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的喧嚣过后,紧接着便是更熬人的夏锄。俗话说:“夏天锄头响,庄稼蹭蹭长。”锄地不仅能除草,更能松土保墒,对秋收产量至关重要。
日头毒得能晒裂地皮,玉米苗和高粱苗已经长到半人高,地里密不透风,像个巨大的蒸笼。社员们一人把着几垄地,挥动着锄头,汗水如同小溪般从古铜色的脊背上淌下,很快浸透了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褂子。
伊拉依旧跟着妇女孩子们在后面用手拔除锄头够不到的杂草。玉米叶子边缘锋利,在她胳膊上划出一道道细小的红痕,又被汗水一浸,火辣辣地疼。闷热和蚊虫的叮咬更是让人烦躁不堪。
她一边机械地拔着草,一边观察着大人们锄地的动作。她发现,传统的板锄在苗垄间作业确实不便。锄刃宽,容易伤及作物根系;挥动起来费力,效率不高;遇到板结的土块,需要反复敲打才能破碎。
她脑海里再次浮现出改良锄头的念头。结合新获得的【常见疾病诊断】里那种结构化、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她开始更深入地分析这个问题。
核心需求: 垄间除草、松土,避免伤苗,省力。
现有工具缺点: 刃宽、体沉、角度不适。
改良方向: 窄刃、轻便、特定弧度。
她想起前世依稀见过的园艺小锄、月牙锄之类的形象。或许可以设计一种刃口窄而略带弧度的小锄头?弧度可以更好地贴合垄沟,窄刃可以减少阻力,也更灵活,不易伤苗。锄柄也可以适当缩短,更适合妇女和半大孩子使用。
这个想法越来越清晰。她甚至开始估算材料:用废旧的镰刀头或者铁锹头改造成锄刃?找合适的木棍做柄?
但如何实现?找铁匠?她一个六岁孩子,怎么跟铁匠解释?画图?她的画工和表达水平有限,而且太过“超前”的设计会不会又引人怀疑?
她需要一个更自然、更符合她年龄和能力的方式来提出这个想法。
机会出现在休息的时候。大家坐在田埂的树荫下,累得连话都不想多说,只顾着咕咚咕咚灌凉开水。
伊拉拿出自己的喝水碗,碗底还沾着些湿泥。她用小手指蘸着泥水,在平整的泥地上无意识地画着。先画了一把普通的板锄,然后,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带弯钩的锄头形状。
她画得很慢,很笨拙,像是孩子随手的涂鸦。
旁边一个正捶着腰的婶子看到了,随口问:“拉拉,画啥呢?又画你那小人呢?”
伊拉抬起头,指着地上那个小锄头的图案,用她那依旧有些磕绊、词汇简单的语言说:“婶……锄草……这个……好不好用?小小的……弯的……不碰苗……”
那婶子眯着眼看了看,没太明白:“啥好不好的,锄头不都这样吗?你这画的是啥?小耙子?”
另一个稍微年轻点的媳妇凑过来看了看,倒是有点兴趣:“哎?你别说,这画得像个歪脖子锄头?要是刃窄点,垄眼里是不是好耍开?”
她们的议论吸引了更多人注意。大家都累得够呛,对任何能省点劲的可能都感兴趣。
“窄了轻巧,是好,但不禁使吧?一锄下去能有多少劲?”
“弯弯的,勾草根可能得劲?”
“小孩儿玩意吧,咱这大地块,还得是大板锄抡着痛快!”
众人七嘴八舌,大多觉得新奇,但并没当真,只当是孩子异想天开。
但伊拉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先在人们心里埋下一个“窄刃弯锄可能更好用”的模糊印象。
她继续“涂鸦”,在不同的地方画着类似的小锄头图案,有时还会“不小心”画到别人休息的土埂上。
几天下来,队里不少人都知道爱国家闺女魔怔了,天天画“歪脖子锄头”。
连生产队长都听说了这笑话,歇晌时还特意过来瞅了瞅伊拉的“作品”,哈哈一笑:“拉拉,咋的?想当小铁匠啊?这锄头能刨动地吗?”
