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根122毫米加农炮炮管的成功攻克,如同为瓦窑堡兵工厂的“长矛计划”注入了最强劲的强心剂。那根长达1.8米、内镗着完美膛线的钨合金钢炮管,静静地躺在车间里,散发着冷峻的金属光泽,仿佛一头被暂时束缚的洪荒巨兽,只待一副足够强韧的“骨架”将其擎起,便能释放出毁天灭地的力量。
然而,林烽和老张、李德顺等核心技术人员都清楚,更大的挑战紧随而至。要实现设计中标定的一万七千米超远射程,除了长身管和高初速,还需要装填更多的发射药,这意味着炮弹离开炮口瞬间产生的后坐力,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恐怖量级!根据计算,其峰值后坐力将是“41式”105毫米榴弹炮的1.5倍!
“我的老天爷!一点五倍?!”当老张拿着初步计算数据在技术讨论会上公布时,王老铁第一个跳了起来,指着窗外不远处一门“41式”的炮架,“那家伙一炮下去,地面都颤三颤!这新炮的后坐力再大上一半?啥样的炮架能扛得住?别一炮没把鬼子咋样,先把咱们自己的炮架子给震散架了!”
李德顺也眉头紧锁:“是啊,如此巨大的后坐力,如果采用类似‘41式’的带驻锄的叉开式炮架,即便加大重量和结构强度,在连续射击时也极易产生移位,甚至倾覆。这对于需要持续精准射击的远程压制任务来说,是致命的。”
牛大力虽然不懂技术细节,但也听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挠着头道:“那咋整?总不能给大炮穿上铁鞋,钉死在地上吧?那还咋机动?”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了林烽身上。林烽站在画满结构草图的小黑板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大脑在飞速运转。前世的武器知识和今世对材料、结构的深刻理解,正在他脑海中激烈碰撞、融合。
“常规的叉开式炮架,受力结构决定了其抗巨大水平后坐力的稳定性存在天生短板。”林烽缓缓开口,目光锐利,“我们需要一种更稳定、更坚固、能将后坐力更均匀分散到地面的全新结构!”
他拿起粉笔,在小黑板上唰唰地画了起来。一个简洁、稳固、充满几何美感的等边三角形结构逐渐清晰。
“我设计采用‘三角合金钢架’作为122毫米加农炮的核心承力底盘!”林烽用粉笔重重地点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和中心,“三角结构,是自然界和工程学中公认的最稳定结构!”
他详细阐述自己的设计:
“首先,主梁和支臂,全部采用20毫米厚的特种钨合金钢板锻造、焊接而成!”林烽强调,“这不再是普通的钢架,这是用我们最好的材料打造的‘钢铁脊梁’!必须确保整体框架具有极高的抗弯和抗扭强度,在巨大冲击下不变形、不开裂!”
王老铁一听,立刻来了精神:“二十毫米厚的合金钢?好家伙!这分量可不轻!不过俺喜欢!够结实!俺们锻造车间就喜欢啃这种硬骨头!”
“其次,三个支撑脚呈完美的120度夹角分布!”林烽继续讲解,“这样,无论后坐力来自哪个方向,都能被均匀地分解到三个支撑点上,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单点受力过载和架体扭转变形。每个支脚底部,设计大型的锯齿状驻锄,深深嵌入地面。”
老张看着图纸,连连点头:“妙啊!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受力均匀,稳定性天然就比两点支撑好得多!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了架构稳定的问题。”
“最后,也是关键的一步!”林烽在三角形底架的中心区域画了一个重重的方块,“在这里,我们设计一个可快速安装拆卸的铸铁配重箱!初步设定配重块总重为50斤!这相当于给炮架增加了一个‘压舱石’,利用额外的重量来进一步抑制后坐力导致的抬起和位移趋势!”
李德顺恍然大悟:“配重!好主意!这就好比一个壮汉扎马步,下盘越稳,越不容易被推倒!”
牛大力听着这一连串的设计,虽然有些名词不太懂,但也明白了大概,咧着嘴笑道:“嘿嘿,听着就靠谱!又是铁三角,又是大铁疙瘩压着,看那后坐力还能翻天不成?”
