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璐站在滨海市电力设计院的落地窗前,望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流,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刚拿到的“年度优秀设计工程师”奖杯。玻璃映出她眼底的坚定,三年前那个初入职场、连图纸规范都要反复核对的青涩新人,如今已能独当一面,成为院里最年轻的主设人。而这一切,都印证了她入职时老院长说的那句话:“个人能力决定你的下限,平台却能决定你的上限。”
2020年夏,肖璐从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怀揣着对电力设计行业的憧憬,加入了滨海设计院。这是省内顶尖的电力设计机构,承担过多个省级重点电网工程,手握行业内最优质的资源——从前沿的设计软件、海量的工程案例库,到与各大电力公司、设备厂商的深度合作渠道。但光鲜背后,是激烈的竞争压力,院里卧虎藏龙,不乏名校博士、资深工程师,新人想要站稳脚跟,绝非易事。
入职第一天,肖璐被分配到输变电一所,所长王强将一个110千伏变电站的初步设计任务扔给她:“一周内拿出初步方案,注意符合最新的《35~110kV变电站设计规范》,下周就要跟甲方汇报。”肖璐接过任务时,手心都在冒汗。学校里学的理论知识虽扎实,但实际工程设计要考虑地形、地质、环保、经济性等多重因素,她连院里的设计软件都还不熟练。
接下来的七天,肖璐几乎住在了办公室。白天跟着前辈熟悉软件操作,晚上抱着规范手册逐字研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记在笔记本上,第二天一早向资深工程师请教。有一次,她为了确定变压器的最佳摆放位置,反复对比了三种方案的占地面积和施工难度,却忽略了电缆沟的走向与市政管网的冲突。前辈李姐看到她的初稿时,直接泼了冷水:“肖璐,设计不是纸上谈兵,你这方案在现场根本无法施工。设计院给你提供了最全的市政资料和现场勘测数据,你得学会利用这些资源,而不是埋头死算。”
李姐的话点醒了肖璐。她立刻去院里的资料室,调阅了该区域的市政管网图和地质勘测报告,又联系了现场勘测组的同事,详细了解地形地貌。在平台提供的资源支持下,她重新优化方案,将变压器位置微调了三米,既避开了地下管网,又减少了土方开挖量。汇报那天,甲方对方案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赞不绝口,王强也对她刮目相看:“不错,新人里少见这么能扛事的。”
这次经历让肖璐深刻体会到,个人能力是基础——如果她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熬夜钻研的韧劲,根本无法在一周内完成方案;但平台的资源更是不可或缺,若没有院里提供的资料、软件和前辈指导,她的方案再完美也只是空中楼阁。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肖璐的设计能力日益精进。她总能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找到最经济、最环保的设计方案,逐渐在院里崭露头角。2022年,院里中标了省内重点工程——滨海市220千伏智能变电站项目,这是省内首个采用数字化设计的变电站,技术要求高,难度极大。王强力排众议,让肖璐担任主设人。
消息一出,院里议论纷纷。有人说:“肖璐太年轻了,这么重要的项目交给她,万一搞砸了怎么办?”也有人说:“她之前的小项目做得不错,但这种重点工程,涉及到多专业协同、新技术应用,她能扛住吗?”肖璐心里也没底,但她知道,这是平台给她的机会,也是对她能力的认可。
项目启动后,肖璐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数字化设计需要运用bIm技术搭建三维模型,将电气、土建、暖通等多个专业的设计整合到一起,而院里之前虽有相关技术储备,但实际应用经验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院里专门联系了bIm技术服务商,为项目组提供专项培训,还选派肖璐去北京参加全国电力行业数字化设计研讨会。在研讨会上,肖璐接触到了国内最前沿的数字化设计理念和案例,结识了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回到院里后,她结合学到的知识,带领项目组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在设备选型阶段,肖璐遇到了难题:传统设备虽然成熟可靠,但能耗较高,不符合智能变电站的节能要求;而新型节能设备价格昂贵,会增加项目投资。正当她一筹莫展时,院里的采购部门主动联系了她,告知她院里与多家设备厂商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争取到更优惠的价格,还能要求厂商提供定制化服务。肖璐立刻与厂商沟通,最终确定了一款性价比极高的新型设备,既满足了节能要求,又控制了投资成本。
