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亮,小院还罩着一层薄灰,秀芬已经蹲在煤炉前捅火。炉膛里的火苗窜上来,舔着锅底,水汽顺着锅沿一圈圈冒。她往锅里撒了把小米,又抓了把玉米碴子拌进去,盖上锅盖。这粥得熬久些,才稠乎。
隔壁门响了,王霞抱着妞妞出来倒尿盆,看见厨房门口那缕白气,笑着问:“又做啥好吃的?这味儿比闹钟还灵。”
“小米玉米粥。”秀芬掀开锅盖搅了两下,“加了点姜末,暖胃。”
“哎哟,我正愁妞妞早上不喝粥呢。”王霞凑近闻了闻,“你这手艺,真没得说。”
秀芬盛了一碗递过去:“趁热,先让她喝一口试试。”
王霞接过碗,吹了吹,喂孩子抿了一口。妞妞眼睛一亮,自己伸手去捧。母女俩站在门口喝了半碗,王霞才想起问:“昨儿你说要做辣白菜,弄了没?”
“泡上了。”秀芬指了指窗台下的坛子,“今早刚调的酱,辣口,适合下饭。”
话音刚落,钱婶从屋里出来,手里拿着搪瓷缸子,本想接点热水,听见“辣白菜”三个字,脚步顿了顿。她没直接过来,而是先去水龙头那儿慢悠悠地接水,接完又站在原地抿了口热茶,才朝这边走。
“那个……”她开口,声音比平时低,“你是怎么腌的?我家还有几片白菜,想试着弄点。”
秀芬笑了:“您进来瞧瞧吧,正好要封坛,我怕咸淡不对,还想请您尝尝。”
钱婶犹豫了一下,还是进了厨房。两人并肩站在灶台前,秀芬拿勺子舀了点酱汁让她蘸手指尝。钱婶皱眉咂了咂嘴:“咸是咸了点,但有回甘,还带点麻香——你搁花椒了?”
“炒过的花椒碾碎,再加辣椒面、蒜泥、姜丝。”秀芬边说边搅,“白菜切条,用盐杀出水,再拌酱,压紧实了就行。”
钱婶点点头,从兜里掏出个小本子,掏出铅笔记了几行。秀芬看了也不意外,只说:“改明儿我多泡些菜,咱们一块儿动手,省得您记错步骤。”
钱婶抬头看了她一眼,嘴唇动了动,终究没说什么,只是把本子收好,轻声说了句:“谢谢。”
这时赵大妈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个竹篮:“我寻思着,今儿大家伙都起得早,不如来个‘改良窝头大会’!谁家剩的粗粮都拿出来,按秀芬教的法子,掺点细面,看能不能蒸出松软的来。”
“我有半碗高粱面!”王霞举手。
“我家还有点红薯,蒸熟了能和进去。”孙桂香也从门口探出身。
秀芬赶紧腾出盆:“行啊,现和现蒸,中午就能尝鲜。”
几个人忙活起来,洗盆、筛面、兑水。林建华下班回来,看见厨房门口排着队等蒸笼,愣了下:“今儿过节?”
“比过节热闹。”赵大妈拍着手上的面粉,“以前谁家蒸窝头都是硬邦邦的,咬一口掉渣。现在照秀芬的法子,加点发酵粉,再醒一会儿,保准暄乎。”
林建华笑了笑,没进屋,而是搬了个小板凳坐在门口,看着妻子在人群中间来回走动,指点这个揉面劲儿要匀,提醒那个火候别太大。他没打扰,只是默默把烟盒揣回兜里,低头修起了自家那把掉了漆的饭勺。
中午饭点刚过,吴婶终于推开了屋门。
她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先是走到水池边假装淘米,又弯腰翻了翻煤筐,最后停在秀芬家门口,盯着窗台上那个红陶坛子看了半天。坛子口封着油纸,系着麻绳,底下垫着砖块防潮。
秀芬正在收拾灶台,抬头见她站着不动,便端起旁边一碗刚捞出来的辣白菜走过去:“天干,多吃点爽口的,顺气。”
吴婶一怔,没接话,也没伸手。
秀芬就把碗放在门槛上:“尝尝看,不够辣我再调。”
过了几秒,吴婶才弯腰拿起碗,用筷子挑了一小口放进嘴里。她眉头一皱,随即又舒展开,咽下去后低声说:“这味儿……是正宗。”
“喜欢就常来取。”秀芬擦着手,“明儿我还泡一批,你要愿意,一块儿做。”
吴婶垂着眼,手指抠着碗边:“我……家里还有坛子,就是不知道还能不能用。”
“能用。”秀芬干脆地说,“旧坛子养过味道,腌出来更香。你拿来我帮你刷干净。”
吴婶没再说话,但也没走。她站在那儿,把一碗辣白菜吃得干干净净,连汤汁都拌饭吃了。吃完后把碗递回去时,指尖微微发红,像是被辣到了,却没抱怨一句。
下午太阳斜了,各家厨房陆续冒出烟来。
赵大妈带着孙桂香在家试蒸窝头,开锅时一阵焦香扑出来,她赶紧喊人:“快来看!这颜色金黄的,不像咱从前蒸的黑疙瘩!”
