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站在训练场的看台边,指尖无意识地攥着手中的战术记录本,目光紧紧盯着场地上的身影。上个月的那一幕,仿佛还清晰地映在眼前 —— 那天的阳光格外刺眼,训练场的草坪泛着鲜亮的绿色,球员们正在进行高强度的对抗训练。赵宇作为球队的核心后卫,正带着球突破对方的防线,动作敏捷而有力。
突然,意外发生了。在一次快速变向时,赵宇的脚踝不慎踩在队友的球鞋上,只听 “咔嚓” 一声轻微的响动,他的身体瞬间失去平衡,重重地摔倒在草坪上。周围的球员们立刻围了过去,林砚也快步跑下看台,心脏不由得揪紧。
赵宇咬着牙,挣扎着想站起来,额头上已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我没事,还能继续训练。” 他皱着眉头,声音带着一丝逞强。可刚一挪动脚踝,一阵剧烈的疼痛就让他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就在这时,穿着白色队医服的刘医生带着医疗箱,快步从场边跑了过来。他蹲下身,一把按住想要起身的赵宇,语气严肃而坚定:“别动!脚踝扭伤后不能随意活动,必须立刻冰敷加压,否则会加重肿胀,影响恢复。” 刘医生的眼神锐利而专注,让人无法拒绝。
赵宇还想争辩,刘医生已经打开了医疗箱,拿出冰袋和弹性绷带。“你现在的任务不是训练,而是好好养伤。” 刘医生一边熟练地将冰袋敷在赵宇的脚踝上,一边耐心地解释,“脚踝扭伤看似常见,但处理不当很容易留下后遗症,影响你后续的比赛。我们会根据你的恢复情况,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确保你能在比赛前完全康复,而且不会留下任何隐患。”
他的动作轻柔却有力,将冰袋固定好后,又用弹性绷带仔细地缠绕在赵宇的脚踝上,松紧度恰到好处。“这样可以起到加压止血的作用,减少肿胀。” 刘医生一边缠绕,一边向周围的球员和教练解释,“接下来的 24 小时是关键期,要持续冰敷,每次 15-20 分钟,间隔 1-2 小时,避免冻伤皮肤。”
随后,刘医生让人拿来担架,小心翼翼地将赵宇抬上担架,送往球队的医疗室做进一步检查。林砚跟在后面,看着刘医生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敬佩 —— 刘医生在球队担任队医已经有十年了,经他手治疗康复的球员不计其数,每一次面对球员受伤,他都能保持冷静,用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为球员们保驾护航。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刘医生每天都会准时来到赵宇的病房或者训练室,跟踪他的恢复情况。每天早上,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赵宇脚踝的肿胀程度,用软尺仔细测量脚踝的周长,记录在专用的康复档案本上。“今天的肿胀比昨天消退了 0.5 厘米,恢复情况不错。” 刘医生一边记录,一边笑着对赵宇说,“但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关节的活动范围还需要进一步恢复。”
为了准确了解赵宇关节的活动情况,刘医生会让赵宇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比如缓慢地屈伸脚踝、旋转脚踝等,同时用手轻轻辅助,感受关节的活动阻力。“现在能弯曲到多少度了?有没有疼痛感?” 刘医生耐心地询问,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如果发现赵宇在某个动作上存在困难,他会立刻调整康复方案,增加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起初,康复训练只是简单的关节活动训练。刘医生会亲自指导赵宇做踝关节的屈伸、内翻、外翻等动作,每个动作做 10-15 次,每天做 3-4 组。“动作一定要缓慢、平稳,不要用力过猛,避免再次损伤。” 刘医生在一旁看着,时不时地纠正赵宇的动作,“注意保持身体平衡,感受脚踝周围肌肉的发力。”
随着赵宇恢复情况的好转,刘医生逐渐加入了力量训练。他为赵宇准备了弹力带,让赵宇坐在椅子上,将弹力带的一端固定在脚踝上,另一端用手握住,做脚踝的抗阻屈伸训练。“每组做 12 次,做 3 组,注意控制动作速度,感受肌肉的收缩。” 刘医生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动作要领,“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脚踝周围肌肉的力量,提高关节的稳定性,预防再次受伤。”
