓者”旁,将钻探臂的钻头换成“立方氮化硼单晶”——这种超硬材料的硬度仅次于金刚石,能穿透玄武岩台地的致密岩层,“还加了‘双循环散热模块’,钻探时通过液态金属与氦气双重循环带走热量,避免钻头因高温软化。”
阿木的培养舱内,屏幕上的“低温抗磷型共生体”在模拟1000c的环境中瞬间萎缩,体表的保水膜化作一缕白烟,活性在20秒内降至0。他盯着屏幕上跳动的细胞凋亡数据,将一支装有“嗜热古菌基因片段”的试管缓缓注入培养基——这是从地球深海热泉中提取的特殊基因,能在高温下维持细胞结构稳定。同时,他在培养基中加入“重金属螯合剂”,让共生体逐渐适应岩浆环境中的高浓度铅、汞离子:“熔浆星没有甲烷菌,唯一的营养来源是地幔水脉中的‘热泉嗜热菌’,我们得让共生体在高温环境中分解嗜热菌,同时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无害的矿物质。”
当星穗号抵达熔浆星的炽焰气层边缘时,飞船突然剧烈震动,主控室的温度显示屏瞬间飙升至65c。“遭遇熔岩喷流柱!距离我们50公里,正以每秒900米的速度逼近!”小汐的声音带着急促,她果断启动“紧急多层隔热屏障”,飞船外层瞬间展开三层能量护盾,将喷流柱的高温隔绝在外,“喷流柱会在3分钟内覆盖我们的航线,必须立刻切入气层!”阿凯盯着星图上不断扩大的红色喷流柱标记,掌心渗出冷汗却语气坚定:“调整航向,从炽焰气层的薄弱区域切入,登陆舱准备投放,目标赤岩台!”
登陆舱穿过炽焰气层时,舷窗外的景象从赤金色渐变为暗红色,高温蒸汽在舱体表面凝结成黑色的焦痕,如同覆盖了一层坚硬的铠甲。“双循环散热模块正常,舱内温度32c,共生体活性稳定在82%!”阿木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他紧盯着检测仪,屏幕上的共生体体表已形成一层淡红色的耐高温膜,“可以准备钻探!”
当登陆舱在赤岩台着陆时,舱门打开的瞬间,一股裹挟着岩浆蒸汽的热浪涌了进来,带着刺鼻的硫磺味,登陆舱的金属外壳瞬间被烤得通红。阿凯和阿木的星核防护服立刻启动“高温冷却模式”,头盔面罩上的散热片飞速运转,吹出的冷风在面罩内侧凝结成细小的水珠。脚下的玄武岩台地滚烫如烙铁,表面的裂缝中不时喷出细小的岩浆,落在防护服上发出“滋滋”的声响,瞬间化作一缕白烟。“荒土开拓者”已在赤岩台中心就位,双循环散热模块启动,钻探臂顶端发出微弱的蓝光,接触玄武岩的瞬间,岩浆蒸汽便被蒸发成白色的雾气。
“散热系统正常,开始钻探!”北刍一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钻探臂缓缓下降,高频震动让赤岩台发出沉闷的轰鸣,黑色的岩屑与岩浆蒸汽混合着飞溅而出,落在地面上瞬间凝固成黑色的玻璃状物质。阿木蹲下身,将检测仪的探头贴在玄武岩表面,屏幕上很快跳出数据:“地表温度1048c,地幔水脉距离地表1500米,没有岩浆暗流异常!”
