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河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黄庭坚传:“黄九”的硬核人生——诗坛顶流与快乐“老九”

第一章 修水黄九:从“学霸顽童”到科举“逆袭选手”

要聊黄庭坚,先得把他最接地气的雅号——“黄九”——拎出来说道说道。这称呼跟什么文人风骨、诗坛地位半毛钱关系没有,纯纯是“家庭户口本认证”:他在黄家兄弟里排老九,搁现在就是街坊邻居喊的“王老三”“李老五”,透着股子烟火气,半点没有后来“山谷道人”的清冷范儿。就像你小学班里总考第一的“张老八”,听着亲切,却藏着“不好惹”的学霸基因。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黄九”出生在江西修水的一个书香世家。说起来,黄家也算有点“文化家底”:他爷爷黄湜做过太常博士,爸爸黄庶是个小官,还跟当时的文坛大佬欧阳修有过交集。这种家庭环境,注定了黄九打小就不是掏鸟窝、摸鱼虾的野孩子,而是被按在书桌前啃《论语》《孟子》的“卷王预备役”。

但黄九这“学霸”,跟一般的“书呆子”不一样——他读得进圣贤书,也玩得转“小聪明”。据修水老辈人说,少年黄庭坚总揣着本《楚辞》,却爱在放牛的时候把书塞给小伙伴,自己跑去河边摸鱼,美其名曰“观察民生”;等老爸查功课,他又能把《离骚》背得滚瓜烂熟,连注释都能讲得头头是道,气得老爸想揍他都找不着理由——这“装模作样”的本事,打小就练得炉火纯青。

十几岁的黄九,在修水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才子”。他写的诗,连当地的老秀才都得点头说“这小子有灵气”;他填的词,被茶馆里的歌女唱着,能让喝茶的客人忘了续水。按说这么有才华,考个科举还不是手到擒来?可谁知道,黄九偏偏成了宋代科举界的“初期不顺选手”——第一次考,落了;第二次考,又差点栽了。

第一次参加科举是在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黄九刚满21岁,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年纪。他揣着满肚子墨水去赶考,考前还跟朋友拍胸脯说“此番必中”。结果放榜那天,他从头找到尾,眼睛都快瞪瞎了,也没看着“黄庭坚”三个字。回家的路上,他看见街边卖糖人的老头,突然就想起自己写的“少年自负凌云笔”,越想越委屈,差点当着老头的面哭出来——这大概是“诗坛顶流”第一次公开“翻车”。

落榜后的黄九,被老妈狠狠吐槽了一顿:“你不是能耐吗?怎么连个功名都考不上?再这样,隔壁王阿婆都要给你介绍织布的活儿了!”这话刺激到了黄九,他收起了“顽童”的性子,跑到庐山的东林寺闭门苦读。据说他在寺里读了三年书,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晚上点着油灯读到半夜,连寺里的和尚都知道“那个姓黄的老九,比我们还虔诚”。

三年后,黄九再次赶考。这次他吸取了教训,不再光写“凌云壮志”的诗,而是琢磨起了考官的喜好——当时科举考经义,他就把《礼记》《周礼》啃得滚瓜烂熟,还特意模仿欧阳修的文风,写得既规整又有灵气。放榜那天,他挤在人群里,终于在榜单中间看到了“黄庭坚”三个字,激动得差点跳起来,跑回家跟老妈报喜:“娘!我中了!不用去织布了!”

中了进士后,黄九的第一个官职是“汝州叶县尉”,就是在河南叶县管治安、抓小偷的小官。这官虽然不大,但黄九做得很认真——他不像别的官员那样摆架子,反而经常跟老百姓聊天,听他们说谁家丢了鸡、谁家的庄稼被偷了。有一回,他抓了个偷玉米的少年,一问才知道少年家里穷,没饭吃,黄九不仅没罚他,还送了他两斗米,跟他说“以后饿了就来找我,别再偷东西了”。当地老百姓都喜欢他,说“黄九尉是个好官,不拿架子,还懂咱们的苦”。

你看,“黄九”这雅号,一开始就带着点“反差萌”:明明是街坊邻里叫惯了的“老九”,却藏着一颗不服输的“学霸心”;明明是才华横溢的才子,却在科举路上跌跌撞撞。但正是这份“不完美”,让他后来的故事,更有嚼头——毕竟,谁不喜欢一个既能写诗又能抓小偷,还会送米给穷人的“快乐老九”呢?