设计思路明确,瓦窑堡的钢铁洪流再次向着新的目标奔涌。王老铁亲自督阵,指挥着最好的锻工和焊工,严格按照图纸,将一块块20毫米厚的钨合金钢板加热、锻压、切割、焊接。车间里炉火熊熊,电弧闪烁,叮当之声不绝于耳。那厚重的钢材在王老铁他们手中,仿佛变成了柔韧的面团,被精心塑造成坚固的三角框架。
李德顺则带着精密加工组,负责三个支脚铰链、方向机转盘等精密部件的制造和安装。那50斤重的铸铁配重块也很快铸造完成,黑沉沉地摆在一旁。
几天后,一个结构紧凑、棱角分明、散发着冷硬工业美感的三角合金钢炮架,呈现在众人面前。它与那根修长的炮管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门完整(尚未安装驻退复进机等辅助系统)的122毫米加农炮试验平台,威猛而沉稳的气场扑面而来。
关键的稳定性测试的日子到了。测试场选在一处相对坚实的土质平地上。为了模拟真实的后坐力,他们采用了标准装药的全备弹(惰性弹头,装填标准发射药)。
林烽、老张、李德顺、王老铁、牛大力等核心人员全部到场,气氛紧张而期待。技术员们在炮架三个支脚和中心位置后方,用白灰精准地画上了基准线。
“第一次试射,准备!”林烽亲自下令。
炮手将一发测试弹填入炮膛。
“放!”
“轰!!!!!!”
一声比“41式”更加尖锐、猛烈的巨响炸开!炮口喷出的火焰和气浪更为骇人!沉重的炮身猛地向后坐去!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紧紧盯着炮架的支脚和后面的基准线。
烟尘稍散,测量员立刻上前。
“报告!三个支脚平均后移……2厘米!配重块稳定,架体无可见变形!”
“好!”林烽用力一挥拳,“继续!进行五发急促射测试!”
“装填!”
“放!”
“轰!”
“再装填!”
“放!”
“轰!”
……
连续五声震耳欲聋的咆哮,一次比一次更考验着炮架的极限!每一次巨响之后,测量员都迅速报告:
“第四发,平均后移累计7厘米!”
“第五发,平均后移累计10厘米!”
当第五发炮弹射击完毕,现场陷入了一片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十厘米!仅仅后移了十厘米!”老张拿着记录本,激动得手都在发抖,“还是在连续五发急促射的情况下!这稳定性……远超我们的预期!比最好的估计还要好!”
王老铁抚摸着那仅仅沾染了些许尘土、却丝毫未见的变形或损伤的三角炮架,咧开大嘴,笑得见牙不见眼:“哈哈哈!俺就说嘛!咱这铁三角,就是稳!”
李德顺仔细检查了各个连接部位和焊缝,连连点头:“完美!结构强度和稳定性无可挑剔!”
牛大力更是兴奋地直接跳到炮架上,用力踩了踩:“嘿!纹丝不动!跟长了根似的!厂长,你这脑袋是咋长的?这法子太绝了!”
林烽看着那在五次狂暴后坐力冲击下,仅仅象征性后移了十厘米,依旧稳如磐石的三角炮架,脸上露出了欣慰而自豪的笑容。他知道,自己设计的这个“铁三角”,成功地驯服了加农炮那狂暴的后坐力!
“同志们,我们成功了!”林烽的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沙哑,“‘铁三角’炮架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它的卓越稳定性,意味着我们的122毫米加农炮,在未来的平原战场上,可以快速架设,进行持续、精准、高效的远程火力压制!敌人还在费力调整因后坐力而移位的火炮时,我们的第二发、第三发炮弹已经精准地落在了他们的头上!”
他环视着这群可爱的、不断创造奇迹的战友们,豪情万丈地宣布:“这不仅仅是一个炮架的胜利,这是我们瓦窑堡在重武器结构设计和材料应用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通往一万七千米射程的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已经被我们一脚踢开!”
“接下来,让我们全力以赴,尽快完成整炮的最终测试!让这条更长的‘铁臂’,早日挥舞起来!”
“铁三角”炮架的完美表现,如同为122毫米加农炮安上了最坚实的“双腿”。它意味着这种超远程火炮不仅拥有了刺破苍穹的利齿,更具备了在激烈对抗中岿然不动的根基。当这种结合了超远射程与极致稳定性的战争利器最终列装部队时,必将成为未来平原大反攻中,令所有敌人闻风丧胆的“远程死神”!瓦窑堡的兵工传奇,再次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