就在钻探臂深入地表1200米时,小汐的声音突然从应急通讯频道传来——这是仅能维持10秒的短暂信号:“注意!赤岩台下方检测到岩浆暗流,预计4分钟后到达你们所在区域,温度1300c!”信号戛然而止,阿凯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他果断下令:“荒土开拓者启动‘岩浆隔离罩’,钻探臂以最大功率下降!”只见“荒土开拓者”的四周伸出六根金属杆,瞬间释放出耐高温的能量屏障,将周围的岩浆蒸汽阻挡在外,钻探臂的转速陡然提升,岩屑飞溅的速度快得几乎形成一道黑色的旋风。
当钻探臂深入地表1500米时,屏幕上突然传来“滴”的一声——钻探臂突破了玄武岩,接触到了下方流动的液态水。“停止钻探!这里就是地幔水脉!”阿木兴奋地大喊,他紧盯着检测仪上的水质数据,当数据显示水中富含热泉嗜热菌时,立刻示意北刍一操作取样装置。透明的耐高温石英管中很快装满了淡黄色的液态水,其中还夹杂着微小的黑色颗粒——那是嗜热菌的群落,在高温水中缓慢蠕动。
阿木将样本放入检测仪,屏幕上的数据让他眼中闪过惊喜:“地幔水脉中的嗜热菌数量充足,水质中的矿物质浓度刚好能满足共生体的需求,重金属离子浓度也在可处理范围内!”他立刻将混合着重金属螯合剂的“高温耐受型共生体”通过钻探臂注入地幔水脉,屏幕上的共生体进入水脉后,体表的耐高温膜迅速溶解,开始舒展身体,活性逐渐恢复到100%。“共生体正在分解嗜热菌,产生的氧气每小时提升0.09%!”
然而,变故突然发生。阿木的检测仪突然捕捉到一股异常的岩浆流信号,屏幕上的岩浆流轨迹显示,一股高压岩浆流正朝着投放点移动,速度高达每秒18米,所过之处,地幔水脉的液态水被瞬间蒸发。“不好!高压岩浆流会将共生体冲散,还可能堵塞地幔水脉!”阿木立刻将数据通过应急信号发射器传向星穗号,尽管知道成功传输的概率不足10%,“有没有办法阻挡?”
3分钟后,林教授的声音竟奇迹般地通过应急频道传来,带着电流的杂音却异常清晰:“这是地幔水脉的自然岩浆循环,无法阻挡,但我们可以利用它!阿木,立刻注入‘岩浆引导剂’,让共生体随着岩浆流扩散,在水脉中形成稳定的氧气通道!”阿木不敢迟疑,立刻将引导剂注入地幔水脉,屏幕上的共生体果然随着岩浆流移动,所到之处,嗜热菌被迅速分解,氧气在通道中不断积累,原本被岩浆蒸发的水脉区域,竟因共生体产生的氧气冷却,重新凝结出液态水。
就在这时,阿凯注意到钻探臂的取样装置上附着着一些微小的红色光点,他将高倍探测仪对准光点,屏幕上出现了令所有人惊讶的景象:一群类似蠕虫的生物正在地幔水脉中蠕动,身体呈半透明的红色,体表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岩浆膜,正缓慢地朝着共生体所在的区域靠近。“是岩浆生物!”阿凯的声音带着激动,“它们靠吸收岩浆中的矿物质生存,体表的膜能抵抗超高温!”
阿木立刻捕捉生物数据传输给星穗号,几分钟后,林教授的分析结果传来:“这些‘岩浆蠕虫’体内含有‘矿物质分解酶’,能将岩浆中的重金属离子转化为无害的氧化物,它们的排泄物中还有大量碳元素——这正是共生体需要的营养!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地幔水脉中开辟的通道,能让共生体更快扩散!”
接下来的九天,阿凯和阿木一直在赤岩台监测,他们发现,岩浆蠕虫开始主动围绕共生体活动,两者接触时,共生体分解嗜热菌的速度加快了四倍,岩浆蠕虫则以共生体产生的有机物质为食,形成了完美的共生关系。“共生体活性提升了七倍,岩浆蠕虫的数量也在增加!”阿木的声音带着兴奋,“地幔水脉中的氧气浓度已经达到地球深海的9%,还在不断提升!”更令人惊喜的是,赤岩台的一处凹陷中,地幔水脉的液态水渗出地表,形成了一个“高温水潭”,水潭周围的岩浆被共生体产生的氧气冷却,逐渐凝结成黑色的岩石,岩浆蠕虫在水潭中蠕动,将氧气扩散到地表的每一个角落。
但挑战远未结束。第十一天,小汐的警报声突然通过应急频道传来,带着前所未有的急促:“超级熔岩喷流柱!直径200公里,预计3分钟后到达赤岩台,会引发剧烈的岩浆地震,可能摧毁整个台地!”阿凯果断下令:“荒土开拓者紧急回收,撤回登陆舱!”
