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味着时间成本大幅降低,将来每个百姓都能穿上布衣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想到这里,秦王嬴政立刻转头,看向一旁的几位织妇问道:“脚踏式纺织机,你们用过之后感觉怎么样?”
“效率是不是真的提高了三到五倍?”
若问别的事情,她们也许会有所顾忌,不知如何作答。
但若是谈起纺织机,那她们顿时来了精神,纷纷开口:
“脚踏式的好用多了,比手摇式的强太多了!”
“手摇式的要一直推拉夹板,时间一长手又酸又麻。”
“还得经常停下来歇一会儿,缓一缓才能继续干。”
“而且一边推夹板,另一边还要处理纱线……”
“要是手脚不协调,只能顾得了这一边顾不了那一边,效率确实慢。”
“各位大人,之前找我们的那位大人说干活是有报酬的,我们能不能不要报酬,换一台脚踏式纺织机?”
“对对对,我们不要钱,我们想要这个纺织机!”
“求各位大人恩准!求各位大人开恩!”
说着,几个织妇便要跪下恳求。
太子扶苏见状,赶紧抬手示意:“都起来吧,不必多礼。”
“先前答应你们的报酬照发,而且孤也会让人给你们每人送一台脚踏式纺织机。”
“现在,你们给大家演示一下脚踏式和手摇式的区别。”
听太子答应了,这些织妇才笑盈盈地起身。
一部分人用的是手摇式,另一部分人则用脚踏式。
很快众人便发现,使用脚踏式纺织机的织妇手脚配合,动作流畅,几乎可以不间断地织布。
而另一边用传统手摇式的,不时就得停下来活动手臂,或者整理纱线。
不一会儿,脚踏式那边已经织出了三到五尺的布。
而手摇式那边才织出大约一尺左右。
两者的效率差异,一目了然。
许子随即叫停,拿过两组织出来的布细细查看。
明显看出脚踏式织出的布更均匀,纱线也更顺滑,不容易打结。
最终确认,这批农家与墨家弟子所改进的脚踏式纺织机,确实在性能上远超百姓现在普遍使用的手摇式。
秦王嬴政听后心情大好,看着站在面前的五位农家子弟和六位墨家子弟问道:
“这脚踏式纺织机,是你们十一人一起改进出来的?”
十一人齐声回答:“回陛下,是我们在共同研究中完成的。”
嬴政点头赞许,随即下令:“尔等改良纺织机有功,每人各赐公士爵一级!”
与之前主要由太子扶苏提出构想的耧车、曲辕犁不同,这台脚踏式纺织机完全是由这些农家与墨家弟子自主研制的,且意义非凡。
自从推广了脚踏式纺织机之后,秦国整体的纺织效率预计将提升三到五倍,普通百姓所能拥有的衣物数量也将大幅增加。
在这样的背景下,赐予参与脚踏式纺织机研发的农家弟子和墨家弟子每人一个公士爵位,也是合情合理的做法。
若是参与研究与改进的人数减少一半,秦王嬴政甚至愿意赐予他们二级上朝的爵位。
若这项改进仅由一人独立完成,那么嬴政甚至可以封其为三级簪袅爵。
但因为参与人数多达十一人,秦王只能适当降低爵位等级,只授予一级公士爵。
尽管只是最低等级的爵位,但对纺织司的农家弟子以及协助改良的墨家弟子来说,已经足以令人振奋了。
毕竟哪怕是最基础的爵位,也意味着正式的身份、俸禄和相应的特权。
受封爵位的农家与墨家弟子纷纷躬身谢恩:“感谢陛下恩赐!”
秦王嬴政微微点头,语重心长地说道:“望诸位继续努力,不断改进纺织器械,早日实现天下百姓人人衣食无忧的目标。”
众人闻言,昂首挺胸,齐声应道:“臣等定不负陛下重托!”
天幕之下,秦王嬴政目睹脚踏式纺织机后,立即转头看向身后的墨家代表相里季。
相里季似乎早已察觉嬴政想要发问的内容,当即点头回应:
“没问题!”
“天幕所展示的脚踏式纺织机结构清晰、设计合理,没有问题!”
