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检察院那间用于重要内部听证的会议室,气氛凝重得如同凝固的沥青。椭圆形的长桌一侧,坐着负责审查苏清月案的三位资深检察官和一位来自纪检的代表。另一侧,是暂时卸下配枪和徽章、却依旧脊背挺直的苏清月。旁听席寥寥数人,空气里只有纸张翻动和呼吸的声音。
凌夜,作为与案件有关联、并主动要求陈述意见的人员,被允许坐在旁听席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他穿着简单的衬衫,面容平静,唯有眼底深处沉淀着风暴过后的极致冷静。他手中没有拿任何文件,所有的论证,都已如同精密编制的程序,刻印在他的脑海。
听证会按流程进行。审查方再次陈述了对苏清月的指控核心:利用职务之便,通过海外亲属账户收受盘古集团巨额贿赂,并在“深海探索”案中徇私舞弊。
当轮到凌夜陈述时,会议室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他身上。审查方的几位成员眉头微蹙,带着审视与不解。苏清月看向他,眼神复杂,有担忧,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凌夜站起身,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主题,声音清晰而平稳,如同在陈述一个与己无关的数学定理。
“审查组的各位,我今天的陈述,不涉及主观判断,仅基于公开信息、内部可查记录以及指控证据本身存在的逻辑疑点,进行客观分析。”
他开始了他的“射击”。
第一颗子弹:动机与行为悖论。
“指控称,苏清月组长收受盘古集团贿赂,为‘深海探索’案放水。请审查组调阅该案的全部工作日志和内部会议纪要。”凌夜的目光扫过审查组成员,“记录显示,在案件调查的关键阶段,苏组长曾三次顶回来自上级的‘关切’压力,坚持要求对‘深海探索’的境外资金流向进行深度追查;她签署了至少七份针对该公司的强制性调查函,其措辞之强硬,在同类案件中罕见。如果她早已被收买,目的是让案件‘自然’消亡,那么她这一系列极易引火烧身、将调查视线牢牢锁定在‘深海探索’身上的行为,是否符合一个受贿者的基本行为逻辑?这更像是一个竭力追查真相的检察官所为,还是一个意图包庇罪犯者的行为?”
他顿了顿,留给审查组思考的时间。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记录笔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
第二颗子弹:过于完美的资金时间线。
“指控证据显示,贿赂款项的支付时间,与‘深海探索’案调查结束时间高度吻合,这被视为关键证据。”凌夜继续道,语速不急不缓,“然而,我们分析这几笔支付的金额和间隔:它们呈现出一种数学上的‘完美’比例,时间点精准得像是用尺子量过,刚好卡在调查结束的前后关键节点。请对比我们经手过的、已证实的商业贿赂案卷,真正的利益输送,由于资金周转、风险规避等因素,时间上往往存在合理的滞后、提前或分批,金额也常带有零头或更具‘随意性’。这种‘严丝合缝’,是否更像事后为了构建因果关系而进行的‘精密设计’,而非真实发生的交易记录?”
一位审查官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低头快速翻阅着面前的资金流水记录,似乎在印证凌夜的话。
第三颗子弹:虚构的海外资产意向。
“指控证据中,有一封关键邮件,提及苏清月组长与所谓‘表妹’讨论用贿款在‘南欧海滨’购置房产。”凌夜的声音依旧平稳,却投下了一颗更具杀伤力的炸弹,“根据内部存档的、苏组长五年前的强制性体检报告附件显示,她对地中海地区常见的‘橄榄树花粉’有重度过敏史。主治医生明确建议避免前往该类地区长期居住。一个对地中海气候和环境有严重过敏反应的人,是否会与家人认真讨论并计划在该地区购置海滨房产?这是否符合基本的生活常识和逻辑?”
这一点极其私人化,也极其致命!它直接戳破了伪造者因为信息不全而编造的荒唐细节!苏清月猛地抬起头,看向凌夜,眼中闪过一丝震惊,她自己几乎都忘了这个细节!审查组几位成员交换着眼神,表情变得异常严肃。
第四颗子弹:缺失的“压力”痕迹。
“‘深海探索’案涉及盘古集团重大利益,如果苏清月组长确实被收买并徇私,那么在她‘顶住压力’调查的过程中,必然会与行贿方存在频繁、隐蔽的通讯联系,以协调行动、应对变数。”凌夜最后说道,“然而,在调查组目前掌握的所有通讯记录中(包括被允许检查的私人设备),在案件关键期,并未发现苏组长与任何疑似盘古集团关联方存在异常联络。一个进行着如此高风险钱权交易的人,其通讯记录却干净得像一张白纸,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合理。”
凌夜陈述完毕,微微颔首,坐了下来。整个过程没有激昂的控诉,没有情绪的宣泄,只有冷静到极致的逻辑推导,如同一颗颗无形的子弹,精准地命中了指控链条上最脆弱的环节。
会议室里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审查组的几位成员脸色凝重,之前对证据的确信无疑,此刻被凌夜条分缕析的质疑动摇了根基。这些疑点单个看来或许可以解释,但集中在一起,指向性就变得无比清晰——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诬陷!
苏清月看着凌夜,胸中翻涌着难以言喻的情绪。他不仅没有放弃她,反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找到了连她自己都未曾想到的破局角度,用最纯粹的逻辑,为她构建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干得漂亮。)心魔的声音在凌夜意识中响起,带着一种近乎欣赏的冰冷。(用他们的规则,攻击他们的谎言。虽然迂回,但……有效。)
凌夜没有回应。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逻辑的子弹可以击穿谎言的外壳,但要真正赢得胜利,还需要更坚实的证据,将伪造者揪出来。
但此刻,听证会上的风向,已经悄然改变。
为首的审查官清了清嗓子,打破了沉默,他的语气不再像开始时那样充满确定性:“凌夜同志提出的这些……疑问,很有价值。调查组会本着对同志负责、对事实负责的态度,对这些逻辑疑点进行重点复核,并对证据来源进行更深入的追溯。”
这意味着,调查的重点,将从苏清月是否受贿,转向证据本身是否真实可靠。
逻辑的子弹,已经出膛,并精准地命中了目标。
凌夜知道,他为苏清月,争取到了最宝贵的东西——时间和怀疑的权力。
---
(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