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习结束后的第二天,宋阳就推出了“针对性改进方案”,从号令、配合、信息传递三个核心问题入手,逐一解决。
首先是统一号令。宋阳让周文制定了《同盟军号令手册》,把所有指令统一成“号子+手势”:比如“防御”是“举盾喊‘守’”,“进攻”是“挥刀喊‘冲’”,“撤退”是“鸣哨三下+挥旗”;另外制作了统一的“信号旗”(红、黄、蓝三色,红旗示警、黄旗集结、蓝旗支援),每个小队配备一面,由专门的信号兵负责传递。
手册印出来后,宋阳让各队集中学习,每天早上先背号令,再练手势,直到每个队员都能“听到号子就动,看到旗帜就懂”。李家庄的预备营小队长李福,之前习惯了自己的号子,现在跟着手册学,每天对着镜子练手势,嘴里念着“守,举盾,冲,挥刀”,练到嗓子沙哑:“以后不管是预备营还是巡逻队,都听一个号令,再也不乱了。”
其次是加强协同训练。宋阳调整了训练计划:每周组织一次“跨队合练”——锋矢营和常备营合练“支援配合”(规定锋矢营先到后,如何守住阵地等主力);常备营和预备营合练“防御衔接”(预备营守第一道防线,常备营守第二道,明确撤退时的掩护动作);各巡逻队则每月互换一次巡逻路线,熟悉整个同盟的边界地形,避免再出现“走错路”的情况。
合练时,王二柱亲自带队,手把手教配合。比如“支援配合”,他让锋矢营的骑兵先冲上去,用震天雷打乱“敌人”阵型,再用弩箭远程压制,同时派两人快马回传“敌人”兵力、位置,等常备营赶到后,骑兵从侧面迂回,步兵正面进攻,形成“夹击”。练了几次后,锋矢营的周虎和常备营的陈武配合越来越默契,周虎放箭的同时,陈武正好冲上前劈砍,无缝衔接。
最后是建立信息传递体系。宋阳在同盟边界设置了八个“烽火台”(用木头搭建,高五丈),每个烽火台配两名哨兵,一旦发现敌情,立刻点燃烽火(白天放烟,晚上点火),同时派快马往宋家庄送信;宋家庄设立“信息中枢”,由周文负责,收到消息后,立刻用“快马+信号旗”传递给各队,确保半个时辰内所有部队都能收到指令。
为了测试信息传递速度,宋阳特意在西边界烽火台点燃烽火,不到一刻钟,宋家庄的信息中枢就收到了消息,接着锋矢营、常备营、各巡逻队陆续反馈“收到指令”,比演习时快了一倍多。
改进方案实施半个月后,同盟军进行了第二次演习——依旧是模拟清军突袭李家庄。这次,效果截然不同:
“清军”刚靠近哨棚,巡逻队就点燃烽火,号子声和信号旗同时发出;李家庄的预备营听到号令,立刻按“刀前矛后”的队形布防,没有丝毫混乱;锋矢营骑兵半个时辰赶到,用震天雷和弩箭守住阵地;常备营东队这次路线熟悉,准时抵达,和锋矢营合力“反击”;南边界巡逻队则通过烽火台提前收到消息,及时迂回,截断了“清军”的退路。
不到两个时辰,“清军”就被彻底“击退”,演习大获成功。参演的队员们欢呼雀跃,李福激动地拍着宋家庄队员的肩膀:“这次咱们配合得真好!再也不乱了!”周虎也笑着道:“下次真遇到清军,咱们也这么打,肯定能赢!”
宋阳站在晒谷场,看着队员们欢呼的模样,脸上露出了笑容。军事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暴露问题、解决问题、反复磨合,才能打造出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现在的同盟军,虽然还不是清军的对手,但已经从“散沙”变成了“拳头”,有了对抗强敌的基础。
秋风卷起地上的尘土,带着训练的汗水味,也带着希望的气息。锋矢营的战马在场上奔驰,联合巡逻队的队员们在熟悉地形,预备营的壮丁们在练队形——同盟的军事力量,正在一天天变强。宋阳知道,离清军来犯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但他不再焦虑,因为他身后,是一支日益精锐、配合默契的同盟军,是上千口人共同守护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