钱婶端着自己调的酱料回家试验,特意少放了盐,多加了糖,尝了一口觉得不够劲,又跑回来问秀芬:“是不是还得放点醋提味?”
王霞干脆把早餐摊子支到了秀芬家门口:“以后我家早饭就靠你了,省得天天啃馒头就咸菜。”
秀芬一边应着,一边给小强分了半碟辣白菜:“拿回去给你妈吃,她说最近胃口不好。”
小强接过碗,仰头问:“秀芬姨,郑爷爷今天吃饭了吗?”
“吃了。”秀芬点头,“我送去的粥,他还夸好喝。”
正说着,郑老爷子拄拐从屋里出来,慢慢走到院中空地。他没说话,只是站在那儿,听着四面八方传来的锅铲声、说笑声、孩子的叫声。过了会儿,他轻轻吸了口气,像是在辨味。
“这味儿……”他忽然开口,“像极了六十年代初那会儿。”
大家都静了静。
“那年冬冷得邪乎,家家断粮。”他声音不高,“可谁家要是熬了点糊糊,都会端一碗给邻居。没人抢,也没人藏。就这么一口热的,撑过了三个月。”
他说完,没人接话,但气氛变了。
赵大妈悄悄抹了下眼角,转身回屋把压箱底的一包麦面拿了出来:“这点面存了两年,一直舍不得。今儿全用了,蒸顿好的!”
钱婶也回屋翻出了过年留的猪油渣,切碎了拌进窝头馅里:“给孩子补补脑子。”
连吴婶都回家翻出了那个蒙尘的陶坛,刷了三遍才拿到秀芬门前:“这个……能用吗?”
“能。”秀芬接过坛子,放在水盆里泡着,“明天一早开始腌。”
傍晚,林建华蹲在门口烧热水,秀芬在灶台前收拾最后一口锅。夕阳照进来,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她把锅擦干挂好,又把案板上的碎屑扫进纸袋,准备明天引火用。
赵大妈在院里吆喝:“谁家还有热水?我家锅凉了,想烫个毛巾!”
“我家有。”秀芬应声,“灶上温着呢,随时能用。”
王霞抱着妞妞路过:“秀芬,明儿还做辣白菜不?我家那坛子,今晚就开始泡白菜了。”
“做。”秀芬点头,“多做点,冬天配粥最好。”
孙桂香牵着小强走过来,孩子手里攥着张纸:“秀芬姨,这是我画的——你教我妈蒸窝头,我和妞妞在边上看着。”
画上是间小厨房,几个人围在灶边,墙上写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字:**暖和**。
秀芬接过画,笑了:“贴你家墙上吧,天天看着高兴。”
林建华这时站起身,把热水桶提到她脚边:“够用吗?不够我再去烧一锅。”
“够了。”她低头看了看灶膛,余火还在烧,“火没灭,水不会凉。”
郑老爷子坐在自家门槛上,手里摩挲着那个空了的灰陶罐。他没进屋,也没关门,只是望着院子里亮起的一盏盏灯。
吴婶站在窗后,看着秀芬把最后一碟辣白菜放进坛子,盖上盖,系紧绳。她转身想去拿笔,翻了半天,从抽屉深处找出一支秃头铅笔,在一张废纸上写下几个字:**辣白菜做法**。
笔尖顿了顿,又添了一句:**问秀芬要花椒。**
院外传来卖豆腐的梆子声,由远及近。秀芬听见了,抬脚往门口走。
林建华问:“还要买?”
“买两块。”她说,“晚上给大家炖一锅,配窝头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