平衡训练也是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刘医生让赵宇站在平衡垫上,先从单脚站立开始,逐渐增加难度,比如闭上眼睛单脚站立、在平衡垫上做简单的动作等。“平衡能力对于篮球运动员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快速移动和变向时,良好的平衡能力可以减少受伤的风险。” 刘医生在一旁保护着赵宇,防止他摔倒,“不要着急,慢慢找到身体的平衡点。”
除了刘医生的康复训练指导,队医团队的营养师也为赵宇定制了专属的饮食方案。营养师根据赵宇的身体状况和康复需求,制定了详细的每日饮食计划,确保赵宇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
每天的早餐,赵宇都会吃到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比如鸡蛋、牛奶、鸡胸肉等,搭配全麦面包和新鲜的水果,保证营养均衡。午餐和晚餐则以鱼肉、牛肉、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为主,搭配大量的蔬菜,比如西兰花、菠菜、胡萝卜等,这些蔬菜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和伤口愈合。
营养师还会根据赵宇的训练强度,调整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确保他有足够的能量进行康复训练。同时,营养师会提醒赵宇多喝水,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减少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的摄入,防止体重增加,影响康复进度。“饮食对于康复也非常重要,合理的饮食可以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加速伤口愈合,让你更快地恢复状态。” 营养师每次见到赵宇,都会耐心地叮嘱他注意饮食。
在队医团队的精心照料下,赵宇的恢复速度比预期的还要快。原本预计需要一个月才能康复,结果不到三周,赵宇就已经能够正常进行训练了。在复出后的第一场比赛中,赵宇状态神勇,不仅在防守端表现出色,还在进攻端拿到了 20 分的好成绩,帮助球队赢得了比赛。
比赛结束后,赵宇特意来到队医室,向刘医生和营养师表示感谢。“谢谢你们这段时间的精心照料,如果不是你们,我不可能这么快就恢复,更不可能在比赛中取得这样的成绩。” 赵宇的脸上满是感激的笑容。
刘医生拍了拍赵宇的肩膀,笑着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看到你能够重新回到赛场,并且发挥得这么好,我们也为你感到高兴。不过,以后训练和比赛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避免再次受伤。”
林砚望着队医室里忙碌的身影,指尖还残留着刚才翻阅训练数据报表的触感。赵宇康复后与队医团队相拥致谢的温馨画面,仍在她脑海中不断回放。她深深明白,球员在赛场上的每一次精准传球、每一次奋力跳跃,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付出,而队医团队的默默守护,更是球员们敢于全力拼搏的底气。这份守护,不仅体现在受伤后的精心治疗,更藏在日常训练中未雨绸缪的预防里 —— 那套与队医团队共同搭建的 “数据 + 医疗” 保障模式,早已成为球队降低伤病率的关键防线。
每天清晨,天还未亮透,球队训练基地的医疗监测室就已经亮起了灯。队医团队的成员们早早到位,准备为球员们进行每日的身体数据采集。他们手中拿着专业的监测设备,从球员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到肌肉疲劳度、关节活动度,每一项数据都要精准记录。负责肌肉监测的李医生,会用肌电图仪仔细检测球员腿部、腰部等关键部位的肌肉电活动,屏幕上跳动的波形,清晰地反映着肌肉的兴奋程度与疲劳状态。“肌肉电信号的变化能提前预警潜在的损伤风险,比如当某块肌肉的电活动异常减弱时,就可能意味着肌肉出现了过度疲劳,若不及时调整训练,很容易引发拉伤。” 李医生一边操作设备,一边向身边学习的年轻助理解释,声音里满是专业与严谨。
与此同时,林砚也在训练办公室里整理着前一天的训练数据。她的电脑屏幕上,清晰地记录着每位球员的训练时长、训练强度、完成的技术动作次数等信息。她会根据不同球员的位置与体能特点,将数据分类整理 —— 后卫球员的折返跑次数、前锋球员的跳跃高度与频率、中锋球员的身体对抗时长,都被细致地标注出来。“训练数据是球员身体承受力的直观体现,比如赵宇作为后卫,每天的折返跑次数若超过 80 次,第二天肌肉疲劳度就会明显上升。” 林砚一边敲击键盘,一边在笔记本上写下关键数据节点,这些都是她与队医团队长期合作总结出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