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运用“土法”智慧成功稳住危重病人的消息,虽然当事人一家守口如瓶,但还是在最核心的信赖圈子里不胫而走。这种用炒米、灶心土等寻常物替代稀缺药材的方法,在缺医少药的当下,无疑给绝望中的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渐渐地,找伊拉求助的人,不再仅仅局限于生命垂危的急症。一些缠绵不愈的慢性病、常见的妇女病、小儿疳积等,在正规渠道求医无门后,也开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深夜敲响伊拉家的窗户。
伊拉的压力更大了。这些慢性病调理起来更费心神,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和方案调整。但她来者不拒,因为她深知,对于这些病人来说,哪怕只是一点点的缓解,都是莫大的慰藉。
她将自己的“土法”宝库进一步系统化。她根据病症分类,整理出不同的“食疗”或“物疗”方案:
针对体虚易感冒的,推荐常喝黄芪(如果药圃还能偷偷采到一点点)或党参(可用性质温和的红枣、山药替代部分)炖鸡汤,并艾灸足三里。
针对肝火旺、眼目昏花的,建议用桑叶、菊花(都是常见植物)泡水代茶饮。
针对小儿夜啼、消化不良的,除了之前提到的萝卜水、掐四缝穴,还增加了用炒鸡内金(鸡胗皮)研末调服的方子(鸡内金是屠宰后的废弃物,容易获得)。
她尤其关注妇女和儿童的健康,将李大夫托付的那本儿科推拿小册子里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理解,简化成易于母亲操作的按摩手法,配上简单的食疗方,悄悄传授给那些信得过的妇女。这些方法安全、有效,且完全融入日常生活,几乎不留痕迹。
“地下诊所”以一种更加隐秘而深入的方式运行着。伊拉成了屯子里许多家庭暗中的“健康顾问”。她的影响力,如春雨般无声地渗透,守护着这个村庄最基本的生机。
然而,风险并未远离。王卫东等人的嗅觉异常灵敏。他们虽然抓不到伊拉行医的确切证据,但也察觉到屯子里的一些异常:比如,以往经常唉声叹气、抱怨身体不适的几个老人,最近气色似乎好了些;又比如,有人看见伊拉家在院子里晾晒一些看似普通、却又不像寻常野菜的植物。
一天,王卫东带着两个人,以“检查卫生”为名,突然闯入了伊拉家。当时只有王秀娟在家,吓得脸色煞白。
王卫东目光锐利地扫视着简陋的屋子,最后落在墙角一个盖着盖子的破瓦罐上。“这里面装的什么?”他厉声问道。
王秀娟的心跳到了嗓子眼,那是伊拉平时捣药用的罐子,虽然已经仔细清洗过,但难免残留一些药味。她强作镇定,结结巴巴地说:“是……是腌咸菜的罐子,还没到时候呢……”
王卫东狐疑地走上前,正要掀开盖子查看,伊爱国扛着锄头从地里回来了。见这阵势,伊爱国立刻明白了七八分,他放下锄头,挡在瓦罐前,憨厚的脸上带着不满:“王知青,这是干啥?俺家成分贫农,三代清白,你们这是信不过谁?”
伊爱国的强硬态度让王卫东有些意外,也有些顾忌。毕竟伊拉是受过表彰的“典型”,伊爱国又是队里出了名的老实肯干的贫农,没有确凿证据,他也不敢太过分。
僵持中,伊拉挎着一篮子猪草适时地从外面回来了。她看到屋里的情形,心中一惊,但面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惊讶和委屈:“王知青?你们这是……我家有什么问题吗?”
王秀娟连忙说:“王知青要看你那咸菜罐子!”
伊拉立刻走过去,坦然地将瓦罐盖子掀开,里面果然是空荡荡的,只有一点淡淡的咸菜味和泥土味。“喏,你看,还没腌呢。王知青要是想吃咸菜,等秋天腌好了我给你送点去?”她语气天真,仿佛完全不明白对方的来意。
王卫东仔细看了看,确实没发现什么异常,又见伊拉一家态度坦然,只好悻悻地说了几句“注意卫生”、“提高警惕”之类的套话,带着人走了。
这次突如其来的搜查,虽然侥幸过关,但却给伊拉一家敲响了警钟。王卫东他们已经起了疑心,未来的行动必须更加小心。
当晚,伊拉和父母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她决定,将最重要的药材和笔记转移到更隐蔽的地方——她想到了后山一个只有她和几个玩伴知道的秘密小山洞。同时,她进一步精简“诊疗”流程,尽量采用口授、不留文字,并且减少夜间活动的频率,将更多的指导融入日常的田间接触和家务帮忙中。
【成功应对突发搜查,临危不乱,保护了自身与“地下诊所”的安全,危机处理能力与心理素质得到严峻考验。奖励积分+80点。】
【“土法”医疗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惠及更多群众,尤其在妇幼健康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影响力深入基层。奖励积分+70点。】
【宿主当前积分:5363点。】
夏天的夜晚,蛙声一片。伊拉躺在炕上,却毫无睡意。窗外是看似平静的村庄,暗地里却波涛汹涌。她像一名在雷区穿行的战士,每一步都必须精准而谨慎。但她没有退缩,因为她知道,她守护的,是这片土地上最朴实、也最珍贵的的东西——生命的尊严与健康的希望。与这股黑暗中的坚守相比,系统里不断增长的积分,反而成了最微不足道的注脚。她的成长,早已超越了数据的衡量,融入到了与时代洪流抗争的每一个细微瞬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