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经过近十天的等待、修补和彻底干燥,沼气池终于迎来了最终的“水试”和“气试”。
这一次,池子灌满水后,水位在标记线上稳稳地停留了整整二十四小时,没有丝毫下降。
“水试通过!”王卫东高声宣布,围观的社员们发出一阵欢呼。
接下来是更关键的“气试”。伊拉找来了一个旧打气筒,郑卫国想办法用橡胶管和旧内胎做了简单的密封连接。将池内大部分水排出,留出气室空间后,由力气大的社员负责用打气筒往池内打气。
伊拉则用肥皂粉兑了水,制成肥皂液,用毛刷仔细地涂抹在池顶活动盖边缘、进出料口与池体连接处等所有可能漏气的接缝上。
“慢点打,注意压力。”伊拉提醒着打气的社员。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随着气体缓缓注入,池内压力逐渐升高。突然,进出料口某个法兰连接处,冒出了几个细小的肥皂泡!
“这里漏!”有人眼尖,立刻指出来。
“标记位置!”伊拉冷静指挥,同时继续检查其他部位。最终,又在活动盖边缘发现了另一处极其微小的漏点。
找到问题就好办。陈老栓立刻带着徒弟上前,针对漏气点进行针对性处理,更换更厚的胶垫,调整螺栓松紧,或者在接合面重新涂抹密封材料。
再次打气,再次涂抹肥皂液……如此反复检查、处理了三次,直到所有接缝处再也看不到一个气泡产生。
“气试通过!”杨技术员激动地宣布。
现场爆发出更加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陈老栓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和肥皂水,咧开嘴,露出了这些天来第一个真正舒心的笑容。
密封问题彻底解决,接下来就是投料启动。按照伊拉从系统资料和杨技术员那里学来的方法,将队里养猪场积攒的猪粪、人粪尿、加上铡碎的青草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后,从进料口投入池中。当混合料液淹没到气室窗口下方时,停止投料,盖上活动盖,并用黏土在盖周做了水封。
“好了,现在就是等待了。”伊拉对充满期待的众人解释,“池子里的微生物需要时间‘工作’,一般夏天快的话十几天,现在天气还凉,可能要二十多天甚至更久,才能产出足够燃烧的沼气。”
等待的日子里,伊拉每天都会来检查压力表(郑卫国用U型管和有色水自制的简易压力计),观察料液情况。社员们经过沼气池时,也总会好奇地看上一眼,心里揣着那份对“自家产的气”的期盼。
二十多天后的一个傍晚,伊拉照例来检查,发现U型管压力计显示池内压力已经达到了预设值。她心中一动,请王卫东拿来早已准备好的、连接着橡胶管的沼气灶(一种简单的铁皮灶具)。
在闻讯赶来的张书记、陈老栓和众多社员紧张而期待的注视下,伊拉将橡胶管接到沼气池的出气阀门上,另一端连接灶具。她深吸一口气,轻轻扭开阀门,然后划燃一根火柴,凑向灶具的喷口。
“噗——”的一声轻响。
一团稳定、清澈、带着微微摇曳的蓝色火苗,瞬间在灶具上燃烧起来!
那火焰不同于柴火的橘红和烟尘,它安静、干净,散发着灼热的能量。
“着了!真着了!”
“是蓝火!真亮啊!”
“哎呀妈呀,这粪坑真能生气啊!”
人群瞬间沸腾了!惊呼声、赞叹声、欢笑声汇成一片。陈老栓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喃喃道:“成了,真成了……”
张书记看着那跳跃的蓝色火焰,眼眶微微湿润,他用力拍了拍伊拉的肩膀,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拉拉,好样的!”
伊拉望着这第一缕象征着成功与希望的蓝色火焰,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但这缕微弱的蓝火,必将如星星之火,点燃红星生产队迈向更高效、更清洁能源利用的新征程。而她,伊拉,这个从六岁“傻崽”成长起来的少女,将继续用她的知识和系统,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书写更多的奇迹。
第一缕蓝色火焰的成功点燃,让整个红星生产队沸腾了好几天。那簇在灶具上安静燃烧的火焰,成了队里最稀罕的“景儿”,社员们下工后,总爱绕道过来瞅一眼,啧啧称奇。
然而,新鲜感过后,现实的问题很快浮现。
首先是产气量不稳定。有时火焰旺盛,能烧开一大锅水;有时却只有微弱的一小簇,连热个窝窝头都费劲。这让负责食堂工作的几个婶子犯了难,原本指望沼气能替代部分柴火,现在却不敢完全依赖。
其次,是使用管理的问题。沼气池不是点着就一劳永逸的。需要定期进料、出料,搅拌,还要注意观察压力,防止“酸中毒”或“碱中毒”(这是伊拉从系统那里学来的名词,指发酵环境失衡)。这些工作由谁负责?工分怎么算?大家起初热情很高,但时间一长,难免出现推诿和疏忽。
一天傍晚,食堂的刘婶正准备做晚饭,拧开沼气阀门,火焰却只有豆大一点,忽明忽暗。她着急地喊来了伊拉和王卫东。
“拉拉,队长,你看这气儿,咋又不成了?这晚饭可咋办?”刘婶一脸愁容。
伊拉检查了压力计,显示池内压力很低。她立刻意识到问题:“最近进料是不是不及时?出料口也好几天没清理了吧?”
负责这项工作的一个年轻社员挠着头,有些不好意思:“这两天忙着地里锄草,给……给忘了。”
王卫东皱起了眉头:“这哪行!这沼气池跟咱养的牲口一样,得天天伺候!定了规矩就得执行!”
伊拉点点头,对王卫东说:“队长,光靠自觉不行。我看得成立个专门的沼气管理小组,选几个细心负责的人,固定工分,专门负责每天的进料、出料、搅拌和记录压力、温度。出了问题,直接找他们。”
“管理小组?嗯,这个法子好!”王卫东眼睛一亮,“就跟咱们的饲养员、保管员一样,责任到人!”
很快,由张书记和王卫东牵头,队委会讨论后,正式成立了“红星生产队沼气管理小组”,成员包括做事一丝不苟的陈老栓(他主动要求加入,说是要对他的“作品”负责到底),以及另外两名心细的妇女社员。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程和工分补贴标准。
管理走上正轨后,产气不稳定的问题得到了初步改善。但伊拉知道,这还远远不够。她利用晚上的时间,在系统辅助下,更加深入地学习沼气发酵的原理,分析可能影响产气率的因素——温度、碳氮比、ph值、搅拌是否充分等等。
【宿主,根据近期数据监测,环境温度是限制产气速率的主要因素。当前池温低于最佳发酵温度区间。】系统冷静地分析。
“温度……”伊拉沉吟着。春天虽然来了,但早晚温差大,地温还没完全上来。如何给沼气池保温,成了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