就在他们准备撤离时,阿木突然发现,检测仪上的共生体和岩浆蠕虫正在朝着喷流柱方向移动。“它们在主动迎向喷流柱!”阿木的声音带着疑惑,林教授的声音立刻传来:“超级熔岩喷流柱会带来大量的嗜热菌和矿物质,对它们来说是绝佳的营养来源!阿木,快注入‘抗喷流保护剂’!”
阿木立刻在登陆舱内调配药剂,注入地幔水脉。当超级熔岩喷流柱抵达时,赤岩台剧烈震动,红色的岩浆如巨浪般席卷而来,登陆舱在地震中剧烈摇晃,阿凯和阿木紧紧抓住扶手,看着屏幕上的共生体——它们体表形成了一层厚厚的抗喷流膜,随着岩浆流扩散,分解速度更快了。喷流柱带来的高温不仅没有伤害它们,反而加速了嗜热菌的繁殖,为共生体提供了更充足的营养。
喷流柱过后,赤岩台的表面布满了新的熔岩裂缝,但令人意外的是,裂缝中竟渗出了更多的液态水——那是喷流柱与地幔水脉接触后冷却形成的。阿木调出数据,兴奋地大喊:“成功了!共生体不仅存活,还扩散到了更大区域,氧气浓度提升了25%!岩浆蠕虫的数量增加了四倍,地幔水脉的范围也扩大了!”
林教授在星穗号上看着这一切,眼中满是欣慰:“从雾磷星的磷火涡流,到熔浆星的熔岩喷流柱,我们终于彻底明白,星球的‘极端环境’从来不是生命的障碍,而是生命共生的契机。”小汐调出生态图谱,蓝色的氧气区域以赤岩台为中心缓慢扩展,像一颗在烈火中绽放的蓝宝石:“按照这个速度,九十年内,地幔水脉中的氧气浓度能满足中型生物生存,一百五十年后,炽焰气层的温度会降低,岩浆海洋中或许能长出耐高温的藻类。”
几天后,星穗号准备离开熔浆星时,阿木将优化后的“高温耐受型共生体”样本存入数据库,标注“高温抗矿型-共生优化V2.0”:“下次遇到有岩浆生态的星球,我们能将改造效率提升50%。”阎丘兄弟拿着新设计图,脸上满是成就感:“我们还设计了‘高温探测无人机’,下次登陆能提前勘探岩浆暗流,更安全。”林教授调出星图,指着一颗被绿色气体覆盖的星球,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下一个目标,绿瘴星——地表全是酸性沼泽,大气中含有剧毒的硫化氢,但我们有信心,让它也绽放生命的色彩。”
星穗号的引擎再次轰鸣,缓缓驶离熔浆星。舷窗之外,赤岩台的高温水潭被岩浆蒸汽笼罩,水潭中的红色光点(岩浆蠕虫)缓慢移动,赤金色的炽焰气层中渐渐多了一丝淡蓝——那是氧气的颜色,像一缕希望的丝线,缠绕在燃烧的星球上。阿凯看着生态数据,心中充满期待:雾磷星的紫蓝,熔浆星的赤红与淡蓝,未来,宇宙中会有更多这样的色彩,每一种色彩,都是生命与星球共生的证明。
或许几百年后,移民船来到这些星球时,会看到熔浆星的岩浆海洋中漂浮着红色的岩浆蠕虫,人们在高温水潭旁建造起耐高温的玻璃穹顶城市,孩子们隔着穹顶,观察着岩石缝隙中生长的高温植物。他们会在历史课上听到星穗号的故事,会知道是一群勇敢的开拓者,用“与星球共存”的智慧,唤醒了一颗又一颗沉睡的星球。
当星穗号的尾迹消失在炽焰气层后,熔浆星的地幔水脉中,共生体仍在分解扩散,岩浆蠕虫的通道纵横交错,将氧气输送到星球的每一个角落。或许未来某一天,熔浆星的炽焰气层会消散,天空变得澄澈,能看到遥远的恒星光芒;而星穗号,早已航向宇宙深处,去迎接绿瘴星的酸性挑战,去书写更多“共存”与“唤醒”的传奇。在浩瀚的宇宙中,星穗号的身影或许渺小,但它所承载的生命火种,却能在最极端的环境中绽放,照亮人类探索宇宙的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