第二章 遇东坡:“苏门”里的“诗坛显眼包”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33岁的黄九在徐州见到了苏轼。这一年,苏轼41岁,刚从“乌台诗案”的阴影里缓过来一点,在徐州当知州,正是“会挽雕弓如满月”的豪迈年纪;而黄九,还是个在地方上当小官、背着一摞诗稿四处求人的“潜力股”。

这次见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小粉丝面见顶流偶像”。黄九早就把苏轼的诗背得滚瓜烂熟,从《江城子·密州出猎》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连苏轼年轻时写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都能倒背如流。为了见苏轼,他提前三天就开始准备,把自己最满意的几十首诗和词整理成册,还特意换了件新做的青布长衫,紧张得晚上都没睡好——生怕偶像觉得自己“没水平”。

结果见面那天,苏轼一开口就把黄九整懵了。苏轼拿着他的诗稿,翻了两页就笑着说:“你这‘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也太谦虚了!就凭你这‘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我不少弟子都强!”黄九本来还端着“才子”的架子,一听这话,脸瞬间就红了,连话都说不利索,半天憋出一句“先生过奖了,学生还有很多要学的”。苏轼见他这模样,反倒觉得有趣,拉着他去喝酒,还跟他聊起自己当年考科举的事儿——说自己当年也差点落榜,多亏了主考官欧阳修赏识。

就这么一顿酒的功夫,黄九成了苏轼的“迷弟兼弟子”。苏轼对黄九的才华是真欣赏,后来还写信给别人推荐他,说“黄庭坚之才,当在诸生之上”;而黄九对苏轼,更是掏心掏肺的敬佩,后来苏轼被贬,他跟着忙前忙后,一点不含糊。这种“师徒情”,在勾心斗角的宋代文人圈里,算是难得的清流。

不过苏轼也没少“调侃”黄九的“较真”体质。有一回,他们一群人在西湖边喝酒,黄九看着湖里的荷花,突然开始琢磨“这荷花的‘荷’字,在《诗经》里是怎么用的?在《楚辞》里又有什么不同?”苏轼听了,直接怼他:“你小子就是太较真,赏个花还得查字典?再这么下去,荷花都要被你研究得开花了!”说得黄九又羞又恼,端起酒杯就跟苏轼碰了一下,说“先生放心,我下次肯定不这么较真了!”——结果下次看到柳树,他又开始琢磨“柳”字的典故,把苏轼逗得哈哈大笑。

还真别说,黄九的“较真”,放在写诗上就是天大的优点。他写诗讲究“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就是把古人的句子改得更妙,把别人的意境化得更活。比如他写“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化用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却写出了自己跟朋友相隔万里的思念;他写“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化用了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却写出了春天的壮阔与灵动。

苏轼特别欣赏他这一点,有一回跟“苏门”的弟子们聚会,苏轼让他们各填一首词,主题是“秋景”。秦七(秦观)写的“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走的是婉约路子;晁补之写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有点悲壮;张耒写的“一片春愁待酒浇”,透着点洒脱;轮到黄九,他写的是“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苏轼看完,直接拍了桌子,说“就你这‘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把‘秋愁’写成了‘春盼’,比我们这群人都多了点意思!你这‘点铁成金’的本事,算是练到家了!”从那以后,黄九的“诗坛显眼包”身份,在“苏门”里就坐实了——不是说他爱出风头,而是说他总能用较真的劲儿,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诗。

不过黄九也不是总“较真”。跟苏轼和“苏门”的朋友们在一起时,他也会开玩笑、说段子。有一回,秦七跟他开玩笑,说“你写诗总琢磨典故,怕是以后读者都得抱着字典读你的诗”。黄九听了,笑着回了一句“我这是为了让读者多学知识,不然光读诗多没意思?”说得秦七哑口无言,苏轼在一旁笑得直拍大腿。

你看,遇见苏轼,对黄九来说,不只是找到了“伯乐”,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懂他”的人。苏轼知道他的“较真”不是钻牛角尖,而是对文字的敬畏;也知道他的“才”不是小聪明,而是真功夫。这种知遇之恩,让黄九后来就算被贬到天涯海角,也没忘了苏轼的教诲——好好写诗,好好做人。

