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紧急制作信号弹的任务圆满完成,像一场高强度的实战演练,检验了瓦窑堡兵工厂在极端压力下的应急响应和技术攻关能力。任务结束后,林烽并没有让全厂立刻放松下来,反而召集核心骨干,开了一个简短的总结会。
“同志们,信号弹任务我们完成得很漂亮!”林烽首先肯定了大家的努力,“但这只是开始。今年,是全面抗战的开局之年,形势只会越来越严峻,部队对我们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我们不能总是被动响应,必须主动规划,心中有数,手里有活!”
他拿起粉笔,在会议室的黑板上重重写下了几个大字:《1937年瓦窑堡兵工厂生产与研发计划》。
“过年这几天,我琢磨了很久。”林烽目光扫过苏沐辰、陈思远、李大山、周文海等一众得力干将,“咱们不能像没头苍蝇一样,接到什么任务干什么。咱们得有个全年的盘算,知道劲儿该往哪儿使,资源该往哪儿投。这个计划,就是咱们今年工作的‘作战地图’!”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经过春节的紧张忙碌,大家更深切地感受到,没有规划,就会手忙脚乱。
“林厂长说得对!”主管生产的李大山首先接口,“咱得知道今年到底要造多少枪、多少弹,心里得有本账,不然材料、人力都没法安排。”
“研发也不能停,”苏沐辰推了推眼镜,“鬼子装备比我们好,咱们不能总跟在后面仿,得有自己的新家伙!”
“好!那咱们就一起,把这张‘地图’画出来!”林烽一拍桌子,会议进入了实质性讨论阶段。
讨论异常热烈,甚至有些“火药味”。大家围绕着两个核心展开:一是基于现有能力的“生产目标”,二是着眼未来需求的“研发方向”。
生产目标方面, 林烽根据前线反馈和部队扩编情况,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咱们的‘八一式’步枪,经过前期量产磨合,工艺已经成熟。我建议,今年全年,量产目标定为支! 要确保质量,形成规模装备效应!”
“支?”锻造车间孙主任倒吸一口凉气,“林厂长,这可比去年翻了好几倍啊!毛坯供应压力太大!”
“老孙,压力就是动力!”林烽鼓励道,“你们车间可以进一步优化模具,提高锻打效率!我相信你们能做到!”
接着是弹药。林烽指着报表:“子弹是消耗品,需求最大。去年我们复装加自产,总量不小,但今年必须再上一个大台阶!我提议,全年复装子弹目标,200万发!”
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震惊了!200万发!平均到每天就要生产近发!这需要原料、设备、人力的全方位保障。
弹药车间李大山咬着牙盘算了一会儿,猛地抬头:“厂长,只要原料跟得上,咱们车间就是不吃不睡,也把这200万发子弹给抠出来!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冲压模具,把‘一冲六’的效率再提一提!”
“原料我来想办法!”周文海拍着胸脯,“就是挖地三尺,也得把铜和火药搞回来!”
其他如炸药包、地雷、手榴弹等也都制定了具体的增产目标。
研发方向的讨论更是激烈。林烽提出了两个重点课题:
“第一,轻型82毫米迫击炮。咱们现在仿制的迫击炮还是太重,不利于步兵快速机动。我们需要研发一款更轻便、但威力和精度不减的型号,作为连排级支援火力的骨干!”
“第二,”林烽顿了顿,语气更加郑重,“我们必须开始预研半自动步枪!鬼子有的部队已经开始装备半自动武器,火力持续性比我们的栓动步枪强。我们不能落后!这是一项长远投资,难度极大,但意义更大!”
“半自动步枪?”苏沐辰眼睛一亮,作为技术人员,他对这种前沿装备充满兴趣,但也深知其复杂性,“这涉及到导气式自动原理、弹匣供弹、更复杂的枪机结构……以我们现在的条件,挑战不是一般的大。”
“困难肯定有,但不能因为困难就不起步!”林烽坚定地说,“我们可以先成立一个预研小组,从原理吃透,进行技术储备,哪怕今年只做出个原理样枪,也是巨大的胜利!我看,这个项目代号可以叫‘56式半自动步枪探索项目’,着眼于未来!”
这个充满前瞻性的研发计划,让在座的技术骨干们都感到热血沸腾。虽然目标艰巨,但代表着兵工厂的发展方向。
经过几天几夜的反复测算、争论和修改,一份详尽的《1937年瓦窑堡兵工厂生产与研发计划》终于定稿。计划书用工整的字体誊写清楚,上面清晰地列明了全年的各项指标:
· 生产目标:
· 改良八一式步枪:支
· 复装及自制子弹:200万发
· 各型炸药包:5000个
· 仿制82式迫击炮:180门
· 迫击炮弹:3600发!
· 红星-1型气冷重机枪:96挺!
· 地雷:枚!
· 手榴弹:余枚!
· 研发目标:
· 完成轻型82毫米迫击炮样炮研制
· 启动“56式半自动步枪”原理研究与技术储备
计划书最后写道:“……上述目标基于当前条件与潜力制定,任务艰巨,但事关抗战大局,我部全体人员有信心、有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为前线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林烽将计划书郑重地呈报师部。师首长看完后,大为赞赏,立即批准,并表示将全力支持兵工厂完成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
计划获批的消息传回兵工厂,林烽立刻召开了全厂动员大会,将全年目标分解到各个车间、班组。当工人们听到“支步枪”、“200万发子弹”这些具体而宏伟的数字时,先是震惊,随即爆发出巨大的热情和干劲。
“干了!不就是支枪和重机枪吗吗?咱们加班加点也得造出来!”
“200万发子弹?让鬼子尝尝咱们的子弹雨!”
李云龙在前线得知了这个计划,也特意捎信回来,信上就一句话:“林老弟,口气不小!老子喜欢!前线等着你们的新家伙!别让老子等太久!”
有了清晰的全年规划,瓦窑堡兵工厂的工人们仿佛有了主心骨,干起活来方向更明确,劲头更足。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似乎都带着一种奔向目标的节奏感。1937年的春天,瓦窑堡兵工厂这艘革命的兵工航船,已经扬帆起航,朝着既定的目标,破浪前行。他们知道,自己生产的每一件武器,都将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场上,发出雷霆般的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