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四年(此年为虚构,对应慕容吴立国后某一纪年)春,淮河以南的空气中已能嗅到泥土解冻的腥气与隐隐的铁锈味。慕容吴的战争机器,在经过近一个月的疯狂运转后,终于挥出了它的第一刀。
一、饮马长江
吕文,这位被慕容复寄予厚望的年轻将领,站在新式楼船的船头,任由江风拂动他猩红的披风。他身后,三百艘大小战船组成的舰队,正劈波斩浪,溯江西进。船帆如云,桅杆如林,声势浩大。
这支舰队,是慕容吴“天工”技术的集中体现。主力楼船高达数丈,船体采用榫卯与铁钉混合结构,更为坚固;船舷两侧装有改良后的拍杆与弩炮;部分船只甚至试验性地在关键部位包裹了薄铁皮,以抵御火箭。虽然那神秘的“火药”尚未能实用化,但仅凭这些,已足以傲视当前时代的内河水师。
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位于长江北岸,控扼江淮水道的重要渡口——采石矶。
此时的采石矶,由北元一位名叫秃忽鲁的万夫长镇守。此人勇猛有余,智谋不足,且因汗位之争,心神不属。他麾下虽有数千兵马,但战船老旧,水军训练废弛。
当吴军舰队那如同移动城堡般的楼船出现在江面上时,元军水寨中顿时一片哗然。
“放箭!快放箭!”秃忽鲁在岸上气急败坏地吼道。
稀稀落落的箭矢射向吴军战舰,大多被高大的船身和盾牌挡住,偶有火箭钉在船帆上,也很快被水手扑灭。
吕文冷笑一声,令旗挥下。
“弩炮,放!”
嗡鸣声乍起!数十架固定在楼船上的重型弩炮同时激发,特制的、带有倒钩的铁质弩枪(破甲锥)撕裂空气,带着凄厉的呼啸,狠狠砸向元军那些可怜的艨艟斗舰和岸上的工事!
木屑纷飞,血肉模糊!元军的小船在如此恐怖的打击下,如同纸糊般被撕裂、撞沉。岸上的箭楼、栅栏也被摧枯拉朽般摧毁。
“登陆!抢占滩头!”吕文的声音透过号角传遍全军。
早已准备就绪的吴军锐卒,乘坐着无数快艇、走舸,如同蚁群般涌向江岸。他们装备精良,身着复合皮甲,手持锋利的战刀或长枪,部分精锐更是配备了可连续发射的神臂弩。
秃忽鲁试图组织反击,但他那擅长骑射的蒙古骑兵在滩头狭窄的地形根本施展不开,而步兵则在吴军神臂弩的密集攒射和精锐甲士的突击下,迅速崩溃。
战斗几乎呈现一边倒的态势。不到两个时辰,采石矶易主。秃忽鲁仅率百余亲卫狼狈北逃。
消息传回姑苏,慕容复大喜,重赏吕文及水陆将士。吴军士气大振,长江天堑,已有一半握于手中。
二、襄阳的应对
采石矶失陷的消息,比慕容复的嘉奖令更快地传到了襄阳。
“吕文…慕容复麾下新崛起的将领,果然犀利。”黄蓉看着地图上被标注为红色的采石矶,眉头微蹙,“元军江淮防线,自采石矶一失,门户已开。”
郭靖沉声道:“慕容复下一步,必是西取庐州,巩固淮西。他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了。”
“我们必须加快速度。”黄蓉指向地图上襄阳以北、汉水沿岸的几个点,“元军内乱,其荆湖行省兵力空虚,驻防稀松。我们可以派出小股精锐,伪装成流民或溃兵,渗透过去,联络当地仍在抵抗的义军,袭扰元军粮道,甚至…尝试夺取一两座兵力空虚的县城,作为外围屏障和预警前哨。”
“此举风险甚大。”郭靖沉吟。
“但收益同样巨大。”黄蓉目光坚定,“我们不能坐视慕容复一步步壮大。必须在北元反应过来之前,尽可能扩大我们的战略空间,获取更多的人口和资源。否则,待慕容复或北元新主稳定局势,襄阳依旧是孤城一座。”
郭靖思索片刻,重重一拍地图:“好!就依蓉儿之计。人选…我来定。”
当夜,数支由军中好手和熟悉地形的江湖人士混编而成的精干小队,悄无声息地潜出襄阳,如同水滴般,融入了北方的夜色之中。他们的任务,是在敌人的腹地,点燃星星之火。
三、蜀中的波澜
采石矶的烽火,同样映入了巴蜀的崇山峻岭。
青城派,松风观内。
余沧海将一份密报狠狠拍在桌上,对着几位心腹弟子厉声道:“看看!慕容吴兵锋已直指庐州!势如破竹!我等若再困守这蜀中一隅,待天下定鼎,还有我青城派的立锥之地吗?”
“师父,镇西公他…”有弟子迟疑道。
“那个老朽,畏首畏尾,不足与谋!”余沧海眼中闪过一丝狠辣,“他既不愿出头,那我们…便自己来!”
“师父的意思是?”
“联络我们在军中的人,还有那些对现状不满的豪强。”余沧海压低声音,“做好准备。一旦慕容吴与北元在淮西大战,便是我们东出夔门,夺取荆襄…至少是分一杯羹之时!”
而在峨眉山金顶,静玄师太则对着佛祖默默诵经,眉宇间忧色更深。她已察觉到蜀中暗流汹涌,青城派的动作不可能完全瞒过她。一边是可能引火烧身的激进,一边是坐以待毙的保守,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艰难。
“阿弥陀佛,但愿苍生,少遭劫难。”
初刃既出,见血封喉。慕容吴的强势崛起,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也激起了更多的野心与动荡。江淮的战火已被点燃,而荆襄的暗棋、蜀中的波澜,都预示着这场乱世风暴,绝不会仅仅局限于一时一地。更大的碰撞,正在加速酝酿。
---
(第103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