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老爷指了指江雪,说道:“让她陪你们聊聊,省得她总在我这老头子跟前晃悠,碍眼得很。”
“师父,我明明是在帮忙好不好!”江雪不服气地反驳,语气里带着几分娇嗔。
何老爷连眼皮都没抬一下,根本没理她。
庄阳常来,早就习惯了江雪和何老爷这种相处模式。
庄静姝之前只当这老爷子看重自己这个年轻徒弟,如今亲眼见到两人的互动,既惊讶又觉得好笑。
老爷子脾气古怪,可江雪这个小徒弟半点不迁就,两人的相处既自在又透着股说不出的暖心。
庄静姝的目光再次落在江雪身上,目光不自觉地停在她的肚子上。
问道:“看这样子,你怀孕有六七个月了吧?”
江雪点点头,轻轻摸了摸肚子:“刚好七个月。”
“都这时候了,还让你天天为我煎药,真是过意不去,我听庄阳说,他自己笨手笨脚的,对煎中药一窍不通,之前他跟我讲煎药的讲究,我就放心不下让别人来做。”庄静姝语气里满是歉意。
“没关系的,这本来就是我们该做的,既然答应了要帮您调理身体,那让您尽快好起来,就是我们当医生的本分。”江雪笑着说道。
庄静姝又道了声谢,看着江雪,眼神微微有些发怔:“江小姐,你年纪应该不大吧?”
“我今年23岁。”
23岁就能即将成为母亲,江雪对自己现在的状态很满意。
沉浸在自己的幸福感里的她,没注意到对面庄静姝脸上一闪而过的惊讶。
庄静姝在江雪递来的凳子上坐下。
今天天气很好,阳光暖洋洋的,就像江雪脸上的笑容一样。
“23岁啊,多好的年纪,我听庄阳说,你还是个生意人?不知道你做的是什么生意,方便跟我说说吗?”
说到这儿,她似乎觉得有些唐突,又笑着解释道,“你也知道,我这次回国,其实还有个心思,就是想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投资机会。”
“以前我身体不好,总觉得自己可能要客死国外,根本不敢想这些。”
“也就是这两年,听说咱们国家发展得很快,对我们这些华侨也很包容,才想着回来亲眼看看,可就算回来了,我对国内的情况还是不太熟悉。”
江雪觉得自己或许能帮庄静姝梳理梳理情况。
她给两人各倒了一杯水,先是说起了自己的生意,接着又聊起了国内新兴的一些行业。
她语速不快,对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毕竟有过一世的生活阅历,她比谁都更清楚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
交流中,江雪能感觉到庄静姝是真心想为国家发展出份力。
和这样的人聊天,她也觉得很舒服,话也就多了起来。
庄静姝的态度也从一开始的随意,慢慢变得时不时会主动提问,甚至分享自己的看法。
她在国外也是做实业的,自然能听出江雪话里的价值,还结合国内外的情况,提出了不少自己的想法。
灶上的中药早已烧开,正小火慢熬着,蒸汽袅袅升起。
淡淡的药香弥漫在院子里,与两个女人不急不缓的交谈声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直到何老爷提醒药煎好了,江雪才惊觉自己已经和庄静姝聊了一个多小时。
一旁的庄阳更是早就拿出了笔记本,记下了不少重点内容。
江雪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这些都是我的浅见,说不定在庄女士眼里,根本不值一提。”
“千万别这么说,在我看来,你的这些想法都很有可行性,我这次回国后一病不起,所有工作上的事都是庄阳在打理,他一边要考察市场,一边还要照顾我,真是辛苦他了。”
“有时候我甚至会想,要是哪天我走了,就让庄阳把我葬在这里,至于其他的事,就让他跟着自己的心意来就好。”
听庄静姝这么说,江雪心里也明白了。
如果真到了那一步,庄阳大概率是会回他原来的国家的。
一方面是因为庄阳对国家发展似乎没有庄静姝这么强的归属感。
另一方面,他这次本就是陪庄静姝回来的,要是庄静姝在国内离世,他怎么可能还留在这里打理生意?
肯定要回去处理庄静姝那边的事宜。
江雪想起上一世的记忆,燕市后来确实没听说有什么由国外华侨投资的企业。
药已经煎好,庄静姝和庄阳便起身告辞,提着药返回了住处。
江雪问何老爷想不想出去吃饭,今天她可以陪他去。
何老爷用怀疑的眼神打量了她半天,见她不像是在开玩笑,才拍了拍手上的灰,让这个小徒弟开着吉普车,带他去了陈家饭店。
如今的陈家饭店已经开了两家分店。
城东建设路的老店由陈娟打理,贾梁则去了城西永定路的新店负责。
江雪带何老爷去了老店,巧的是,陈萧正好来给饭店送菜。
看到江雪,他有些意外:“我还想着午饭后去看你呢,我种的西瓜和香瓜熟了,我给你带了些尝尝鲜,还有特意给你摘的草莓。”
“谢谢大哥,总想着我,还好今天遇上了,不然你去家里,说不定还没人在。”江雪笑着说道。
今天陈颈生单位有事儿,早上就跟她说过要陪领导吃午饭。
不然的话,江雪说不定也不会陪何老爷出来吃饭。
她让陈娟把草莓和香瓜拿进来,陈萧告诉她,陈娟的那份已经单独给过了,剩下的这些都是给她留的。
见状,江雪打开后备箱,让陈萧帮忙把东西搬上车。
陈萧还没吃午饭,何老爷已经点好了菜,三人便一起坐下来吃了午饭。
何老爷没别的爱好,就喜欢喝两口小酒。
在江雪的监督下,他每次都喝得不多,刚好解解馋就行。
陈萧是开车来的,虽说那时候还没有严格的酒驾规定,但为了安全起见,江雪只让他喝茶。
陈萧也明白这个道理,一边喝茶一边吃饭,还忍不住说起了村里的事。
陈家村这些年虽然不是日新月异,但变化从来没断过。
今年村里的蔬菜大棚,比去年春天多了一倍。
而且今年的大棚,再也不用靠江雪或者村里扶持了,家家户户都是用去年赚的钱,自己凑钱建起来的。
不光是陈家村,附近几个村子,也跟着建了好几座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