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穗号的舷窗映着荒芜星渐远的蓝绿色光晕,主控室里的讨论却已聚焦在前方的赤色星球。当赤焰星的轮廓刺破星际尘埃时,所有人都被它的模样震撼——整个星球被翻滚的暗红云层包裹,地表凸起的火山锥如同巨兽的骨刺,每隔几分钟便有橙红色的岩浆柱冲破地壳,在天幕下拖出灼热的轨迹。小汐的扫描数据瞬间铺满光屏,红色警报灯在她手边微微闪烁:“赤焰星平均地表温度180c,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标300倍,岩浆活动频率每小时12次,土壤完全由冷却岩浆形成的玄武岩构成,没有任何水分留存。”
阿木将“荒原生机体”的培养舱接入模拟系统,屏幕上的蓝色菌群刚接触模拟岩浆环境,便有三分之一陷入休眠。他皱着眉调整参数:“之前的共生体耐温差极限是150c,赤焰星的高温会破坏它的细胞壁。而且岩浆岩的密度是荒芜星岩石的两倍,分解难度极大,必须强化它的酸性分泌物。”林教授此时正盯着地质图谱,指尖在几处标注着“稳定带”的区域滑动:“赤焰星的火山活动虽频繁,但存在几处板块交界的‘冷却走廊’——这里的岩浆活动较弱,地壳厚度是其他区域的三倍,或许能成为我们的首个投放点。”
阎丘兄弟早已在机械舱里忙碌,“荒土开拓者”的外壳被替换成耐高温的星核合金,喷射口加装了三层冷却装置。北刍一擦着额头的汗,指着改装后的钻探臂:“我们把‘深地探索者’的钻探模块拆了过来,能穿透两米厚的冷却岩浆岩,直接将共生体送进土壤深层,避免被地表高温杀死。”北刍二则调出能量传导装置的改造图:“还加了岩浆热能收集模块,要是遇到小规模岩浆喷发,不仅能保护设备,还能把热能转化成共生体需要的能量。”
阿凯的目光落在赤焰星南半球的一处环形山:“就定在这里,‘霜月环形山’——根据扫描,它的中心有一个休眠了三百年的火山口,地下存在微量的地下水脉,是最适合的初始投放点。投放小组准备,登陆舱这次要加装隔热层,无人机编队换成耐高温型号,阿木,跟我去地表。”
登陆舱穿过赤焰星的暗红色云层时,船体被大气摩擦得发出刺耳的声响,舷窗外的景象从暗红逐渐变成焦黑。当舱门在“霜月环形山”中心打开时,一股裹挟着硫磺味的热浪涌了进来,比荒芜星的正午还要灼热。阿凯和阿木的星核防护服瞬间启动最高级别的冷却模式,头盔面罩上凝结出一层薄薄的白霜,脚下的玄武岩地面隔着防护服,仍能感受到明显的灼热感。
不远处,改装后的“荒土开拓者”已经开始运作,它的钻探臂如同银色的巨爪,轻易穿透玄武岩地面,将混合着营养基质的“荒原生机体”注入土壤深层。阿木蹲下身,将检测仪的探头插入地面,屏幕上很快跳出数据:“共生体正在适应环境,酸性分泌物的浓度提升了50%,开始分解玄武岩中的矿物质!”话音刚落,远处突然传来一阵低沉的震动,环形山边缘的岩石滚落下来,小汐的声音立刻从通讯器里传来:“注意!检测到小规模岩浆活动,距离你们1.5公里,正在向环形山方向移动!”
阿凯立刻下令:“荒土开拓者启动热能收集模式,无人机编队监测岩浆流动轨迹!”只见“荒土开拓者”的顶部展开几片银色的收集板,岩浆靠近时,收集板发出淡淡的蓝光,将灼热的能量转化为柔和的光流,注入地下。阿木看着检测仪上的数据,突然惊呼:“共生体在吸收岩浆热能!它们的活性提升了三倍,分解玄武岩的速度变快了!”
就在这时,阿木的检测仪突然捕捉到一丝微弱的水分信号。他顺着信号源走到环形山中心的休眠火山口边缘,发现地面有几道细微的裂缝,裂缝中渗出极少量的、带着热气的水珠。“这里有地下水!”阿木将探头深入裂缝,屏幕上立刻显示出数据,“水质呈弱碱性,含有微量的矿物质,刚好能为共生体提供水分!”
无人机编队传回的画面显示,岩浆在距离“荒土开拓者”三百米处停下,被收集的热能让地下的共生体迅速扩散,在土壤中形成蓝色的网络。小汐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投放区域的土壤温度已经下降了12c,共生体分解玄武岩产生的物质,正在中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检测到微量的氧气!”
然而,变故突然发生。阿凯注意到休眠火山口的边缘,有几块岩石正在缓慢地移动——不是因为震动,而是被什么东西顶开的。他和阿木小心翼翼地走过去,发现岩石下藏着一些半透明的、类似蠕虫的生物,它们的身体呈淡红色,表面覆盖着一层粘稠的液体,正缓慢地在岩石缝隙中蠕动。阿木用检测仪靠近,脸色瞬间变了:“是嗜热生物!它们靠吸收岩石中的热能和矿物质生存,身体表面的粘液能抵抗高温,这是赤焰星特有的生命形式!”