后来,黄九跟秦七、晁补之、张耒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有人说“苏门四学士里,秦七最会写词,黄九最会写诗”,黄九听了,还特意跑去跟秦七开玩笑:“秦七,他们说你词比我好,我可不服,咱们比一比?”秦七笑着说“比就比,不过你可别输了哭鼻子”——两个“老小孩”的较劲,成了宋代文坛的一段佳话。

第三章 诗书画三绝:“黄九”的“硬核才艺秀”

如果说“黄九”的诗是“顶流”,那他的字和画,就是“隐藏款”——他是宋代“诗书画三绝”的代表人物之一,字跟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也被后人当成宝贝。不过要说他的“才艺秀”,那可全是“较真”磨出来的,没有半点“天赋碾压”的轻松。

先说说他的字。黄九小时候练字,可没少挨老爸的揍。他一开始写的字,歪歪扭扭,像蚯蚓爬,老爸看了就生气:“你这字写的,还不如隔壁三岁小孩!再写不好,就别吃饭了!”黄九不服气,就跑去跟村里的老秀才学写字。老秀才告诉他“练字要先练心,心不静,字就不端”,还送了他一本《兰亭序》,让他每天临摹。

从那以后,黄九就跟练字较上了劲。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院子里摆一张桌子,倒上墨,铺上纸,一笔一划地临摹《兰亭序》。有时候练得入了迷,连饭都忘了吃,老妈喊他吃饭,他还说“等我把这个‘之’字写好再说”。据说他临摹《兰亭序》,足足临了三年,把王羲之的笔法摸得滚瓜烂熟,可他还不满足,又开始学颜真卿、柳公权的字,把各家的优点都融到自己的字里。

后来,黄九的字出了名,连苏轼都夸他“你的字,比我有骨力”。可他还是“较真”,每次写字前都要洗手、磨墨,还得找个安静的地方,说“字是人的脸面,不能随便写”。有一回,一个当官的找他写字,想让他写一幅《岳阳楼记》,还送了他一堆金银珠宝。黄九看了,直接把珠宝推了回去,说“我的字,只写给懂的人,不写给爱财的人”——这股子“硬核”劲儿,跟他平时的“快乐老九”模样,简直判若两人。

再说说他的画。黄九画画,跟别人不一样,他不爱画花鸟鱼虫,就爱画山水,尤其是家乡修水的山水。他说“家乡的山山水水,是我最好的老师”,每次回家,他都要带着画板,去庐山、去修水河边,一画就是一整天。他画画讲究“写意”,不追求像,只追求“神”,比如他画的《松风阁图》,寥寥几笔,就把松树的苍劲、风的灵动画了出来,连米芾都夸他“你的画,比你的字还多了点灵气”。

不过黄九画画,也有“较真”的时候。有一回,他画一幅《庐山瀑布图》,画了好几次都不满意,总觉得瀑布的“气势”不够。他就特意跑到庐山瀑布下面,站在石头上看了一整天,看瀑布怎么流、怎么溅起水花、怎么被风吹得散开。回家后,他一口气画了三幅《庐山瀑布图》,终于画出了自己满意的“气势”。后来这幅画被后人当成宝贝,现在还藏在博物馆里,成了“文物网红”。

最有意思的是,黄九还喜欢“诗书画结合”——他画完一幅画,就在上面题一首诗,再盖上自己的印章,让画既有“画味”,又有“诗味”。比如他画了一幅《墨竹图》,就在上面题了一首诗:“胸中有竹不算奇,笔下无竹方为妙。若问此竹哪里来,修水河边风里摇。”既写了自己画画的心得,又夸了家乡的竹子,可谓“一举两得”。

不过黄九的“才艺秀”,也不是没人吐槽。有一回,米芾跟他开玩笑,说“你的字太‘瘦’了,像个竹竿;你的画太‘简’了,像没画完”。黄九听了,一点不生气,还笑着回了一句“我的字瘦,是因为有骨力;我的画简,是因为有灵气。你不懂,这叫‘简约而不简单’”。说得米芾哑口无言,只能笑着说“你这张嘴,跟你的字一样‘硬’”。

你看,黄九的“诗书画三绝”,没有半点“天赋异禀”的神话,全是“较真”磨出来的。他练字练到手上起茧,画画画到忘了吃饭,写诗写到琢磨典故到半夜——这种“硬核”的努力,才是他成为“宋代顶流”的真正原因。就像他自己说的“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就算是“黄九”也不行。

