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漫过山城步道的吊脚楼檐角,吴梦琪就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往老幺茶馆赶。帆布包里沉甸甸的,除了笔记本和调研表,还多了本崭新的《短视频运营入门》—— 这是她上周在网上特意下单的,书脊上还贴着快递单的残胶,边角被她连夜翻看卷了毛边。
“陈婆婆,早上好!” 她远远就看见凉糕摊前忙碌的身影,陈婆婆正踮着脚往竹竿上挂湿纱布,银镯子在晨光里划出细碎的弧线。石板路上的青苔还带着夜雨的潮气,吴梦琪走得急,差点在台阶上打滑,帆布包上的金属搭扣撞在石阶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陈婆婆回过头,布满皱纹的脸上立刻堆起笑容,手里的纱布差点掉在地上:“妹儿咋来这么早?凉糕刚从井里捞出来,还冰着呢。” 她的围裙上沾着糯米粉,指尖因为常年泡在水里而有些发白,却依然灵活地掀开搪瓷盆上的纱布,露出白白嫩嫩的凉糕,在晨光里泛着莹润的光泽。
吴梦琪放下帆布包,没顾上擦额头的汗就从包里掏出那本书:“婆婆,我给您拍个小视频放网上,保证能让更多人知道您的凉糕!” 她献宝似的翻开书,里面夹着的便签纸露了出来,上面是她熬夜画的分镜草图,标着 “特写”“运镜”“转场” 等字样。
陈婆婆凑近了看,老花镜滑到鼻尖上,浑浊的眼睛努力聚焦在那些专业术语上:“这…… 这是啥哟?字儿比蚂蚁还小。” 她伸手摸了摸光滑的书页,又飞快地缩回来,像是怕弄脏了这精致的册子,“拍视频?上次那个年轻人也拍过,说要发啥‘抖因’,结果拍完就没影了。”
“是抖音,婆婆。” 吴梦琪忍着笑帮她把眼镜推回鼻梁,翻开手机里存的案例视频,“您看这个,就是拍的老街小吃,好多人看呢。咱们不搞那些花架子,就拍您做凉糕的样子,保证真实。” 她点开一个播放量几十万的老字号视频,画面里的老匠人正在揉面,背景音是市井的喧闹声。
陈婆婆的眼睛亮了些,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小心翼翼地戳了戳:“真有人看?上次那个年轻人让我对着镜头说‘家人们买凉糕’,说得我嘴都瓢了,后来再也没敢拍。” 她提起这事就叹气,银镯子随着摇头的动作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
“咱们不说那些,就说您平时说的话。” 吴梦琪翻到自己画的分镜图,指着第一帧说,“咱们先从石板路拍起,镜头慢慢推到您的凉糕摊,然后拍您撒红糖的手,您就说‘山城步道的老味道,井水镇的凉糕最巴适’,怎么样?” 她特意用重庆话念出配文,尾音带着地道的儿化音。
陈婆婆被逗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要得要得,听你的。” 她转身从竹篮里拿出红糖罐,粗陶罐子上还印着模糊的牡丹花纹,“不过我这手笨,别拍出来不好看哟。” 她下意识地往围裙上擦了擦手,却把糯米粉蹭得更明显了。
“就要这样才真实呢!” 吴梦琪急忙拦住她,从帆布包里掏出小支架固定好手机,“您看那些网红店拍的视频,都没有您这手艺实在。” 她对照着书上的教程调整角度,镜头对准青石板路尽头的凉糕摊,晨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落在画面里,形成斑驳的光影。