“回去之后,臣即刻着手制作一台实物,供织妇试用测试。”
“只要试用反馈良好,最多五日之内,臣便能带领墨家弟子与工匠团队,开始大批量仿制与天幕一致的脚踏式纺织机。”
对相里季而言,制作脚踏式纺织机这类机械并非难事。
过去之所以没有出现此类机器,并非受限于技术水平,而是受限于思路与想象。
即便未曾亲眼见到完整的结构图,若有人提出将手摇式纺织机改良为脚踏式的需求,墨家弟子也完全有能力在不断尝试中设计出类似装置。
甚至不止是脚踏式纺织机,只要是属于传统手工、木工、机械制造范畴的器具,对墨家子弟来说都不在话下。
真正限制他们创造力的,并非技术瓶颈,而是创意与思维的局限。
有时候,想象力比技巧更为关键。
因为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发现现实中的缺憾,或提出改进的方向。
即使自己无法亲手完成,也可以将想法传达给技艺高超的工匠来实现。
然而若缺乏想象力,即便拥有再精湛的技术,也难以推动进步。
因为你无法意识到问题所在,也看不到改进的空间,自然不会去尝试创新。
那样的技术,再强又有何用?
不过,相里季随即皱眉说道:
“不过,正如之前所言,若在继续制造耧车、曲辕犁的同时,再开始脚踏式纺织机的生产。”
“那就必须从现有的人员中抽调一部分人手专责纺织机制造。”
“在没有新增人力的情况下,原本承诺的耧车与曲辕犁的制造进度势必会受到影响。”
“还请陛下谅解!”
说罢,他向始皇拱手行礼。
此前,相里季还曾担忧太子扶苏接连发明了耧车与曲辕犁,是否还会继续推出其他便民器具。
结果扶苏暂时没有再出新作,反倒是农家弟子与墨家弟子们主动发力,成功改进了纺织机。
天幕之上,农家弟子与墨家弟子联手改良的脚踏纺车,其重要性与影响力,毫不夸张地说,丝毫不亚于此前的耧车与曲辕犁。
要知道,百姓日常生活中最根本的四大需求,历来便是“衣、食、住、行”。
先前的耧车与曲辕犁,提升的是“食”这一层面的生产效率。
而如今改良的脚踏式纺织机,提升的则是“衣”的供给能力。
两者在百姓生活中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任何一方面的忽视,都会带来严重后果。
毕竟人若无粮,会饿死;人若无衣,同样会在寒冬中冻毙。
因此,这种新型纺织机,自然也应像先前的农具一样,列入墨家工部的生产计划之中。
然而这样一来,先前只是潜在担忧的人手不足问题,便成了迫在眉睫的现实难题。
听完相里季的分析,秦始皇嬴政也不禁眉头紧锁。
其实,人手不足的问题,之前他们已经粗略讨论过,并且也批准墨家日后可以额外招收三千门徒。
但那终究是将来的事,远水难解近渴。
眼下墨家人力吃紧,便会直接拖慢耧车、曲辕犁以及脚踏式纺织机的制造进度。
制造进度一慢,推广的时间自然就得往后推。
而推广时间一延后,百姓通过这些工具提升生活品质、解决温饱问题的日子,也就遥遥无期。
归根结底,大秦想要真正赢得天下人心,尤其是原六国百姓的归心,也就会随之推迟。
这对一心想要稳固江山、永绝叛乱之源的嬴政来说,实在难以接受。
他深知,只有让百姓吃饱穿暖,才能真正收服民心。
可即便他是统御四海的始皇帝,也无法凭空变出一批技艺娴熟的墨家工匠来。
思索良久,他忽然想起《列子·汤问》中记载的一则传说,眼中闪过一丝希望,转头看向相里季问道:
“昔日曾有偃师,能制造人偶,栩栩如生,可歌可舞。”
“不知墨家是否掌握此等技艺?”
“是否可以制造出能装配农具、自行作业的人偶?”
嬴政心中设想:倘若墨家真能造出此类人偶,便可大量制造,替代工匠完成繁重的制造任务。
如此一来,人手不足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
再进一步设想,若将这些人偶改装成可随军征战的兵俑,岂非可造出一支不怕死、不需粮、不用赏的无敌之军?
若真如此,天下谁还能与大秦抗衡?
大秦江山,也自可千秋万代,永世不灭!
然而,面对皇帝这天马行空的设想,相里季却是眼皮一翻,语气干脆地说道:
“陛下,《列子·汤问》臣确实读过。”
“但其中所载,不过是传说逸闻,并非实有其事。”
“纵使真有其事,我等墨家弟子也非神仙中人,更无此等奇技。”
作为墨家一脉的代表人物,相里季向来务实坦率。
能做的事,从不推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