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清预计的不错。
可以说非常准确。
没几日,冯润便由贵人提升为左昭仪,跻身三夫人行列。
她离皇后的宝座仅一步之遥,看陛下眉眼之间的意思,这个皇后之位非她莫属。
冯润本来就是个心思单纯的女人,俗话说属于啥大无啥型,当时就嘚瑟圆台了,那可真是春风得意蹄子急,从没这么畅快淋漓过。
当然她对高菩萨也更加依赖,更言听计从。
要说没人知道她这点馊吧事,怎么可能呢?
历来纸里包不住火,没有不透风的墙。
于是有朝臣明里暗里点拨拓拔宏,冯昭仪妇德有亏,你陛下得注意一下,可是拓拔宏愣是没往心里去!
或者,他有他自己的考量,有另外一起公案,压在他心头很多年了,用冯清的话说,到时候了,也该解决一下了。
这一日,朝堂之上,有联名奏折,举报略阳人苻承祖贪赃枉法。
拓拔宏责令严查,并将苻承祖押解回京受审。
各位看官,你道这人是谁?
他是冯太后的铁杆支持者,中宫用事的顶梁柱,宦官出身。
正是他给冯太后讲了俩个小故事,最后一个“俩燕子争巢”直接要了拓拔宏,外公李惠一家的性命!
你想想,这时候,被逮回来,还能有好吗?
很快苻承祖贪赃枉法的罪证被坐实,拓拔宏当朝下诏,处以死刑。
苻承祖喊冤不绝,他家确实有很多金银财宝,但都是冯太后赏赐的,并不是贪污所得。
可是拓拔宏想起母亲本来死于宫规,自己就没得亲近,已经很惨了;祖父一家又被屠戮,几个舅舅也丢了性命,心里哪能不恨!岂能容他申辩?
最后万般无奈的苻承祖,突然呈上来一个锦盒,让拓拔宏和诸位大臣当场验看。
拓拔宏想都没想,命人当场打开,结果请出来一道诏令!
冯太后在临死之前,预判到拓拔宏一定会为外祖父一家复仇,弄死苻承祖,于是赏赐给他一道免死的诏令!
这把拓拔宏气得头顶直冒蓝烟,姜还是老的辣,不服不行,居然给自己留了这么一手!
但是孝子贤孙还得装下去,于是,孝文帝当朝变脸,言语宽宥,下诏赦免了他。
自古死罪可免,活罪难饶!
拓拔宏撤销了他所有官职,囚禁私宅,连下数诏,今天封赏一个“悖义将军”的官衔,明天又给个“佞浊子”的称号。
就差指着鼻子骂你个背信弃义,奸邪污浊的小人!你若不死,我跟你没完没了!
这谁能受得了啊?
苻承祖羞愤难当,又悔又惧,不到一个月,便于家中憋屈扒拉的病死了。
骂死苻承祖,也是没谁了,拓拔宏用另外一种方式,替外祖父一家报了仇。
公元492年春正月,又是一年匆匆而过,北魏孝文帝终于消除了各方面的隐患,彻底稳定住了朝局。
原来的中宫用事,随着冯清被贬,以及苻承祖的死亡,彻底瓦解,消失于浩浩朝堂之中,不再提太皇太后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识。
拓拔宏这才正式在明堂祭奠父亲太上皇拓拔弘,原来冯太后将拓拔弘的牌位,扔出了祖庙,不再享受后人祭祀,拓拔宏小心翼翼将父亲又请了回来,放在上帝牌位旁边,共享香火。
冯太后去世两年,他才敢做这个事情,其忍耐力可见非比寻常。
然后他登上灵台,开始观察太阳四周的云气,往日里温和的眉眼此刻覆着一层沉郁的光芒,不是悲恸、不是仇恨、不是阴冷,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凝重之气。
没人知道这个二十五岁的帝王在想什么,但是却心知肚明,陛下又在酝酿什么大决定,而且这个决定很快会破土而出。
他的指尖抵着灵台栏杆,轻叩了三下,像是在和父亲秘密约定什么,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那眼神里透着不容回头的决心。
之后他大踏步下了灵台,停留在东堂北部偏殿,有条不紊的开始处理国家大事。
从此以后,每月初一,他都会去看望父亲,形成惯例。
果然没多久,拓拔宏在二月初四日,举行了一次重要的祭祀变革:首次将太祖道武帝拓跋珪的灵位,与南郊祭祀的天神一同摆放、共同祭祀,打破了此前天神祭祀与先祖祭祀分离的传统。
要知道“南郊天神”是古代王朝规格极高的祭祀,祭祀对象是主宰上天的神灵,象征皇权获天认可;
太祖道武帝拓拔珪是北魏的开国皇帝,是皇室血脉与王朝基业的源头,但是一直不是天神。
此次“配享”,将“人王”的灵位纳入“天神”的祭祀体系中,通过将开国皇帝与天神绑定,强化皇室先祖与天同源的认知,巩固当前皇权的合法性,即“皇权天授”且“一脉相承”!