后来,黄九的诗、字、画都成了宋代文坛的“顶流”,有人说“读黄九的诗,得带本字典;看黄九的字,得懂点笔法;赏黄九的画,得有点意境”。黄九听了,笑着说“这样才好,不然太容易懂了,多没意思?”——你看,这“快乐老九”的较真劲儿,到什么时候都改不了。

第四章 仕途浮沉:被贬路上的“快乐干饭人

考上进士后,黄九的仕途,跟他的科举路一样,走得不算顺。宋代的“党争”特别厉害,王安石的“新党”和司马光的“旧党”斗来斗去,而黄九因为是苏轼的弟子,自然被归到了“旧党”阵营。不过跟秦七的“愁眉苦脸”不一样,黄九被贬的时候,居然还能当“快乐干饭人”——走到哪吃到哪,还把吃的写进诗里,活脱脱一个“宋代美食博主”。

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3年),旧党掌权,黄九还算顺利,从地方官调到京城当“秘书省正字”,负责编书、校书,算是进了“中央部委”。这期间,他写的诗也多了些“风雅气”,比如《寄黄几复》里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把跟朋友的思念写得又美又戳心,连宋哲宗都听说了,还特意让他进宫念这首诗。

可好日子没过几年,宋哲宗亲政后,开始重用新党,旧党官员纷纷被贬。苏轼被贬到惠州,黄九也没能幸免,先是被贬到黔州(现在的重庆彭水)当“别驾”,说白了就是个闲官,没什么实权。换了别人,可能早就唉声叹气、破罐子破摔了,但黄九不一样——他一到黔州,就被当地的美食吸引了。

黔州虽然偏僻,但有很多好吃的:比如当地的竹笋,又嫩又鲜;比如当地的米酒,度数不高,喝起来甜甜的;还有当地的腊肉,熏得香香的,能放好几个月。黄九一边吃,一边写了首《黔州食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哦不对,这是苏轼写的,黄九写的是《戏赠无咎》:“南北故人鸿去外,东西流水燕飞来。莫因老骥思千里,醉后哀歌缺唾壶。”虽然诗里有点愁,但字里行间全是“我在黔州吃得挺好”的意思。

在黔州的时候,黄九还跟当地的老百姓学做“黔江鸡杂”。他说“黔江的鸡杂,用辣椒、花椒炒一炒,又香又辣,配着米酒吃,能多吃两碗饭”。他还把做鸡杂的方法写进信里,寄给远方的朋友,说“等我回去,做给你吃”。当地老百姓都喜欢他,说“黄九别驾是个好人,不摆架子,还爱吃咱们的菜”。

没过多久,黄九又被贬到宜州(现在的广西宜州),这在宋代,已经是“天涯海角”了,再往南就是大海,没地方可贬了。宜州比黔州还偏僻,条件也更差——他住的房子是个小破屋,漏风漏雨,冬天冷得不行。可黄九还是没愁,照样当“快乐干饭人”。

宜州有很多好吃的野菜,比如荠菜、马齿苋,黄九就跟老百姓一起去挖野菜,回来用开水焯一下,拌上酱油、醋,吃得津津有味。他还写了首《宜州见梅》:“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诗里写的是梅花,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其实是在说“宜州虽然偏,但有梅花,还有好吃的,我过得挺好”。

有一回,宜州的知州请黄九吃饭,给了他一盘“宜州烤鸭”。黄九吃了一口,就赞不绝口,说“这烤鸭比京城的还好吃,皮脆肉嫩,蘸着甜面酱,绝了”。他还跟知州请教烤鸭的做法,知州笑着说“你一个文人,怎么总琢磨吃的?”黄九说“民以食为天,吃好了才能写好诗啊”——说得知州哈哈大笑。

在宜州的时候,黄九的身体已经不太好了,又得了风寒,经常咳嗽。可他还是没停笔,一边吃药,一边写诗,一边琢磨好吃的。他在给朋友的信里说“宜州的橘子熟了,又大又甜,我每天吃两个,身体都好多了”。朋友看了信,又心疼又好笑,说“黄九啊黄九,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想着吃”。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宋哲宗去世,宋徽宗即位,旧党官员被召回京城,黄九也被赦免,准备从宜州回京城。他本来想先去惠州见苏轼,可走到半路上,突然生病了,没几天就去世了,享年56岁。据说他去世前,还在跟朋友说“宜州的米酒还没喝够,回去一定要带几坛”——你看,这“快乐干饭人”的本色,到最后都没改。