老幺茶馆的李大爷端着茶杯凑过来,烟斗在石板上磕出火星:“陈婆婆要上电视啦?当年你在这摆摊时,还是梳麻花辫的大姑娘呢。” 茶馆里的其他茶客也围了过来,竹椅在地上摩擦发出 “吱呀” 的声响,像在为这场特别的拍摄伴奏。
吴梦琪深吸一口气,按下录制键。镜头稳稳地从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开始,慢慢向前推进,吊脚楼的木窗棂、老茶馆的蓝布帘依次入画,最后定格在凉糕摊前的陈婆婆身上。晨光恰好落在老人的白发上,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
“开始啦婆婆。” 吴梦琪小声提醒。
陈婆婆有些拘谨地笑了笑,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拿起红糖罐往凉糕上撒。她的动作有些慢,却透着几十年的熟练,红糖粉如细雪般落在白嫩的凉糕上,形成好看的层次感。“山城步道的老味道……” 她顿了顿,看了眼吴梦琪,得到鼓励的眼神后继续说,“井水镇的凉糕最巴适,加了老冰糖的红糖,甜津津的不齁人。”
吴梦琪悄悄调整镜头,给陈婆婆撒红糖的手来了个特写。老人的手指关节有些变形,却异常稳定,银镯子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凉糕上的红糖渐渐融化,顺着纹路往下淌,在搪瓷盘里积成小小的糖池,看得人直咽口水。
“好嘞!” 吴梦琪按下暂停键,手心已经沁出了汗。她回放视频,画面虽然有些抖动,却真实得动人 —— 青石板路的潮气、晨光的温度、陈婆婆略显紧张的笑容,还有那句带着重庆口音的叫卖,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
“这就完啦?” 陈婆婆凑过来看,眼睛瞪得圆圆的,“不用我说那些‘家人们’?”
“不用不用,这样最好。” 吴梦琪开始剪辑视频,按照教程添加字幕,把 “巴适”“齁人” 这些方言词都标了拼音注释。她选了首轻快的民谣当背景音乐,旋律里有吉他和口琴的声音,和老街的氛围格外搭。最后在视频末尾加上定位 “山城步道老幺茶馆”,配文写着 “重庆必吃凉糕,藏在吊脚楼里的老味道,到店自提更巴适~”。
发布按钮按下的瞬间,吴梦琪的心跳突然加速,像当年高考查分时一样紧张。她把手机递给陈婆婆:“您看,发出去了!等会儿就有人看到啦。”
陈婆婆捧着手机,手指小心翼翼地摩挲着屏幕,生怕按错了什么:“这就能让更多人知道我的凉糕?” 她的声音里带着不确定,又藏着一丝期待。
“肯定能!” 吴梦琪帮她把手机调成静音,“咱们先不管它,您该做生意做生意,等会儿再看。” 她收拾好支架和书,帮着陈婆婆把凉糕摆得更整齐些,阳光越升越高,照得凉糕上的红糖闪闪发光。
茶客们陆续来买凉糕,吴梦琪趁机做调研,把大家对凉糕的评价都记在笔记本上。“陈婆婆的凉糕比冰箱冻的还解渴”“红糖熬得正好,不甜不腻”“这井水镇的就是不一样,带着股清甜味”…… 这些朴实的评价,都成了她后续优化视频的素材。
两个小时后,吴梦琪帮陈婆婆处理外卖订单时,无意间点开抖音,突然发出一声惊呼:“婆婆!您快看!”
陈婆婆正在给凉糕撒红糖,闻言手一抖,红糖粉撒多了:“咋了咋了?” 她慌忙凑过来,围裙上的糯米粉蹭到了吴梦琪的衬衫上。
手机屏幕上,那条凉糕视频的点赞数赫然显示着 “523”,评论区里挤满了留言:
“这个婆婆好亲切!明天就去山城步道找她!”
“看着就好吃,红糖是灵魂啊!”
“重庆的凉糕就是不一样,隔着屏幕都觉得凉快。”
“定位收藏了,周末去打卡!”
