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金秋,院子里的葡萄架已经褪去了夏日的繁茂,叶片边缘泛起金黄。小韩曦满六个月了,这个小生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已经能稳稳当当地坐在垫子上,对周遭的一切都充满好奇。
这天清晨,林晚特意起了个大早。作为穿越而来的现代人,她深知六个月是添加辅食的关键时期。趁着韩峥和韩薇都还没醒,她闪身进了空间。
空间里永远保持着最适宜的温度,灵泉旁的稻谷已经成熟了一茬。她精心挑选了颗粒饱满的大米,这些米在灵泉的滋养下长得格外莹润。取出适量大米后,她又在灵泉边仔细淘洗,清澈的泉水冲刷着米粒,发出沙沙的轻响。
回到厨房,她把洗净的大米用清水浸泡。这个年代多数人还不懂得科学喂养,但她坚持要按照现代的科学方法给孩子添加辅食。浸泡二十分钟后,她把米粒沥干水分,摊在竹筛里晾着。
韩峥起床时,看见妻子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轻声问道:这么早就在忙什么?
给曦曦准备米粉。林晚回头笑了笑,孩子满六个月了,该添加辅食了。
韩峥有些诧异:这么早?妈上次来信还说,要等到八个月才能喂米汤。
林晚耐心解释:六个月的孩子,光吃奶已经不够营养了。适当添加辅食,对孩子的发育有好处。
她一边说,一边把晾好的米粒倒进铁锅,用小火慢慢翻炒。米粒在锅里发出细微的噼啪声,渐渐泛出诱人的金黄色,散发出浓郁的米香。
韩薇抱着刚醒的小韩曦走进厨房,小家伙一闻到香味就兴奋地手舞足蹈。
我们曦曦也闻到香味了?林晚笑着关火,把炒好的米粒倒出来晾凉。
接下来是最费工夫的环节——磨粉。林晚取出早就准备好的石磨,这是她特意托人从乡下带来的。炒米在石磨的碾压下慢慢变成细腻的粉末,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韩峥见状,主动接过磨杆:我来吧,你看着火候。
林晚也没推辞,站在一旁指导:要磨得细一些,这样孩子才好消化。
磨好的米粉还要上锅蒸十分钟。林晚在蒸笼里铺上干净的纱布,把米粉均匀地铺开。蒸汽袅袅升起,带着米香弥漫在整个厨房。
韩薇好奇地问:嫂子,为什么要这么麻烦?直接煮粥不行吗?
蒸透的米粉更容易消化,林晚耐心解释,而且经过炒制和蒸制,营养也更好吸收。
蒸好的米粉需要再次炒干。这次的火候要掌握得恰到好处,既要炒干水分,又不能炒焦。林晚站在灶前,手中的锅铲不停翻动,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
终于,米粉制作完成了。林晚取了一小勺,用温水调开,米糊细腻顺滑,散发着自然的米香。
来,我们曦曦尝尝人生的第一口辅食。林晚小心地把儿子抱在怀里,用特制的小勺舀了一点米糊。
小韩曦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递到嘴边的勺子。他先是试探性地舔了舔,接着就张开小嘴,迫不及待地把整勺米糊都吃了下去。
看来我们曦曦很喜欢呢。韩峥看着儿子吃得香甜的模样,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林晚又喂了几勺,小家伙吃得津津有味,米糊糊沾了满嘴,可爱极了。
第一次不能喂太多,林晚仔细地给儿子擦嘴,要慢慢来。
这时,李姐来串门,看见这一幕很是惊讶:这么小就喂饭了?
林晚请李姐坐下,细细给她讲解科学喂养的道理:孩子六个月后,单靠母乳营养就不够了。适时添加辅食,能促进牙齿发育,也能锻炼吞咽能力。
李姐听得入神:还是你们文化人懂得多。我们那会儿都是八九个月才喂米汤,还是直接喂的米汤。
其实这样不够科学,林晚温和地说,孩子的肠胃很娇嫩,要循序渐进。
她说着,调了一小碗米粉递给李姐:您拿回去尝尝,这个好消化,大人孩子都能吃。
李姐连连道谢,又好奇地问起制作方法。林晚毫无保留地分享了步骤,还特别叮嘱要注意卫生。
送走李姐后,韩薇感慨地说:嫂子懂得真多,以后我有了孩子,也要这样科学喂养。
这些都是该知道的,林晚谦虚地说,等以后你成家了,我都教你。
正说着,小韩曦突然地叫起来,小手朝着米粉的方向伸。林晚笑着又给他喂了一小勺:小馋猫,明天再吃。
午后的阳光透过葡萄架,在院子里洒下温暖的光斑。林晚抱着吃饱喝足的儿子,在院子里散步。小家伙满足地靠在母亲肩头,小脑袋一点一点的,眼看就要睡着了。
韩峥走到妻子身边,轻轻揽住她的肩膀:看你做这些,我觉得咱们曦曦真是个有福气的孩子。
都是为了孩子好。林晚低头看着儿子熟睡的小脸,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这个秋日,在这个平凡的小院里,科学的育儿理念正在悄然萌芽。而对林晚来说,能用自己的知识让孩子健康成长,就是最大的幸福。
傍晚时分,林晚把制作好的米粉仔细收在密封的罐子里。这些米粉足够孩子吃上一阵子了,但她还是决定每周都要现做新鲜的。
夕阳西下,院子里飘起晚饭的香味。小韩曦睡醒了,精神十足地坐在垫子上玩布老虎。看着儿子红润的小脸,林晚觉得这一整天的忙碌都值得了。
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她用自己的方式,给了孩子最好的呵护。而这,只是她运用现代知识改善家人生活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