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那雄心勃勃的北伐指令与徐庶信中隐含的深切期盼,如同两道烙印,灼烧着你的理智与情感。
案头并排的两封文书,不仅仅代表着两条道路,更是对你隐藏至深身份与信念的终极拷问。
你闭上眼,指尖深深陷入掌心,那些被刻意尘封的记忆汹涌而来。
荆州,襄阳。
你以颍川公子“陈竹”的身份游历,与徐庶、庞统坐而论道。
你未曾言明身份,却在他们谈及刘备仁德、慨叹其漂泊无依时,那份超越常理的关注与精辟分析,早已让徐庶这等智者心生感应。
你借“陈竹”之名,在荆襄士林中为刘备悄然铺路,播撒着希望的种子。
你早已不是旁观者。从你挣脱“神女”枷锁,化名“陈竹”踏入这乱世起,从你选择在送出那封向徐州的匿名信起,你的道路就已注定。
刘备,那个屡遭困顿却仁德不改,志在兴复汉室却步履维艰的皇叔,他的存在本身,就与你血脉中那份来自玉骰、来自未知宿命的牵引产生了共鸣。
你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心中那一点不灭的汉室星火,为了那个记忆中模糊却悲壮的季汉理想。
孙伯符待你,恩遇如山,信任如火。他的雄才大略,他的直率豪迈,都让你心生敬仰。
若无机缘,若能忘却那深植于魂的执念,辅佐他成就霸业,或许真能青史留名,安享尊荣。
可是……你早已是刘备阵营一颗埋藏最深的暗棋。 徐庶知你,他人疑你,刘备虽不知你姓名样貌,却已承你数次活命护土之恩。
此刻新野城危殆,徐庶这封信,不仅仅是求援,更是对“自己人”的呼唤,是对那份早已存在的、心照不宣的默契的确认。
你若在此刻选择顺应孙策,挥师北进,为江东开疆拓土,固然能登临权力高峰,但那是对刘备阵营的彻底背叛,是对你过往所有暗中努力的否定,更是对你自身信念与宿命的背弃!
“初心不改,虽远不怠。” 你缓缓睁开眼,眸中所有迷茫与挣扎尽数褪去,只剩下磐石般的坚定。
脑海中,是刘备在徐州城头安抚百姓时疲惫却坚韧的身影,是徐庶在襄阳与你纵论天下时眼中不灭的理想之光。
你的抉择,早已在一次次暗中援手中铸就。
你提起笔,开始起草给孙策的回信。字斟句酌,极尽谦恭与谋略。
你盛赞其雄心,随即以“曹仁主力未损,严防死守”、“我军需休整消化战果”、“江北春汛不利大军”、“需防曹操中原援军断我后路”等无可指摘的军事理由,恳切建议暂缓大规模北伐,转而采取“稳守石滩,疲敝曹军,以待天时”之策。
通篇下来,俨然一位老成谋国、全心为江东着想的忠臣良将。
这封信,将为你赢得宝贵的时间,也将孙策的注意力引向更“稳妥”的方向。
写完给孙策的信,你沉默片刻,并未直接给徐庶回信,直接通信风险太大,你转而取出了与伊籍联络的密信渠道。
在给伊籍的信中,你以更隐晦却更坚定的语气,重申唇亡齿寒之理,敦促其务必尽力说服刘表给予实质支援,并暗示“昔时友人”仍在尽力周旋,新野城务必坚守。
你知道,伊籍会将这份坚定,传递给徐庶和刘备。
做完这一切,你独立帐外,夜空浩瀚,星子寥落。
一种深沉的孤寂感将你笼罩。
这条路上,无人可并肩,无人可倾诉。
你利用了孙策的信任,辜负了周瑜的回护,只为了心中那一点或许永远无法宣之于口的微光。
然而,你没有后悔。
袖中的玉骰传来温润而坚定的触感,仿佛在回应你这份不容于世的坚守。
江北的风,带着江水的湿气和远方的硝烟味道,凛冽地吹拂着。
你知道,选择了这条暗夜独行的路,便只能依靠这点孤光,照亮前行的每一步,直至……黎明可能到来的那一天,或者,直至沉没于无尽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