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重要土匪头目的长相,都画了简图。
兴趣爱好,性格缺陷,武力值全都记录在册。
每个土匪窝点的地势图也都画的清清楚楚。
还标记了重要地点,如山寨依托那座山峰,河流峡谷等天然屏障。
进出山寨的主路、隐蔽小径,索桥位置。
容易被设伏和迂回包抄的位置,全都标记的明明白白。
山寨的壕沟、拒马、陷阱分布。
寨墙高度,建筑材质,了望塔,箭楼位置。
地道、暗渠,是否可用于撤退或者袭击。
山寨水源分布,切断水源可行性分析。
土匪总人数,精锐与普通喽啰比例,巡逻路线,换岗时间,明暗岗哨流动哨。
事无巨细,写的那叫一个清楚明白。
甚至针对每个山寨的不同特点,还提出了进攻的具体战术。
比如野猪林地形相对开放,土匪数量相对较少,柳飞鸿建议强攻。
而云雾岭因为藏在深山,云雾弥漫,易守难攻,但山寨树木茂密,且风向有利。
柳飞鸿建议直接火攻。
秦授仔仔细细看了一遍。
越看越心惊。
苍梧县境内,大大小小的土匪流寇,多达二十多股。
其中势力最大的有六股。
分别是浪浪山、二龙山、野猪林、云雾岭、青岩寨、断魂崖六个土匪窝点。
盘踞的土匪数量总数超过千人。
基本上都和县衙部分官员有勾结。
至于其他的,大多数为流寇。
人数从三五人到十几人不等,干的都是拦路剪径勾当。
以打劫为主,越货杀人很少。
秦授看完之后,将这些情报郑重收了起来。
有了这份情报,剿匪将事半功倍。
他非常好奇,短短一个月多时间,柳飞鸿是怎么做到把苍梧县所有土匪窝点摸了个底朝天的。
六大势力的土匪,除了二龙山已经被覆灭。
其他五大势力底裤都被她扒了下来。
真是人才啊!
秦授都不得不对柳飞鸿另眼相看。
这女人简直是个军事奇才。
“我怀疑所有土匪窝子都有你的卧底。”
秦授目光炯炯,盯着柳飞鸿。
这女人身上藏有大秘密。
“不用怀疑,苍梧县现存五大势力的土匪,我都安插有人。”
说着,柳飞鸿又掏出一张纸,递给秦授。
这上面是卧底的名单。
还请老爷剿匪的时候不要误伤他们。
秦授接过名单看了一眼,总共有十八人。
“好!”
秦授想都没想,一口答应。
保护卧底,是应该的。
秦授把名单收好,盯着柳飞鸿看了又看。
“你到底是什么人?”
柳飞鸿捋了捋垂下额头的秀发,露出一个明媚的笑容。
“我就知道,你一定会问。”
“当然,我不会让一个来路不明的人留在身边。”
秦授一脸的理所当然。
之前他虽然怀疑柳飞鸿的身份,但是感觉这妞心思纯正,不像坏人,也就没有追问。
但是现在,他被柳飞鸿的手段给震撼到了。
一个古代女子,对行军打仗,无比内行。
简直恐怖如斯。
不搞清楚她的真实身份,和来苍梧县的目的,秦授万万不敢把她留在身边。
是真怕!
如果是秦授自己,自然无所畏惧。
但是现在他有家人,朋友。
这些是他的逆鳞,也是软肋。
柳飞鸿心思深沉,手段多样,功夫还了得。
万一哪天秦授不在,她在后方搞鬼,真防不胜防。
“非说不可?”
“非说不可!”
柳飞鸿叹了一口气,目光幽幽,望着天上的一轮残月。
往事不堪回首。
柔和的月光洒在她绝美的脸上,蓦然浮现一抹浓浓的愁苦。
漆黑如宝石的双眼中,闪过一丝仇恨。
“我说,你敢听?”
“嘿!”
秦授嘿然一笑,一身要强的龙国人,最爱八怪。
“你敢说,我就敢听!”
柳飞鸿凝视秦授半晌,悠然开口。
“我父亲是定远将军柳公权,掌管镇北军,坐镇北方重镇寒州……”
柳公权,秦授一点印象没有。
原主的记忆也没有这号人物。
不过柳飞鸿的父亲既然是大乾名将,那么作为将门虎女的她,有过人的见识和超常的军事水平就不足为奇了。
秦授没有插嘴,抱臂而立,听柳飞鸿娓娓道来。
柳公权自幼心怀壮志,熟读兵书,弓马娴熟。
投身军旅之后,他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屡立战功。
从最普通的士卒一路升至定远将军。
统帅十万镇北军,驻守北境的寒州城。
直面北莽兵锋。
北莽是大乾北方最大的威胁,屡次南下侵略。
寒州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就是被北莽一步步蚕食掉。
北莽的胃口远不止此。
以燕云十六州为跳板,南望大乾京都。
一路攻城拔寨,差点打到大乾京都。
危急时刻,柳公权带着勤王军力挽狂澜,于京都西山大败北莽狼骑兵。
一路追亡逐北,把北莽赶到幽州城外。
并且乘胜追击,先后收复野狐城等十几座城池。
一鼓作气,把北莽军队赶出了寒州。
柳公权一战成名,被封定远将军,镇守北方重镇寒州。
柳公权知道北莽威胁巨大,成为定远将军之后,日夜操练镇北军。
镇北军在他的操练下,个个身手矫健,纪律严明,成为大乾的精锐之师。
而寒州,在柳公权的镇守下,北莽十年间,不能越雷池一步。
屡次南下侵略,全都在寒州城折戟沉沙。
极大的打击了北莽的嚣张气焰。
不过,柳公权身为大乾忠臣,心中一直惦记着燕云十六州。
那片土地,曾是大乾的疆土,如今沦为敌手,百姓在北莽的统治下,苦不堪言。
柳公权多次上书,阐述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
燕云十六州乃大乾咽喉,若不收回,北疆永无宁日。
他恳请皇帝让他北伐,收复失地,还百姓太平!
或许是承平日久,朝中一些人好了伤疤忘了疼。
觉得柳公权手握重兵,担心他将在外,不受君令,难以控制。
柳公权的多次上书,引起朝中猜忌。
朝堂上下,很多大臣嫉妒柳公权的功绩和威望。
就连皇帝也担心他功高震主,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谗言不断,流言飞起。
皇帝疑心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