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去省城治疗,像是从家里抽走了一根主心骨。奶奶变得沉默了许多,常常对着爷爷常坐的藤椅发呆。
妈妈韩娟强打精神,省城家里来回跑,操持家务,照顾老小,还要时刻关心着医院传来的消息,眉眼间总带着挥之不去的疲惫和忧虑。
张晨风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心疼,却更加坚定了信念:他必须更快地强大起来,成为这个家新的支柱。而在这个阶段,对一名学生而言,最快最直接的强大方式,就是学业上的绝对成功。
他回到学校,将那份对家庭的担忧深深埋藏起来,全部转化为近乎恐怖的学习动力。课堂上的他,不再是那个偶尔才显露锋芒的“聪明学生”,而变成了一个精准、高效、仿佛不知疲倦的学习机器。老师讲的任何知识点,他都能瞬间理解、吸收、并举一反三。
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道极难的奥数拓展题,涉及了初中尚未正式教授的三角函数思想。教室里一片寂静,宋峰等人都紧锁眉头,苦苦思索。
老师环视一圈,目光最后落在张晨风身上:“张晨风同学,你有什么思路吗?” 张晨风站起身,没有丝毫犹豫,走向讲台,拿起粉笔:“老师,这道题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把它看作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的旋转问题,这里设角a……” 他在黑板上流畅地写下清晰的步骤,引入了sin和cos的符号,逻辑严密,推导简洁,完美地解出了答案。
老师惊讶地推了推眼镜,忍不住鼓掌:“精彩!太精彩了!张晨风同学,你已经开始自学高中内容了?” 张晨风谦虚地笑笑:“只是偶尔翻看我爸以前的旧教材,觉得有意思,就看了看。”
底下的同学一片哗然,看他的眼神像看怪物。宋峰佩服地竖起大拇指,郭晓雯的眼中则燃起更加炽烈的竞争火焰。
语文课上,分析一篇晦涩的文言文。郭晓雯精准地翻译了文意,分析了中心思想,得到了老师的赞许。
老师又问:“还有同学有其他见解吗?” 张晨风举手:“老师,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虚词’运用尤其精妙。比如这个‘之’字,在这里并非简单的助词,而是起到了舒缓语气、连接意象的作用,使得整体意境更加空灵悠远。这与作者当时被贬谪后试图超脱的心境是暗合的……” 他从语法细节切入,直指文心,分析得比参考书还透彻。
语文老师听得连连点头,惊喜万分:“好!分析得入木三分!张晨风,你对文字的敏感度极高!” 苏晚晴转过头,深深看了他一眼,那眼神不再是单纯的竞争,更多了一丝探究和认可。
物理、化学、英语……几乎每一科,他都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深度和广度。他回答问题,从不满足于标准答案,总能提出更巧妙的解法、更独到的视角。
渐渐地,“有问题,问张晨风”成了三班甚至年级里的一种共识。他身边总是围着请教问题的同学,而他总是耐心解答,言语清晰,直击要害。
“风哥,这电路图到底怎么分析啊?我老是搞混串联并联。”一个男生苦恼地问。 张晨风拿过纸笔:“别死记硬背。你把它想象成一条河,电流就是水。你看,这里有个岔路口,水分流了,这就是并联;这里只有一条道,这就是串联。水遇到电阻就像遇到石头,水位(电压)就会变化……”他用生动的比喻,瞬间让对方豁然开朗。 “原来这么简单!风哥你太神了!”
