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德案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瓜洲新政在江北大地引发的震荡仍如涟漪般扩散,林慕义却已不再将目光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得失。淮安城下的血战与这半年来的内外交困,让他愈发清晰地认识到,仅凭一时之勇或权谋机变,或许可以赢得一场战役,却无法赢得整个战争,更无法奠定长治久安的根基。他需要的,是一个更为长远、更为系统、能够将军事、政治、经济熔于一炉的总体方略。
这一日,瓜洲帅府戒备森严,气氛远比往日凝重。不仅是陈忠、王五、赵铁柱、沈文渊、周正、钱广源等瓜洲核心班底尽数在场,连伤势已大致痊愈的李贵,以及接到密令后轻装简从、秘密抵达瓜洲的黄得功,也赫然在座。这是一次决定未来江北乃至整个南明命运走向的最高层军政会议。
没有过多的寒暄,林慕义直接切入主题。他身后悬挂的,已不再是单纯的江北舆图,而是一幅囊括了中原、江南、湖广、乃至部分川陕地区的巨幅山河图。
“多铎北撤,乃战略收缩,非力不能支。清廷底蕴犹在,假以时日,必卷土重来。江南朝廷,内斗不休,马、阮昏聩,难堪大任。郑芝龙雄踞海上,首鼠两端,意在割据。”林慕义的声音在寂静的厅堂中回荡,清晰而冷静,“我江北之地,夹于强虏与庸主之间,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守成,唯有坐以待毙。唯有以攻为守,锐意进取,方能于死地中杀出一条生路,为这华夏,保留一缕复兴之机!”
他目光扫过在场每一张或凝重、或激动、或沉思的面孔,最终落在黄得功身上:“黄帅,淮安并肩血战,我等已是生死之交。今日请您前来,便是要共商这进取之策,望黄帅不吝赐教。”
黄得功神色肃然,拱手道:“制置使雄才大略,黄某佩服。有何方略,但讲无妨,黄某与麾下儿郎,必当竭力以赴!”他此来,也是下了极大的决心,深知此次会议将决定他及其部队未来的道路。
林慕义点头,走到山河图前,手指重点落在几个区域。
“欲图中兴,首在强军。然强军非仅止于兵甲之利,更在于制度之新。”他首先看向李贵和黄得功,“我军与黄帅所部,经淮安之战与后续整训,战力已有提升,然尚未融为一体,战法亦需与时俱进。我意,设立‘讲武堂’,不拘出身,选拔我军与黄帅部中有潜力之军官及士卒入学,系统学习新式战法、参谋作业、地理测算,乃至初步的物理、化学常识,以明火器、工程之理。由李贵、陈忠及黄帅部选拔资深将领共同主持,旨在培养新一代兼具勇武与谋略的基层将校,此为‘砺锋’之策!”
李贵眼中精光一闪,他深知振明军能有今日战力,与林慕义带来的新式训练和知识密不可分,若能推广开来,无疑将极大提升整体实力。黄得功略一沉吟,也缓缓点头,他见识过新式战法的威力,培养军官确是强军之本,虽然这意味着他部下的军官也将逐步接受瓜洲的理念。
“其次,在于固本。”林慕义的手指移到瓜洲及控制的“三角防区”,“清丈田亩、推行新税,乃断旧利益之根,虽有阵痛,却不得不为。然,仅此不够。沈文渊、周正!”
“下官在!”沈文渊与周正连忙起身。
“清丈之后,新政需立刻跟上!兴修水利,推广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以增粮产;设立义仓,平抑粮价,备荒赈灾;在各屯堡、市镇广设蒙学,启民智,育人才;鼓励工匠改良技艺,军械监可分出部分民用产能,扶持冶铁、织布等百工之业!钱广源,与各方海商、陆商的贸易渠道必须畅通,不仅要购入急需之物,更要设法将我江北之物产输出去,换回金银与技术!此为‘培元’之策!我要这江北,不仅成为军事堡垒,更要成为财富与人才汇聚之地!”
沈文渊等人听得心潮澎湃,这已远超一般军阀割据的范畴,而是有着清晰建国方略的宏图。
“然,内外之敌,岂会坐视我等从容‘砺锋’、‘培元’?”林慕义话锋一转,手指点向西线叶臣残部,以及更广袤的北方,“故,其三,在于‘拓势’!”他看向王五,“情报网络需全力向外延伸。向北,深入山东、河南,联络一切可联络的抗清义军,给予他们有限的武器、资金支持,让他们在清廷腹地制造麻烦,使其不得安宁!向西,严密监控叶臣乃至更西方向的左良玉等部动向,若能分化瓦解,或结为暂时同盟,则更佳。向南,江南朝廷、郑芝龙集团内部,需有我们的耳目,知其动向,方能提前应对。”
王五阴鸷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微微颔首:“属下明白。”
最后,林慕义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山河图的中心位置,那是中原腹地,也是旧都南京所在。“以上诸策,皆为铺垫。我辈终极之目标,乃是——北伐中原,光复神州!”
厅内一片寂静,唯有粗重的呼吸声可闻。北伐!这两个字重若千钧!自崇祯皇帝殉国,北京沦陷,南明诸公或苟安江南,或内斗不休,敢如此明确提出北伐,并制定详细方略者,林慕义堪称第一人!
“然北伐非一蹴而就。”林慕义声音沉毅,“需待‘砺锋’有成,新军练就;‘培元’见效,钱粮充足;‘拓势’得法,内外环境有利。在此之前,我江北方针,便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稳固根基,静待天时!”
他环视众人:“此四策, ‘砺锋’、‘培元’、‘拓势’、‘北伐’,环环相扣,互为表里。望诸君,各司其职,同心戮力,为我华夏之再造,蹚出一条血路!”
黄得功深吸一口气,率先站起身,肃然抱拳:“制置使谋国之言,高瞻远瞩,黄某……愿附骥尾,共襄盛举!”他彻底下了决心,将身家性命与这江北新政捆绑在一起。
李贵、陈忠等人也纷纷起身,目光炽热:“愿随帅爷(制置使),北伐中原,光复神州!”
定策已毕,宏图初展。
然而,所有人都明白,这四条策略,每一条都充满了艰难险阻。内部的整合,外部的压力,资源的匮乏,旧势力的反扑……未来的道路,注定荆棘密布,步步惊心。
但这颗名为“北伐”的种子,已在这江北上空弥漫的硝烟与希望中,悄然种下。只待时机成熟,便要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