伊拉也不争辩,只是低着头小声说:“省劲……不伤苗……”
队长只当孩子话,没往心里去,但“省劲”、“不伤苗”这两个词,却或多或少听进去了点。夏锄确实太累人,每年都有不小心锄掉苗的事。
【通过“涂鸦”方式初步提出农具改良构想,引发小范围讨论,播撒创新意识。奖励积分+20点。】
【宿主当前积分:1873点。】
伊拉并不指望立刻被接受。她只是在铺垫,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这天,李大夫来地里送防暑的草药水,听说了伊拉画锄头的事,好奇地过来看。
李大夫不同于普通社员,他见识稍广,也更了解伊拉的“不寻常”。他仔细看着地上那些已经快被踩没的图案,又看了看地里社员们费力挥锄的情景,若有所思。
“拉拉,”李大夫蹲下身,低声问,“你真觉得这样的锄头能更好用?”
伊拉用力点头,努力组织语言:“窄……轻……垄里……好转身……草根……能勾到……”她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动作。
李大夫沉吟了一会儿。他知道伊拉虽然年纪小,但往往能注意到别人忽略的东西。他想了想说:“这样,回头我找公社农技站的技术员聊聊,看看有没有类似的东西。要是真有,说不定能试试。”
李大夫的话,给了伊拉一线希望。有他出面,事情就好办多了!
然而,还没等李大夫去找技术员,一个意外给了伊拉更好的机会。
队里负责修理简单农具的老王头,也是个老铁匠(业余),他的手被旧锄头的破木柄扎了刺,感染化脓,来卫生所找李大夫处理。
李大夫给他清创包扎时,伊拉就在旁边帮忙递东西。
老王头疼得龇牙咧嘴,嘴里骂骂咧咧:“这破锄头!柄糟烂了也不省心!天天修,也修不出个花来!”
伊拉看着老王头粗糙的手和李大夫手里的工具,忽然灵光一闪!
她等老王头包扎好,忍着痛准备离开时,悄悄拉住了他的衣角,然后指了指地上——那里有她刚才趁等待时,用柴炭棍画的一个更清晰一点的“改良小锄头”示意图。
“王爷爷……”伊拉仰着小脸,眼神恳切,“这个……好做吗?省劲……手不疼……”
老王头正一肚子火,没好气地瞥了一眼地上的图,刚想训斥孩子添乱,目光却突然被那简单的设计吸引住了。
他是老手艺人了,对工具天生敏感。那窄而带弧的刃口,那适合单手挥动的短柄设计……他眯着眼看了半天,粗糙的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比划着抡动的手势。
“咦?”老王头发出疑惑的声音,“这歪脖子锄……好像……有点意思啊?这刃口……刨垄眼沟是得劲……这弯儿……勾草根?”
他越看越觉得有点门道!这完全不同于传统板锄的思路,更像是专门为田间精细管理设计的小工具!
“丫头,你从哪儿看来的这玩意?”老王头惊讶地问。
伊拉早就想好了说辞,指着卫生所墙角一堆废旧报纸和杂志(里面有《农业科技报》):“那上面……画的……好像有……”
老王头不识字,但对“报纸上画的”有着天然的信任感。他顿时来了兴趣,也忘了手疼,蹲在地上仔细研究起那炭笔画来。
“嗯……用废镰刀头应该能打出来……柄也好找……就是这弧度得琢磨琢磨……”老王头喃喃自语,完全陷入了手艺人的思考状态。
李大夫在一旁看着,露出了笑容。
伊拉知道,这事儿,成了八成。
【抓住机遇,向关键人物(铁匠)有效展示设计雏形,推动改良构想进入实践阶段。奖励积分+30点。】
【宿主当前积分:1903点。】
夏日炎炎,锄草艰辛。
但一把可能改变劳动方式的“改良锄”,正在伊拉的努力和老王头的琢磨下,悄然孕育。
知识的种子,一旦找到合适的土壤,就能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