项目进行到一半时,又出现了新的状况:变电站选址附近有一处居民区,居民担心电磁辐射,多次到市政府上访,要求项目停工。甲方压力巨大,要求设计院尽快拿出解决方案。肖璐知道,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协调问题。她第一时间向院里汇报,院里立刻启动了应急协调机制,联系了环保部门、疾控中心和社区居委会,组织了一场居民听证会。在听证会上,肖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变电站的电磁辐射标准,展示了院里委托第三方机构做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还承诺在设计中进一步优化设备布局,增加防护措施。最终,居民们打消了疑虑,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2023年底,滨海市220千伏智能变电站顺利投运。该项目不仅工期提前了一个月,投资节约了8%,还成为了省内数字化设计的标杆工程,获得了“省级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肖璐也凭借这个项目,晋升为输变电一所的副所长,成为院里最年轻的中层干部。
庆功宴上,老院长端着酒杯走到肖璐面前:“丫头,恭喜啊。你现在应该明白,个人能力就像地基,没有地基,再高的楼也建不起来;而平台就像脚手架和塔吊,能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完成单靠自己无法完成的事情。”
肖璐点点头,深有感触。如果她没有进入滨海设计院,或许也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工程师,但绝不可能在短短三年内就参与并主导如此重大的项目,更不可能接触到这么多前沿技术和优质资源。平台给了她施展才华的舞台,给了她学习成长的机会,更给了她突破自我上限的可能。
但肖璐也清楚,平台的价值需要靠个人能力去激活。院里有很多资源,但并非人人都能充分利用;平台有很多机会,但并非人人都能抓住。她见过有些同事,抱着“铁饭碗”的心态,工作敷衍了事,即便院里提供了培训和晋升的机会,也不思进取,最终被行业淘汰。而她自己,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和进取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在平台提供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成为副所长后,肖璐开始带领团队开展工作。她始终记得自己初入职场时的迷茫,所以格外注重对新人的培养。她会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新人,引导他们充分利用院里的资源,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她的带领下,团队完成了多个重点项目,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年轻设计师。
2024年,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技术变革,新能源发电与电网融合成为发展趋势。滨海设计院抓住机遇,成立了新能源设计中心,肖璐被任命为中心主任。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充满了挑战,但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肖璐知道,这又是平台给她的一次成长机会。
她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技术,积极与新能源企业合作,探索新能源与电网融合的设计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院里给予了他们充分的支持,不仅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还为他们搭建了与国内外顶尖新能源企业和科研机构交流合作的平台。肖璐和她的团队先后完成了多个新能源电站的设计项目,为院里开拓了新的业务领域,也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行业声誉。
如今的肖璐,已经成为电力设计行业内小有名气的专家。有人问她成功的秘诀,她总是笑着说:“个人能力决定你能走多远,而平台决定你能飞多高。我很幸运,既拥有了扎实的专业能力,又遇到了滨海设计院这样优秀的平台。”
肖璐的故事,在滨海设计院不是个例。这里的每一位优秀工程师,都在用自己的经历诠释着“”的生存智慧。在电力设计这个竞争激烈、技术密集的行业里,个人能力是立足之本,它能保证你在行业中站稳脚跟,不被淘汰;而优质的平台则是腾飞之翼,它能给你更多的资源、更好的机会、更高的视野,让你突破自我局限,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肖璐站在窗前,望着远处正在建设的新能源电站,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但她有信心,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平台的支持,在电力设计行业闯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为国家的电力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她的故事,也将继续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提升能力,珍惜平台资源,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