苏轼得知黄九去世的消息后,哭了好几天,说“我这辈子最得意的弟子,就是黄九,他走了,我再也找不到能跟我一起聊诗、一起吃美食的人了”。后来苏轼在北归的路上,路过宜州,特意去了黄九住过的小破屋,看着墙上黄九写的诗,又忍不住哭了——这对既能聊诗又能聊美食的师徒,终究还是没能再见一面。

第五章 山谷道人:“黄九”的“豁达进阶版”

在被贬的日子里,黄九给自己取了个新号——“山谷道人”。“山谷”是因为他喜欢在山谷里读书、写诗,觉得山谷里安静,能让人静下心来;“道人”不是说他当了道士,而是说他想学习道家的豁达,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保持平常心。如果说“黄九”是他的“烟火气版”,那“山谷道人”就是他的“豁达进阶版”——更成熟,更从容,也更懂生活。

黄九第一次用“山谷道人”这个号,是在黔州的时候。那时候他刚被贬,心里有点愁,就经常去黔州的山谷里散步。山谷里有松树、有清泉、有野花,还有很多小鸟,他坐在石头上,听着泉水叮咚,看着小鸟飞,心里的愁就少了很多。他说“山谷里的风,能吹走所有的烦恼;山谷里的水,能洗去所有的浮躁”,所以他就给自己取了“山谷道人”这个号,想提醒自己——就算身处逆境,也要像山谷一样,包容一切,从容面对。

当了“山谷道人”后,黄九的诗也变了——以前的诗里还有点“少年气”,有点“不服输”,现在的诗里多了些“豁达”,多了些“通透”。比如他写的《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这首诗里,他写了黔州的潮湿——“屋居终日似乘船”,写了自己的年纪——“莫笑老翁犹气岸”,可最后还是说“风流犹拍古人肩”,透着股子“就算我老了,就算我被贬了,我还是那个有才华的黄九”的自信。这种豁达,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从山谷里“悟”出来的——他知道,人生就像山谷,有高有低,有起有伏,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

当了“山谷道人”后,黄九还喜欢上了“禅”。他经常去黔州的寺庙里跟和尚聊天,听和尚讲“禅理”。和尚告诉他“人生的烦恼,都是因为想太多;只要放下执念,就能快乐”。黄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开始练习“放下”——放下对功名的执念,放下对贬谪的抱怨,放下对未来的担忧,只专注于当下的生活:读读书,写写诗,吃吃饭,跟老百姓聊聊天。

有一回,一个朋友问他“你被贬了这么多次,就不恨吗?”黄九笑了笑,说“恨有什么用?不如多看看山谷里的风景,多尝尝当地的美食,多写几首好诗。你看,这山谷里的松树,不管刮风下雨,都长得好好的;我为什么不能像松树一样,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活得好好的?”朋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也跟着豁达了起来。

在宜州的时候,黄九的“山谷道人”本色更明显了。他住的小破屋虽然漏风漏雨,但他还是在院子里种了几棵梅花,说“梅花耐寒,就像我一样”。冬天的时候,梅花开了,又香又美,他就坐在梅花树下,喝着米酒,写着诗,日子过得又安静又惬意。他还写了首《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哦不对,这是王安石写的,黄九写的是《次韵中玉早梅》:“折得寒香不露机,小窗斜日两三枝。罗帷翠叶深调护,已被游蜂圣得知。”诗里写的是梅花,其实是在写自己——就算身处逆境,也要像梅花一样,默默绽放,散发香气。

当了“山谷道人”后,黄九还经常跟当地的老百姓分享“豁达之道”。他教孩子们读书,告诉他们“读书不是为了当官,是为了明事理,懂生活”;他跟老人聊天,告诉他们“年纪大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心态老了”;他跟年轻人讲道理,告诉他们“遇到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自己”。当地老百姓都说“山谷道人不仅有学问,还懂生活,跟他聊天,心里特别舒服”。

你看,“山谷道人”这个号,不是黄九随便取的,而是他人生的“进阶”——从“黄九”的烟火气,到“山谷道人”的豁达,他学会了跟生活和解,学会了在逆境中寻找快乐,学会了用平常心面对一切。这种进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可黄九做到了——因为他知道,人生就像一首诗,有平仄,有押韵,有高潮,有低谷,重要的是用心去写,用心去品。

