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传承”项目在磕磕绊绊中推进了三个月。这期间,古法酿造车间里出现了奇特的景象:巨大的陶缸阵列旁,立起了纤细的数据采集杆;老师傅布满老茧的手在检查酱醅时,旁边会有闪烁着信号灯的传感器同步工作;年轻的技术员穿着工服,一边看着平板电脑上的实时数据流,一边虚心向老师傅请教“这气味是不是到了火候”。
起初的谨慎与隔阂,在日复一日的共同劳作中,渐渐被一种新的默契取代。老师傅们发现,这些“数据”并非来挑战他们的权威,而是像一套精密的“翻译器”,将他们难以言传的经验,部分地转译成了年轻人能理解的语言。而技术团队的成员,则在酱香弥漫的车间里,真正理解了何为“时间的沉淀”,何为数据背后那份沉甸甸的、关乎“入口之物”的责任感。
第一个阶段性成果,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悄然降临。
一批供应高端餐饮线、定价不菲的“五年陈”特级酱油,在出厂前的最后品控环节,被品鉴师指出“后味略显单薄,醇厚度未达预期标准”。这批产品数量不大,但客户是几家知名的五星级酒店和高端中餐厅,关乎“高记”在顶级市场的口碑。
生产部门立刻追溯流程,发现问题是出在其中一个批次的基础酱油原液上。这批原液在长达数月的后期静置陈化阶段,因所在仓库某个区域的温湿度出现了几次细微但持续的异常波动(未触发常规警报阈值),导致最终风味演化未能达到最完美的状态。
若在以往,这种情况的排查将极其困难,更多依赖于老师傅对留样品的反复品鉴和模糊回忆,最终可能只能将原因归结为“气候异常”或“批次差异”,难以精准定位和彻底避免。
然而这一次,韩东团队立刻调取了“数字化传承”项目在该静置仓库部署的温湿度传感器历史数据。通过高频率的数据回放和比对分析,他们清晰地锁定了那几次异常波动的具体时间点和持续时间,并利用初步构建的“风味演化模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该时间段的环境参数确实会导致最终产品的醇厚感下降约百分之三到五。
数据与品鉴师的感官评价,严丝合缝地对上了。
报告被迅速呈送到高辉、马明远以及刘师傅面前。
刘师傅戴着老花镜,仔细看着那几条标注了异常区间的数据曲线,又尝了尝问题批次的留样,沉默良久,终于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对高辉和马明远说:“没错……就是那几天气温反复跳,我心里当时就有点不踏实,但说不出了子丑寅卯来。这东西……”他指了指平板电脑上的数据图,“这东西,真能把那‘不踏实’给画出来。”
他的语气里,没有被打败的沮丧,反而有一种被印证、被理解的释然,以及一丝对新技术价值的由衷认可。
马明远难掩兴奋:“高总,这不仅解决了这次质量追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精准控制陈化环境、稳定高端产品品质的关键钥匙!以后完全可以建立基于数据的陈化环境动态调控系统,确保每一批高端产品的风味都能稳定在最佳状态!”
高辉心中一块石头落地,更涌起一股欣慰。他看向韩东,赞许地点点头:“这个‘数字化传承’项目,立了一功。它证明了,科技不是传统的敌人,而是守护和提升传统的利器。”
这次“无声的证明”,其影响力远超一次单纯的质量问题解决。
它在老师傅群体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前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的老师傅们,开始真正相信,这些年轻人搞的“花花架子”,确实能帮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最头疼的“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能让他们最珍视的“手艺”以更可靠的方式传承和延续下去。他们对技术团队的态度,从礼貌的疏远,变成了主动的交流和探讨。
而在韩东的团队内部,这次成功也极大地提升了士气和使命感。他们不再仅仅将自己视为服务于营销和销售的数据分析师,而是“高记”核心生产工艺的参与者和守护者。他们与老师傅们共同拥有的那段在车间里埋头苦干、一起破解难题的经历,建立起了一种超越职级和年龄的“战友”情谊。
林薇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转变,她策划的内容从对外传播更多转向了内部文化建设。她制作了记录这次事件全过程的内部案例片《数据与酱香:一次跨越代际的协同》,在集团内广泛播放。片中,刘师傅朴实的话语和韩东团队严谨的分析交相辉映,生动地诠释了何为“新血与旧壤”的共生。
高辉在管理会议上,再次强调了“融合”的深层含义:“真正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分工合作,而是在共同面对和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目标和相互的信任。这次事件告诉我们,‘高记’的数字化转型,正在从营销端、供应链端,深入到最核心的产品力打造端。这是我们构建长期竞争力的根本。”
“数字化传承”项目,以其扎实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了自身价值最有力的正名。它像一条坚韧的丝线,将传统的珍珠与现代的技术,串连成了一条更具价值的项链。在这条项链的辉映下,“高记”前行的道路,似乎也变得更加清晰和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