林教授的声音立刻传来:“把数据传回来!”几分钟后,林教授的分析结果让所有人都惊讶:“这些‘赤焰蠕虫’体内含有一种特殊的酶,能加速玄武岩的分解,而且它们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氮元素——这正是共生体需要的营养!”阿凯看着那些缓慢蠕动的赤焰蠕虫,又看了看地下扩散的蓝色共生体:“它们能不能和共生体形成共生关系?”
接下来的三天,阿凯和阿木一直在环形山监测。他们发现,赤焰蠕虫开始主动向共生体所在的区域移动,当它们接触到蓝色的共生体网络时,并没有被排斥,反而将身体钻进共生体形成的缝隙中。阿木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到,共生体为赤焰蠕虫提供了更稳定的生存环境,而赤焰蠕虫的酶则加速了玄武岩的分解,两者形成了完美的互补。“太神奇了!”阿木的声音带着激动,“共生体的活性提升了五倍,赤焰蠕虫的繁殖速度也变快了,它们正在一起改造土壤!”
随着共生关系的建立,“霜月环形山”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原本焦黑的玄武岩地面,逐渐被一层淡绿色的苔藓覆盖——那是共生体分解矿物质后,孕育出的赤焰星第一种植物。阿木检测后发现,苔藓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释放出更多的氧气,环形山周围的空气,渐渐不再那么刺鼻。小汐的扫描数据显示,环形山中心的地下水脉正在缓慢扩张,水分渗透到周围的土壤中,为更多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可能。
但挑战远未结束。第五天,赤焰星的主火山“赤焰之眼”突然喷发,巨大的岩浆柱冲上云霄,红色的岩浆沿着山体流淌,朝着“霜月环形山”的方向蔓延。小汐的警报声在主控室响起:“岩浆流速度极快,预计30分钟后到达环形山!”阿凯立刻下令:“所有设备启动最高防御模式,能量传导装置全力收集岩浆热能,阿木,优化共生体的耐高温能力!”
阎丘兄弟操控着“荒土开拓者”,将所有的收集板展开,形成一道银色的屏障。当岩浆流靠近时,收集板发出耀眼的蓝光,将岩浆的热能大量吸收,转化为共生体需要的能量。阿木则在登陆舱里,向地下注入特制的营养基质,强化共生体的细胞壁。就在岩浆即将抵达环形山边缘时,地下的共生体突然爆发,形成一道蓝色的能量屏障,将岩浆挡在外面。阿木看着检测仪上的数据,兴奋地大喊:“成功了!共生体吸收了足够的热能,形成了耐高温的屏障,岩浆正在冷却!”
岩浆冷却后,在环形山边缘形成了一道黑色的岩石墙,而墙内侧的绿色苔藓,却长得更加茂盛。更令人惊喜的是,岩浆冷却后,地下的地下水脉被打通,环形山中心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湖泊,湖水清澈,倒映着赤焰星暗红的天空。赤焰蠕虫在湖边的土壤中大量繁殖,它们的排泄物让土壤变得更加肥沃,更多的植物开始生长——有开着红色小花的灌木,有细长的藤蔓,甚至出现了一些能在高温中生存的小草。
林教授在星穗号上看着这一切,感叹道:“赤焰星的改造,比荒芜星更难,但也更有意义。我们没有对抗自然,而是利用自然——用岩浆的热能滋养共生体,用赤焰蠕虫的酶加速改造,这才是星球改造的真正意义。”小汐调出赤焰星的生态图谱,上面的绿色区域正在以“霜月环形山”为中心,缓慢向外扩展:“按照这个速度,五十年内,赤焰星的大气就能达到适合居住的水平,一百年后,或许能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阿凯站在环形山的湖边,看着水中游动的、新生的小鱼——那是共生体和赤焰蠕虫改造环境后,孕育出的第一种水生生物。他的通讯器里传来星穗号成员们的笑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就感。“赤焰星的改造,让我们学会了更多。”阿凯的声音传遍整个星穗号,“宇宙中的每颗星球,都有它独特的力量,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与这种力量共存的方式,唤醒它们的生机。”
几天后,星穗号准备离开赤焰星时,阿木将优化后的“荒原生机体”样本存入数据库:“这次的共生体不仅能耐高温,还能吸收岩浆热能,下次遇到类似的星球,我们就能更快上手了。”阎丘兄弟则在检查设备,准备下一次改装:“下次要是遇到有海洋的荒芜星球,我们还能加个水下投放模块。”林教授则调出星际联盟的星图,指着一颗被蓝色冰层覆盖的星球:“下一个目标,‘冰海星’——整个星球被冰层覆盖,地下有巨大的海洋,挑战不小,但我们有经验了。”
星穗号的引擎再次轰鸣,缓缓驶离赤焰星。舷窗外,“霜月环形山”的绿色区域在暗红的星球上,如同一颗明亮的宝石,而赤焰星的天空,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暗红,而是多了一丝淡淡的蓝色。阿凯看着屏幕上不断更新的生态数据,心中充满了希望——荒芜星的蓝绿,赤焰星的红绿,下一颗星球的冰蓝,未来,宇宙中会有更多这样的色彩,而星穗号,会继续带着生机与守护的使命,航向更远的星空。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星际联盟的移民船抵达这些星球时,人们会看到,那些曾经荒芜的土地上,长满了植物,奔跑着动物,而星穗号留下的,不仅是改造的技术,更是与星球共存的智慧——不是征服,不是创造,而是唤醒每一颗星球沉睡的生机,守护每一个独特的生命故事。这,就是星穗号永恒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