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式”步枪的成功研发和量产准备,极大地提振了瓦窑堡兵工厂的士气。但林烽的目光,已经投向了另一个制约部队火力投送的关键装备——重机枪。
兵工厂目前能够维修和部分仿制的主要是马克沁这类水冷式重机枪。这些家伙火力持续性没得说,是阵地防御的利器,但缺点也极其明显:那个又大又重的水冷筒,加上备用水,全重惊人,极其不利于部队,尤其是强调机动、穿插的八路军进行野战和山地作战。而且,在陕北这地方,冬天严寒,水冷系统极易结冰,搞不好能把枪管都给胀裂了,简直成了累赘。
这天,李云龙带着警卫连进行长途拉练回来,累得瘫坐在地上,指着旁边需要四个战士才能抬动的马克沁重机枪抱怨道:“他娘的,这铁疙瘩好是好,就是太沉了!爬山过坎,能把人累吐血!要是冬天,还得担心筒子里的水结冰,还得给它烧热水‘暖被窝’,比伺候祖宗还麻烦!林烽,你小子脑子活,能不能想想办法,给这大家伙‘减减肥’,让它利索点?”
说者有心,听者更有意。李云龙这番话,正好戳中了林烽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早就注意到重机枪水冷系统的弊端,一直在琢磨替代方案。一个概念在他脑中清晰起来——将水冷改为气冷!
他立刻再次召集了苏沐辰、陈思远、李大山等研发骨干,还有几位对重机枪极其熟悉的老兵,开了个专题研讨会。
“同志们,团长的抱怨不是没道理。水冷重机枪适合阵地战,但不符合咱们八路军机动灵活的作战特点。”林烽开门见山,“我们必须研发一种更适合咱们的气冷式重机枪!核心攻关点,就是散热系统!”
“气冷?”一位姓张的老机枪手瞪大了眼睛,“林部长,这能行吗?机枪连续射击,枪管滚烫,没有水冷却,那不得红得跟烙铁似的,很快就打废了?”
“老张问到了点子上!”林烽不慌不忙,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起来,“气冷,不是不冷却,而是利用空气流动来带走热量。关键就在于,我们要想办法极大地增加枪管的散热面积!”
他画了一根普通的枪管,然后在枪管外围画上了一层层的鳍片:“大家看,如果我们能在枪管外面,加装上密密麻麻的环形散热片,就像给枪管穿上一件‘百褶裙’,那么它的散热面积就会成倍增加!热量更容易散发到空气里!”
“散热片?这个法子好!”苏沐辰立刻明白了原理,“就像老百姓炉子上的烟囱,做成一片片的,散热就快!我们需要选择导热性好的材料来做这些散热片。”
“对!”林烽点点头,“铜的导热性最好,但太贵。我们可以采用铜合金,或者在我们自炼的钢材里想办法提高导热性能。这是材料组要攻关的。”
陈思远接过话头:“除了加散热片,我觉得枪管本身也可以优化。现在的水冷枪管为了保证强度,管壁较厚(约5mm),这也不利于热量从内向外传导。如果采用气冷,我们可以适当减薄枪管壁厚,比如从5mm减到4mm,这样热量能更快传递到外部的散热片上。”
“减薄壁厚?那强度够吗?”李大山又担心起安全问题。
“所以我们还是要依靠材料!”林烽肯定道,“用我们的优质合金钢,4mm壁厚足以承受重机枪的膛压。而且,气冷机枪本来就不追求像水冷那样无限持续射击,更强调点射和短连射,对枪管极端耐热性的要求反而有所降低。我们要的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减重和便携!”
思路越辩越明,研发方向确定了:优化枪管材料与壁厚 + 加装高效散热片 = 气冷式重机枪散热方案。
攻关小组立刻行动起来。材料组开始试验不同的铜合金配方和热处理工艺,寻找导热性和成本的平衡点。机械加工组则开始设计散热片的形状、厚度、间距,并尝试如何在枪管上牢固地加装这些散热片——是采用过盈配合热装,还是分段套箍固定?
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设计变成现实。加工那些薄而均匀的环形散热片需要极高的精度。老师傅们利用现有的车床和铣床,想尽了办法,失败了一次又一次。最终,他们摸索出了一套土法:先用车床在实心铜棒上初步车出带鳍片的毛坯,然后用特制的薄片刀具进行精修,再小心翼翼地切割成环,最后用炭火加热后趁热套到加工好的薄壁枪管上,利用热胀冷缩紧紧固定。
第一根试验性气冷枪管终于制作出来了!它与旁边粗壮的水冷枪管相比,显得“苗条”了许多,身上布满了一圈圈整齐的铜质散热片,在灯光下闪着金红色的光芒。
“嘿!这玩意儿看着就凉快!”李云龙围着这根“穿了裙子”的枪管转了好几圈。
接下来是严峻的测试环节。将这根气冷枪管安装到改装的机枪架上,进行模拟射击测试。为了对比,旁边同时架设了一挺标准的水冷马克沁。
“开始射击!”
“哒哒哒……哒哒哒……”两挺机枪同时喷出火舌。
水冷机枪那边,蒸汽氤氲,稳如老狗。气冷机枪这边,枪管迅速升温,散热片也开始发烫,但依靠巨大的散热面积,温度上升到一个平台后便稳定下来,没有出现红热现象。
连续进行了数个100发弹链的射击后,检测员报告:“气冷枪管最高温度低于红热临界点,散热效果良好!射击精度稳定!”
“重量!称重量!”李云龙最关心这个。
结果令人振奋:改装后的气冷重机枪,比原型水冷机枪整整轻了十五斤以上! 这还没算省去的备用水重量!
“成功了!咱们成功了!”研发小组的成员们欢呼雀跃!
这种气冷式重机枪虽然持续射击能力不如水冷,但其重量大幅减轻,结构简化,完全避免了结冰风险,极其适合八路军擅长的运动战、伏击战和山地作战。部队试用后,老兵们纷纷称赞:“这家伙好!扛起来就走,找个山头就能架设,反应快多了!”
李云龙更是喜不自胜,抚摸着那独特的散热片枪管说:“哈哈!这下咱们的机枪也能跟着步兵快速穿插了!小鬼子,等着尝尝咱们‘会走路’的重机枪的厉害吧!”
重机枪气冷散热技术的攻关成功,是瓦窑堡兵工厂在轻武器设计上的又一重要突破。它再次证明了,结合实战需求,运用现有条件进行适应性创新,能够有效提升装备的战术价值。这款凝聚着智慧的气冷重机枪,即将成为战士们手中又一柄灵活而致命的火力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