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剑”小队在废弃工厂内的模拟训练已臻化境,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手势、甚至每一次呼吸的节奏,都仿佛刻入了他们的骨髓。行动的日期,在反复的推演和气象信息的综合判断下,被初步确定在五天后的一个夜晚。根据老黄历和几位有经验的老同志观察天象后的一致意见,那晚预计是个阴天,无月,且有薄雾,是夜行行动的绝佳时机。
然而,就在行动进入最后倒计时,整个“利剑”小队如同拉满的弓弦,蓄势待发之际,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数,让密室内刚刚有所缓和的气氛,瞬间再度绷紧至极限。
负责在外围监视“七号仓”动态,并定期向指挥部汇报最新警卫情况的“鹰眼”小组,传回了一条加急密报。译电员以最快速度将其译出,送到了陈朔手中。电文内容简短,却字字千钧:
“目标仓库,今日午后,新增一个班的旭日军驻防,约十二人,配备轻机枪一挺。原伪军警卫队巡逻范围被压缩至外围。库房区域警戒等级明显提升,原因不明。”
密室里,陈朔、沈清河、锋刃三人围着这张小小的电文纸条,陷入了短暂的死寂。空气仿佛凝固,只有桌上油灯灯芯偶尔爆出的轻微噼啪声。
“一个班的旭日军!还有机枪!”锋刃第一个打破了沉默,声音低沉,带着难以置信的震惊和愤怒,“他娘的!怎么会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增兵?是我们的计划泄露了?”
这个念头如同冰水浇头,让在场的三人都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如果计划泄露,不仅“断刃”行动将彻底失败,参与行动的“利剑”小队成员,乃至整个组织的核心网络,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沈清河立刻否定了这个最坏的可能:“不可能!‘断刃’计划的知情者仅限于我们三人以及‘利剑’小队成员。所有环节都是单线联系,情报传递也使用了最高等级的密码。泄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陈朔没有说话,他紧蹙着眉头,目光死死盯着那张电文,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着,分析着各种可能性。泄密?巧合?还是……
他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明悟:“不是泄密。很可能是我们之前的‘水上运输线’诱饵,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什么意思?”锋刃和沈清河同时看向他。
“竹内被我们引到水上,折腾了这么久,一无所获。”陈朔冷静地分析,“以他的性格,绝不会甘心。他很可能调整了策略,一方面继续在水上调查,另一方面,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和加强他认为所有可能被地下组织盯上的、陆地上的重要目标。‘七号仓’储存着新式武器,本就是重点防护单位,在这种风声鹤唳的背景下,被优先加强守备,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这反而证明了竹内并没有怀疑到‘断刃’行动本身,他只是在进行常规的、或者说是在我们制造的紧张气氛下,被迫进行的防御性加强。这是一种应激反应,而非有针对性的埋伏。”
陈朔的分析条理清晰,瞬间驱散了锋刃和沈清河心中大半的恐慌。但现实的困难并未消失。
“即便如此,一个班的旭日军正规部队,加上原有的伪军警卫,这防御力量……太强了!”锋刃的脸色依旧难看,“我们原计划是快速解决掉伪军巡逻队,然后无声渗透。现在多了十几个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旭日军,还有机枪据点,别说十五分钟,恐怕我们刚一靠近就会被发现,陷入重围!”
行动的难度,因这突如其来的变数,陡然提升了数个等级。原本看似周密的计划,在绝对增强的武力面前,显得脆弱不堪。
“行动……是否取消?”沈清河犹豫着,提出了最稳妥,却也最令人不甘的建议。他知道为了这次行动,组织投入了多少心血,“利剑”小队付出了多少汗水。
锋刃双拳紧握,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显然极不情愿,但他也无法否认,在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强行行动无异于自杀。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集中到了陈朔身上。等待着他的最终决断。
陈朔没有立刻回答。他缓缓踱到窗边,推开一条缝隙,晚风带着申城特有的潮湿气息涌入。他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脑海中飞速闪过“利剑”小队队员们训练时那坚毅而充满信任的眼神,闪过那批新式武器可能对根据地战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闪过了行动失败可能带来的惨重代价。
取消,固然安全,但意味着前功尽弃,意味着向敌人示弱,也意味着错过了一个重创敌人、壮大自己的绝佳机会。
继续,则风险巨大,每一步都如同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密室内的压力几乎令人窒息。
良久,陈朔猛地关上了窗户,转过身来。他的脸上没有任何犹豫和彷徨,只有一种经过极致思考后的冷静与决断。
“行动,不取消。”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在锋刃和沈清河惊愕的目光中,他继续说道:“但是,计划必须立刻调整。我们不能按照原方案硬闯了。”
他快步走回桌边,目光重新落在地图和情报上,眼神锐利如刀。
“既然敌人增强了兵力,改变了布防,那我们就必须找到他们新防御体系中的‘缝隙’和‘惯性’。再坚固的堡垒,也有其弱点。我们要在极限压力下,找到那个唯一的,或许只存在几分钟的突破口。”
他看向锋刃和沈清河,语气斩钉截铁:
“通知‘利剑’小队,训练暂停。立刻召集所有核心人员,我们要在二十四小时内,根据新的敌情,重新制定行动方案。这一次,我们要在老虎的嘴巴里,把它的牙拔下来!”
山雨欲来风满楼。原本即将出鞘的“利剑”,在遭遇意外阻碍后,并未归鞘,而是需要在更短的时间内,被锤炼得更加刁钻,更加致命。
【第二十三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