后来,黄九去世后,人们提到他,有时候叫他“黄九”,有时候叫他“山谷道人”。叫“黄九”,是因为他接地气,真实可爱;叫“山谷道人”,是因为他豁达从容,值得尊敬。这两个号,就像他人生的两面——一面是烟火气的“快乐老九”,一面是豁达的“山谷道人”,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黄庭坚。

第六章 身后名:“黄九”与穿越千年的“诗坛遗产”

黄九走了,但他的诗、字、画,还有他的“快乐”与“豁达”,都留了下来。从宋代到现在,近一千年过去了,人们还在念他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还在练他的“山谷体”书法,还在赏他的《松风阁图》,还在说他是“黄九”,是“山谷道人”。他的“诗坛遗产”,就像一杯陈年老酒,越品越香,越品越有味道。

先说说他的诗。黄九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这个诗派在宋代影响特别大,有“一祖三宗”的说法——“一祖”是杜甫,“三宗”就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黄九的诗讲究“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给宋代的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后来很多诗人都学他的写诗方法,比如陆游、杨万里,都受过他的影响。

有人说“黄九的诗,是‘学霸级’的诗,得带着字典读”,这话不假——他的诗里全是典故,比如《寄黄几复》里的“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用了司马相如和孔子的典故,要是不懂典故,还真读不懂他的诗。可正是因为这样,他的诗才更有“嚼头”,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十遍有十遍的理解。

现在的课本里,还选了黄九的诗,比如《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这首诗写得又大气又豁达,成了很多人必背的古诗。每次读这首诗,都能想到那个在快阁上倚着栏杆,看着落木千山、澄江明月的“黄九”,心里就会多一点豁达,少一点烦恼。

再说说他的字。黄九的书法被称为“山谷体”,特点是“瘦硬通神”,笔画又细又有力,像竹子一样,有骨感。他的字在宋代就很有名,苏轼说“山谷的字,比我有骨力”,米芾说“山谷的字,是‘刷字’,有气势”。后来很多书法家都学他的字,比如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文徵明,都受过“山谷体”的影响。

现在博物馆里,还藏着黄九的书法作品,比如《松风阁诗帖》《诸上座帖》,都是国宝级的文物。《松风阁诗帖》是黄九在宜州写的,写的是他在松风阁上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全是豁达与从容。每次有展览,都有很多人去看,有人说“看黄九的字,就像看一个豁达的老人在跟你聊天,心里特别舒服”。

再说说他的“快乐”与“豁达”。黄九的一生,不算顺利,考科举落过榜,当官被贬过,可他从来没放弃过快乐,从来没失去过豁达。他被贬到黔州,能当“快乐干饭人”;被贬到宜州,能在小破屋里种梅花;就算快去世了,还想着宜州的米酒。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感染了很多人。

现在的人,生活压力大,经常会因为工作、学习、生活的事烦恼。这时候,读一读黄九的诗,想一想他的“快乐干饭人”本色,想一想他的“山谷道人”豁达,心里的烦恼就会少一点。有人说“黄九就像一个穿越千年的‘心灵导师’,教会我们怎么在逆境中寻找快乐,怎么在烦恼中保持豁达”。

黄九去世后,他的朋友把他的诗、词、文整理成集,叫《山谷集》,流传了下来。元代的文人说“黄九的诗,是宋代诗坛的‘顶流’”;明代的文人说“黄九的字,是‘宋四家’里最有骨力的”;清代的文人说“黄九的豁达,是文人里少有的”。到了现在,他的作品还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叫“黄九”的宋代文人。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黄九能知道自己的作品能流传这么久,能让这么多人喜欢,他大概会笑着说“没想到我这‘黄九’,还能被后人记住”;大概会跟苏轼说“先生,你看,我写的诗,真的有人懂;我练的字,真的有人学”。而我们这些后人,能读到他的诗,能看到他的字,能从他的人生里学到快乐与豁达,大概也是一种幸运吧。

后记:不止是“老九”——黄九教会我们的事

写了这么多关于黄九的故事,我总觉得还少点什么。后来想了想,少的大概是对他“雅号”的再解读——很多人提到黄庭坚,只记得他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只记得他的“山谷体”书法,却忘了他还有“黄九”的烟火气,还有“山谷道人”的豁达。