很快,机会来了。全市举办初中生数学奥林匹克联赛和作文大赛。数学老师毫不犹豫地把张晨风和宋峰报了上去,语文老师则力荐张晨风和一班的苏晚晴参加作文赛。
备战期间,张晨风成了小组的核心。他整理出厚厚的笔记和解题思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宋峰和其他参赛的同学。
“这种类型的几何题,辅助线通常有三种添法,但最巧的是这种……”他在地理小组活动室里,用小黑板给宋峰几个人开小灶。
宋峰感叹:“晨风,感觉你脑子里的东西,比老师还多。”
张晨风笑笑:“多看书,多总结而已。你也行的。”
对于苏晚晴,他则提供了几个极具前瞻性和思辨性的作文角度,都是未来高考满分作文常用的套路,让苏晚晴眼前一亮,深受启发。
竞赛日。数学联赛上,张晨风答题速度快得惊人,几乎一半时间就完成了所有题目,剩下的时间都在用多种方法验算和拓展最后一题的结论。宋峰也发挥出色。
作文大赛上,他选取了一个关于“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的辩证主题,结构严谨,思想深刻,文笔老练,完全不像一个初中生的手笔。苏晚晴的文章则以其华丽的文采和细腻的情感见长。
数周后,结果公布。 学校广播里传来激动的声音:“喜报!在我市刚刚结束的初中数学奥林匹克联赛中,我校初一三班张晨风同学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宋峰同学荣获二等奖!在作文大赛中,张晨风同学再次荣获一等奖!苏晚晴同学荣获二等奖!”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校园。
“一等奖第一名?!还是双料?!初一?这怎么可能!” “张晨风?就是那个三班据说超级牛逼的?” “太强了吧!这还是人吗?”
颁奖仪式在学校礼堂隆重举行。张晨风两次上台,从市教育局领导手中接过鲜红的证书和奖杯。台下掌声雷动,闪光灯闪烁(学校请了本地报社的记者)。
他站在台上,身材还略显单薄,但神情沉稳,目光冷静,没有丝毫得意,只是微微鞠躬致谢。
记者采访时间。 “张晨风同学,恭喜你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你有什么学习秘诀可以分享吗?”记者把话筒递到他面前。
张晨风对着话筒,声音清晰而平静:“谢谢。其实没什么秘诀,就是保持好奇,多读书,多思考,把知识真正弄懂而不是死记硬背。遇到问题,我喜欢钻进去,从不同角度去想,直到想通为止。还有就是,合理安排时间。” 回答得体又谦虚,但内容却透着超越年龄的深度。
“听说你家里最近有些困难,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你的学习?”记者显然做了点功课。
张晨风沉默了一下,缓缓说道:“正因为知道家人为我付出了很多,我才更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是目前我能做的,也是对家人最好的回报。” 这番话,配上他冷静又略带坚韧的表情,瞬间打动了许多人。
第二天,本地报纸的教育版块就出现了他的照片和报道标题——《天才少年?不,是努力的榜样!——记双料冠军张晨风》。
报道里详细描述了他的成绩,引用了他的采访,还隐约提到了他家庭面临的困境(但未具体说明),将他塑造成了一个逆境中自强不息、天赋与努力并存的少年天才形象。
一夜之间,张晨风的名字不再局限于校园。他成了本市教育圈一个小有名气的“别人家的孩子”。
其他学校的老师都会拿他举例子:“看看人家一中的张晨风……” 走在校园里,认识或不认识的同学都会对他行注目礼,低声议论:“看,那就是张晨风!”
李壮勾着他的脖子,与有荣焉:“可以啊风哥!这下彻底出名了!以后哥们出去混,报你名字好使不?”
宋峰由衷地为他高兴,但也感到了更大的压力:“看来我得更加努力才行了。”
郭晓雯看着他,眼神复杂,最终说了一句:“你很厉害。但我不会认输的。”
苏晚晴则淡淡地说:“报道写得不错。下次比赛,再见分晓。”
张晨风对这一切外在的名声保持着超乎年龄的淡然。他清楚地知道,这些光环和“天才”人设,是他精心经营的第一步,是获取更多资源和话语权的工具。
他心里惦记的,依旧是省城医院的爷爷,是家里日益拮据的经济状况。 名声,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它就像一阵风,托举着他更快地向前飞去,而他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但他已经准备好,利用这一切,去撬动更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