这是拓拔宏汉化改革中“礼制改革”的典型体现。
他在借鉴中原王朝“祭天配祖”的礼制传统,让大家接受君权天授的理念,我就是中华正统,谁也别跟我扯什么之前的游牧部落!
继而把大臣召集到一起,讨论阴阳五行,定一下大魏属于五行里的哪一行。
中书监高闾博学多才,觉得手拿把掐,这事好决!
他随即发表见解,道:“历代帝王,得中原者得天下!
现在中原在我们大魏手里,我们就是正统。
那就得往前捋一捋吧。
司马晋朝承继承曹魏,五行为金德,之后为后赵石勒,燕国慕容,秦朝苻坚,苻坚灭亡之后,咱们大魏就在北方正式建立了,那样的话,木火土金水……金木水火土……推演下去,咱们应该是土德!承载万物之像!
而且都知道大魏皇家拓跋这一姓氏,出自轩辕帝。
轩辕帝具有土德之瑞,因此号黄帝,黄为土色,位在中央,故轩辕德优,以黄为号。据此臣认为,大魏应属土德!”
说的多好啊。
但是有人立刻不乐意了,秘书丞李彪、着作郎崔光等人站出来反对:“你这说的都不对,简直是驴唇不对马嘴!
我们的神元皇帝拓跋力微和晋武帝来往密切,关系很是不错。
咱们拓拔族一直忠心耿耿的服侍晋王朝。
司马氏的命运告终之时,我们拓跋在云中、代郡接受天命而兴起。
再说了秦嬴政统一天下,汉朝取而代之时,也没从秦这边论,而直接继承了周王朝,为火德。
更何况石勒、慕容、苻氏等等所建的王朝,时间短,地域小,他们顶天就是个山大王,咱们不能从他们那论,咱们得直接跳过他们,从司马晋朝开始论!”
然后就开了锅,说啥的都有。
最后只好举手表决,一致同意从司马晋朝开始论,我们必须从这里扛起大旗,五行属于水德!
这玩意儿合理吗?
怎么说呢?
后世历史学家肯定不能赞同这个接续方法,因为西晋完了,有东晋,东晋是被南朝刘裕所灭的。
而且刘宋接受了东晋大部分遗产,所以说扛起晋朝大旗的应该是刘裕,和北魏没什么关系,可惜刘宋也白费,没扛几天,还耍啦丢了!
所以北魏要想得到史学家认可,这么硬整肯定不太行,必须打过长江去,统一华夏南北!把东晋的香火从南朝手里接过来,那才名正言顺!
不过谁也不能这么说,惹拓拔宏不高兴干什么?
那拓拔宏为什么不同意第一套方案呢?从刘渊,石勒,慕容,苻坚那论呗,更合理。
因为大家都知道,那时东晋还没亡呢,华夏正统还在东晋那里。
只要东晋的旗帜飘扬一天,这些人只能按照《列王传》管理,说到底就是一个反王,不是标准意义上的皇帝……
你从反王那论过来,不也成反王了?
这肯定不行啊!太磕碜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只要南北分列,你这个王朝,这个皇帝在中华古代史上,认可度就没那么高,要不经典王朝顺口溜怎么会是这样的: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北魏,根本不能独立扛起华夏大旗!顶天就是半壁江山!还不是正统。
看看中华一统多重要,要不,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