陈婆婆的眼睛越睁越大,手指颤抖着划过屏幕,逐字逐句地读着评论,银镯子在手机边缘轻轻磕碰:“这些…… 这些都是真的?真有人要来?” 她抬起头看向吴梦琪,眼眶突然红了,浑浊的泪水顺着皱纹往下淌,滴在手机屏幕上。
“是真的婆婆!” 吴梦琪递过纸巾,心里也暖烘烘的,“您看这个说‘明天就去’的,肯定是真心想去。” 她指着一条带定位的留言,“这个人就在解放碑,离这儿不远呢。”
正说着,一个背着相机的年轻女孩站在摊前,举着手机对照:“请问,您就是视频里卖凉糕的陈婆婆吗?我看到抖音来的。” 女孩兴奋地晃了晃手机,屏幕上正是那条刚发布不久的视频。
陈婆婆愣了愣,连忙擦了擦眼泪,手忙脚乱地掀开纱布:“是我是我!妹儿要几份?刚从井里捞出来的,冰着呢。” 她的动作比平时快了许多,银镯子在搪瓷盆沿上撞出清脆的响声。
女孩笑着说:“来两份,要多放红糖!就是看您撒红糖的样子太治愈了才来的。” 她拿起手机对着凉糕拍个不停,“婆婆,我能跟您合张影吗?回去发朋友圈推荐给朋友。”
“要得要得!” 陈婆婆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下意识地理了理头发,挺直了微驼的背。吴梦琪趁机拿起手机,记录下这温暖的瞬间 —— 晨光里,白发老人和年轻游客站在凉糕摊前,笑容都像红糖一样甜。
送走女孩后,陈婆婆还在发愣,手指反复摩挲着手机屏幕上的点赞数:“妹儿,你这法子比吆喝管用多了!” 她突然想起什么,转身从竹篮里拿出一个油纸包,硬塞给吴梦琪,“这是刚做好的凉糕,你带回去吃,井水镇的,解腻。”
吴梦琪捧着还带着凉意的油纸包,看着陈婆婆布满皱纹却笑开了花的脸,心里突然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她想起刚入职时面对的数字化报表,那些冰冷的术语和复杂的公式曾让她望而生畏;想起王强说的 “数据才是硬道理”,想起李伟嘲讽她 “跟老头老太太聊天”…… 直到此刻她才真正明白,数字化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技术,不是遥不可及的专业术语,更不是年轻人的专利。
它可以是镜头里陈婆婆撒红糖的温暖特写,是方言旁白里藏着的市井烟火,是屏幕两端素不相识的人因为一份凉糕产生的共鸣。它像一座桥,一头连着坚守传统的老匠人,一头连着渴望真实的年轻人;一头系着老茶馆的老鹰茶香,一头系着手机屏幕那端的期待目光。
“婆婆,咱们再拍个做凉糕的全过程吧。” 吴梦琪翻开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 “视频优化方案”,“拍您洗糯米、蒸米浆、用井水镇凉糕的样子,肯定更受欢迎。”
陈婆婆连连点头,银镯子晃得更欢了:“要得!我这就去把泡好的糯米端出来,让他们看看咱这真材实料!” 她转身往茶馆后厨走,脚步比平时轻快了许多,背影在晨光里显得格外挺拔。
吴梦琪打开那本《短视频运营入门》,指尖划过 “用户画像”“内容垂直度” 等专业术语,突然觉得这些冰冷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她在扉页写下:“最好的运营是真诚,最好的技术是连接。” 阳光透过老茶馆的木窗棂照在书页上,把字迹映得格外清晰。
石板路上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有人举着手机四处张望,显然是在寻找凉糕摊。陈婆婆的吆喝声混着老鹰茶的苦味和凉糕的甜香,在山城步道的晨光里漫散开去。吴梦琪调整好手机支架,镜头再次对准那个忙碌的身影 —— 这一次,她的心里充满了信心,因为她知道,这些藏在市井里的老手艺,终将通过数字化的桥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而她,愿意做那个搭桥的人。
帆布包里的笔记本轻轻晃动,里面不仅记着短视频的运营技巧,更藏着一个年轻人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吴梦琪看着屏幕上不断增长的点赞数和评论,突然觉得那些曾经让她头疼的 “数字化断层”,或许并没有那么难以逾越,只要用真诚做桥墩,用耐心做桥面,再深的鸿沟,也能架起通往希望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