“黄九”这个雅号,代表的是他的“真实”。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也会为了科举落榜而委屈,也会为了被贬而愁,也会喜欢吃黔州的鸡杂、宜州的米酒。他就像我们身边的某个朋友,有点才华,有点较真,有点小缺点,但很真实,很可爱。

“山谷道人”这个雅号,代表的是他的“成长”。从“黄九”的少年气,到“山谷道人”的豁达,他学会了跟生活和解,学会了在逆境中寻找快乐,学会了用平常心面对一切。这种成长,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可黄九做到了——因为他知道,人生没有一帆风顺,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一颗豁达的心。

黄九的一生,告诉我们:就算科举落榜,也不用放弃,因为努力总会有回报;就算当官被贬,也不用愁眉苦脸,因为苦中也能作乐;就算身处逆境,也不用失去希望,因为豁达能让一切变得更好。他就像一个穿越千年的“老朋友”,用自己的人生,教会我们怎么生活,怎么快乐,怎么豁达。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经常会因为各种事烦恼。这时候,不妨读一读黄九的诗,想一想他的“快乐干饭人”本色,想一想他的“山谷道人”豁达。也许你会发现,原来快乐很简单,原来豁达不难——就像黄九说的“人生如诗,有平仄,有押韵,有高潮,有低谷,重要的是用心去写,用心去品”。

这大概就是黄九,一个叫“黄九”的宋代文人,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遗产”吧。

书河书屋推荐阅读:神话版三国纵天神帝神魂至尊武逆焚天大魏宫廷内无敌升级王内超级锋暴三国之佣兵天下我有一个沃尔玛仓库丝路大亨从我是特种兵开始一键回收抗战之关山重重三嫁夫君超宠的蜀汉之庄稼汉抗战:从周卫国参军开始煮酒点江山开局:大唐万里一孤城醉枕江山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万历小捕快寒门宰相我姐夫是太子,我纨绔点怎么了?乱战异世之召唤群雄大明新命记最强军师之鬼才郭嘉北雄浴血山河明贼大唐不良人替天行盗暴君重生后,将原配妻子宠上天三国:以大汉之名,镇全球亡命之徒重生柯南当侦探那些年西游的兄弟人在大唐已被退学山河血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天才回归:第一傲世毒妃嘻哈史诗看古今穿越造反,我是认真的三国之他们非要打种地的我蒙山军开局戍边送死?我转身打回京城!我来自大明辽东大人,得加钱三国:家父董卓,有请大汉赴死!我穿越明末了但金手指丢了我在三国和诸葛做邻居楚汉争鼎
书河书屋搜藏榜:山河血人在大唐已被退学开局戍边送死?我转身打回京城!崇祯是我老丈人!王妃本狂妄异星传送门之黄金大陆长生:从赏金猎人开始我有皇后光环维多利亚的秘密我在明末有支无敌军团挖金挖金挖金挖金挖金挖金醉枕江山隋末,我干翻了十八王大唐之九子夺嫡让你当兵戒纨绔,你苟成军中猛虎吾父朱高煦大唐:我,火头军薛仁贵,无敌黄沙百战穿金甲朕绝不当皇帝箱子里的明末,我就是神仙乱世第一能臣回到古代建特区皇帝宠臣?不,我一身反骨!我在大夏被迫搞事的日子抗战:签到军事基地成晋西北霸主嫡女狂妃三国之诸葛天下绝色毒医王妃林梦雅大明:等待老朱死亡的我成了帝师战争承包商帝国再起特种兵穿越大明,抢座银山夺天下开局流放西北,强塞三个西域媳妇穿越1836年泽许公国的崛起重生—深闺九王妃穿到乱世我有拼夕夕打仗从不缺若我穿越,倚红偎翠,做个小诗仙带个手机回汉朝天云大陆之唐天十七世纪富二代铁血山河志让你当侯爷,没让你搞科技燕山血旗:开局千户所暴杀天下带着全面战争开始征服许你盛世安宁温水煮相公大人,得加钱三国的真相参商穿越明朝小王侯
书河书屋最新小说:穿越大秦之我和始皇帝抢下班明末:开局一把刀,天下任我枭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大唐:家父程咬金帝王串串烧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四合院:重生傻柱的正确打开方式拜师九叔降妖除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