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河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晨雾未散,湖口大寨已列阵三千。

薄纱般的江霭缠绕营帐之间,寒气沁骨,却无一人擅动。

校场上鸦雀无声,唯有刀鞘轻撞、甲叶微响,如潮汐低语。

新附义军低头肃立,颈系白帛,双臂以草绳自缚,黑巾覆额,遮去昔日叛旗之容——他们不是来请罪的兵,而是来赴死的魂。

高台之上,辛弃疾素袍临风,左袖空荡,随风轻扬。

他不披铠,不佩剑,只手抚案上一卷黄帛,《美芹十论》残页静静摊开,墨迹犹带十年前建康城头的风霜。

他目光缓缓扫过台下,那一张张被战火与悔恨刻蚀的脸,仿佛映出北地千里荒原、铁蹄踏破山河的旧影。

范如玉捧着那截染血断布缓步登台。

布是昨夜辛弃疾亲手斩下的左袖残片,浸透秦猛搏杀时溅上的鲜血,也裹着他断袖明志的一腔孤勇。

她将其轻轻悬于帅旗之侧,与那面曾焚伪书、染战血的旗帜并列飘摇。

风起,两布相击,声若呜咽,又似誓语。

“此布所载,非一人之忠,乃千人之誓。”辛弃疾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如钟鸣谷应,直贯人心,“今秦校尉归心,非降我辛某,乃归其志——尔等若心未叛国,便非叛军,乃‘归正营’!”

话音落处,万籁俱寂。

刹那间,有人抬头,有人颤抖,有人眼中骤然迸出泪光。

那些曾随秦猛举旗反戈的士卒,本以为今日必遭屠戮清算,却不料统帅不斥一字,反赐名号,许以重生。

辛弃疾闭目,心神沉入金手指“执念回响”。

刹那间,千百杂音涌入脑海——

“我曾举刀向旧帅……如今怎对江东父老?”

“家中老母若知我背主从贼,当哭断肠……”

“可若再战北虏,她或能含笑而终……”

悲悔交集,羞愤难当,却又藏着一丝不甘熄灭的火种。

这些执念如乱丝缠心,若不梳理,终成溃痈。

他猛然睁眼,提笔蘸墨,在黄帛上挥毫写下硕大一个“罪”字——笔力千钧,墨透三层绢帛,宛如刻入山河。

“此罪,我代尔等负之。”他将黄帛投入香炉。

火焰腾起,吞没字迹,灰烬旋舞升空,如蝶化冥途。

“自今日起,凡从秦猛举旗者,记‘归正功’一等,前过不究,功过另算。”

台下死寂片刻,忽有一声闷响——秦猛单膝跪地,铁甲撞地如雷。

他肩伤未愈,此刻用力过猛,血再度渗出绷带,染红粗布,却仍昂首嘶声道:“元嘉公以心换心!我等若再疑,天诛地灭!”

这一句吼出,三百余名戴罪之卒齐齐跪倒,草绳断裂之声噼啪作响。

他们摘下黑巾,露出满是风霜的脸庞,眼中不再是恐惧与羞耻,而是久违的尊严与决意。

辛弃疾微微颔首,转身望向东方。

朝霞正破云而出,金光洒在那面染血帅旗上,斜贯旗面的赤痕竟如燎原烈焰,即将燃尽阴霾。

此时,范如玉已率十余妇人步入伤营。

帐中腥气弥漫,腐肉与药草混杂。

辛伯躺在草席上,肩创溃烂,高热未退,却仍咬牙不语。

她俯身探脉,指尖微颤,轻叹道:“你为主挡刃,不是第一次了……当年在滁州,也是这样一声不吭。”

她取银针施灸,金针通络,艾火温经,又命人速采湖口新嫩芦根、鱼腥草熬汤。

汤成,亲持陶碗,一勺勺喂入伤卒口中。

一名老兵饮罢,浑浊泪水滚落鬓角:“夫人……与当年岳夫人一般仁心。我们打庐州……拼了命也跟!”

范如玉只是微笑,将空碗递还,转身走向下一帐。

她的裙裾早已斑驳不堪,却走得稳健如初。

她知道,前方不止有战场,更有无数将士的性命托付于此。

高台上,辛弃疾立于残旗之下,望着整编中的归正营。

秦猛已受命整顿部众,虽伤未愈,却挺脊如松。

三千将士渐次归列,军心悄然凝聚。

忽而,江面雾气微动。

水波轻漾,一叶渔舟自浓雾深处悄然而至。

舟头立一人,蓑衣斗笠,竹竿挑灯,铜牌半悬,刻着“庐州巡塘”四字。

守营士卒欲拦,却被那人一声长笑震住。

他跃岸而行,步履如风,直趋帅台之下,抱拳沉声道:“江上传鼓——”江上传鼓,声自雾中来。

那蓑衣斗笠之人立于帅台之下,面如铁铸,声若裂帛:“庐州野艾营已连破三寨!百姓持锄为兵,斩伪令、焚税册,据险而守。今遣我逆流夜行三百里,只为一问——帅旗何时渡江?”

话音未落,校场骤然骚动。

新附士卒纷纷抬头,眼中惊疑与振奋交织。

他们曾是叛军,如今归正未久,尚不知天下人如何看待这支“戴罪之师”。

而今庐州百姓竟自发举义,不待号令先起刀兵,所倚者,不过一个“辛”字名望。

辛弃疾伫立高台,眸光如电扫过台下万千心绪。

他未语,却缓缓转身,走向后帐。

片刻,捧出一面残破战旗——旗面焦黑卷边,中央一道深褐血痕自顶贯底,正是老仆辛伯在滁州旧役中以身挡箭、血染征衣的遗物。

此旗十年未曾展开,今日一出,似有忠魂低吟。

“秦猛。”辛弃疾唤道。

秦猛抱拳上前,右臂仍缠粗布,血迹未干。

他曾为叛将,今为归正第一人,身份最重,亦最难服众。

“此旗染我忠仆之血,今交你手。”辛弃疾将旗柄塞入其掌,“它不书功名,不论官阶,只问一句:可曾见一仆为护主而死?可曾闻一人临刃不退?若有人不服‘归正’之名,便问他——尔心可有此赤诚?”

