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投无路的刘邦团队,带着残存的兵马,决定去投靠此时风头正劲的“西楚”系创业联盟。此时的盟主,是项羽的叔父,经验丰富的项梁。
项梁刚刚在薛城召开了“反秦创业公司第一届股东大会”,确立了以原楚国王室后裔熊心为“义帝”(相当于荣誉董事长,主要起品牌号召作用),自己实际掌控大局的体系。听说有一支来自沛县的队伍来投,项梁本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原则,接见了刘邦。
看着眼前这个气质略显痞气,但眼神透着一股机灵劲的沛公,项梁倒是没有轻视。乱世之中,能拉得起一支队伍的人,都有两把刷子。
“沛公来投,我楚军如虎添翼啊!”项梁说着场面话。
刘邦立刻发挥他的“情商”,躬身行礼,态度谦卑:“项将军威名远播,刘邦仰慕已久!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愿在将军麾下效犬马之劳,共诛暴秦!”
姿态放得很低,给足了项梁面子。
项梁很满意,大手一挥,给了刘邦五千兵马,以及大量的军械粮草,让他去收复之前被雍齿占去的丰邑,算是“入职考核”。
这就好比一个濒临破产的初创团队,突然得到了行业巨头的“b轮融资”和资源注入,瞬间起死回生!
刘邦拿着这笔“投资”,带着兄弟们,嗷嗷叫地杀回丰邑。雍齿哪里还敢抵抗,直接弃城而逃。刘邦顺利收复失地,算是向新东家交上了一份不错的投名状。
项梁见刘邦确实有能力,便正式将他纳入楚军体系,刘邦团队暂时结束了流浪生涯,有了稳定的“办公地点”和“工资发放”。
然而,在项氏集团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项羽的视角:
作为项梁的侄子,集团的头号战将,项羽对刘邦这种“外来户”并不怎么看得上眼。在他看来,刘邦团队就是一帮“草台班子”,缺乏贵族气质和硬实力,全靠耍小聪明和运气。
一次军事会议上,项羽和刘邦首次同框。
项羽身高八尺,霸气外露,如同巡视领地的雄狮。他看了一眼坐在末席,正跟萧何低声嘀咕什么的刘邦,眉头微皱。
“那就是沛公刘邦?”项羽问身边的谋士范增。
“正是。”范增,被项羽尊为“亚父”,是集团的首席战略官,眼光毒辣,“此人面相不俗,似有龙虎之姿,且能屈能伸,善于笼络人心。将军不可小觑。”
项羽不以为然地哼了一声:“不过一介匹夫,侥幸得势而已。我项氏世代楚将,根基深厚,岂是此等乡野村夫可比?叔父太过宽厚,什么人都收留。”
范增低声道:“乱世用人,不必拘泥出身。只是……需防其尾大不掉。”
项羽没再说话,但眼神中的轻蔑并未减少。在他心中,真正的对手应该是章邯领导的大秦集团正规军,而不是刘邦这种靠着“斩白蛇”故事包装起来的投机者。
刘邦的视角:
刘邦当然能感觉到项羽的轻视,但他毫不在意。在项氏集团这棵大树下,他正好可以猥琐发育。
“老萧,你看那项羽,啧啧,真乃猛将也!”私下里,刘邦对萧何感叹,“咱们什么时候能有这样的猛将?”
萧何淡定地说:“沛公,猛将易得,帅才难求。项羽虽勇,但刚愎自用,听不进不同意见。范增老先生的话,他都未必全听。此其短板也。”
曹参也点头:“不错。我们只需积蓄力量,谨守本分,静观其变。”
刘邦嘿嘿一笑:“对嘛!大树底下好乘凉!先让他们项家跟秦军主力死磕,咱们跟在后面捡捡装备,扩扩地盘,不香吗?”
这就是刘邦的精明之处。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定位,不争一时之气,不做出头鸟。在项氏集团内部,他表现得十分恭顺,对项梁恭敬,对项羽……敬而远之。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整合内部,训练军队,以及趁机攻略一些项羽看不上的小地盘,稳步提升自己的实力和市场份额。
项氏集团与刘邦团队,就这样维持着表面和谐,实则暗流涌动的关系。一个代表着传统贵族势力的复兴,一个代表着草根阶层的逆袭,两条不同的创业路线,在共同的敌人(大秦)尚未倒下之时,暂时交汇,但注定将在未来分道扬镳,甚至正面碰撞。
而此刻的大秦集团,在cEo嬴政死后(第N章伏笔),由“秘书长”赵高和“cEo”李斯掌控的朝堂,正忙着内斗和掩盖真相,对付各地蜂起的“创业公司”显得力不从心。帝国的黄昏,愈发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