秦猛双膝微颤,终未跪下,只将战旗高举过顶,转身缓步巡营。

火把映照之下,那面残旗猎猎招展,仿佛承载十载孤忠,穿越烽烟而来。

秦猛走过之处,士卒默默解下遮面黑巾,掷于尘土,动作由迟疑渐至果决。

草绳断裂之声此起彼伏,如同旧枷自解。

一双双眼睛抬起,直视前方,不再闪躲。

有人低声哽咽,有人紧握刀柄,指节发白——不是恐惧,而是觉醒。

三千人列阵无声,唯风拂旗响。

夜深,营中渐静。

辛弃疾独坐帐中,案上摊着《美芹十论》补遗稿,墨迹未干。

窗外月色如霜,忽闻外间喧哗骤起,夹杂铁链拖地之声。

亲兵掀帘而入,面色凝重:“雷十七在囚笼中自戕未遂,以头撞栅,额血直流,只求速死。”

辛弃疾眉头微蹙,起身披衣而出。

寒风扑面,囚笼立于辕门外,四角火把摇曳不定。

雷十七蜷坐其中,发乱如蒿,脸上血污混泪,气息微弱,却仍咬牙切齿:“给我一刀……我不配活着看你整军北伐!”

辛弃疾静静立于笼前,目光沉如古井。

“你若真求死,何不在刀指我时自刎?”他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锤,“你在滁州帐外举刃,不是为了杀我,是为了逼我退让。你不甘心成逆贼,又不敢回头——你求的,从来不是死,是恕。”

雷十七浑身一震,抬头瞪眼,似欲反驳,却张口无言。

“我不会杀你。”辛弃疾转身,朗声下令:“押赴江州,交刑部审谳定罪。我要天下人知:叛者有罪,不容轻纵;然法度昭昭,亦不滥杀无辜。生杀予夺,归于朝廷,非我私怨。”

令下,士卒上前锁链加身。雷十七垂首不语,唯有肩胛微微抽动。

风起江上,吹动营前连绵火把。

那一道赤光蜿蜒伸展,自湖口大寨直趋江岸,宛如星河欲渡长江,静默中蕴藏雷霆之势。

而在远处堤畔,几名百姓悄然驻足观望。

火光映亮他们粗糙的脸庞,眼中既有敬畏,也有犹豫。

书河书屋推荐阅读:神话版三国纵天神帝神魂至尊武逆焚天大魏宫廷内无敌升级王内超级锋暴三国之佣兵天下我有一个沃尔玛仓库丝路大亨从我是特种兵开始一键回收抗战之关山重重三嫁夫君超宠的蜀汉之庄稼汉抗战:从周卫国参军开始煮酒点江山开局:大唐万里一孤城醉枕江山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万历小捕快寒门宰相我姐夫是太子,我纨绔点怎么了?乱战异世之召唤群雄大明新命记最强军师之鬼才郭嘉北雄浴血山河明贼大唐不良人替天行盗暴君重生后,将原配妻子宠上天三国:以大汉之名,镇全球亡命之徒重生柯南当侦探那些年西游的兄弟人在大唐已被退学山河血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天才回归:第一傲世毒妃嘻哈史诗看古今穿越造反,我是认真的三国之他们非要打种地的我蒙山军开局戍边送死?我转身打回京城!我来自大明辽东大人,得加钱三国:家父董卓,有请大汉赴死!我穿越明末了但金手指丢了我在三国和诸葛做邻居楚汉争鼎
书河书屋搜藏榜:山河血人在大唐已被退学开局戍边送死?我转身打回京城!崇祯是我老丈人!王妃本狂妄异星传送门之黄金大陆长生:从赏金猎人开始我有皇后光环维多利亚的秘密我在明末有支无敌军团挖金挖金挖金挖金挖金挖金醉枕江山隋末,我干翻了十八王大唐之九子夺嫡让你当兵戒纨绔,你苟成军中猛虎吾父朱高煦大唐:我,火头军薛仁贵,无敌黄沙百战穿金甲朕绝不当皇帝箱子里的明末,我就是神仙乱世第一能臣回到古代建特区皇帝宠臣?不,我一身反骨!我在大夏被迫搞事的日子抗战:签到军事基地成晋西北霸主嫡女狂妃三国之诸葛天下绝色毒医王妃林梦雅大明:等待老朱死亡的我成了帝师战争承包商帝国再起特种兵穿越大明,抢座银山夺天下开局流放西北,强塞三个西域媳妇穿越1836年泽许公国的崛起重生—深闺九王妃穿到乱世我有拼夕夕打仗从不缺若我穿越,倚红偎翠,做个小诗仙带个手机回汉朝天云大陆之唐天十七世纪富二代铁血山河志让你当侯爷,没让你搞科技燕山血旗:开局千户所暴杀天下带着全面战争开始征服许你盛世安宁温水煮相公大人,得加钱三国的真相参商穿越明朝小王侯
书河书屋最新小说:红楼:贾政从教坊司救人挽大明天倾:从驿卒开始签到北疆,开局召唤霍去病穿越大秦之我和始皇帝抢下班明末:开局一把刀,天下任我枭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大唐:家父程咬金帝王串串烧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