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溯源之旅
省地质研究院之行,比预想中更为顺利。或许是被徐静婉的诚意和“木兰生活”的公益属性打动,那位负责样本库的研究员格外配合。经过紧急的检测和比对,确认那批伴生矿样本在核心成分和色相表现上,与“松烟晶”有八成以上的相似度,经过特定的提纯和研磨工艺处理后,极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染色效果。
虽然储量有限,无法支撑长期大规模生产,但解燃眉之急,支撑第二批“大地色系”主题产品的首发,已然足够。徐静婉当机立断,以高于市场残料价但远低于国际市场炒作价的价格,签下了这批样本矿石的独家试用和优先采购权。一块压在心头的大石,暂时落地。
原料危机初现曙光,徐静婉将所有精力投注到了即将到来的“木兰生活·溯源之旅”上。这是她应对舆论攻击、重塑品牌信任的关键一役,不容有失。
活动当天,天气晴好。“素缕”工坊所在的老院子被打扫得一尘不染,各处点缀着应季的鲜花和翠竹。工作区域被精心划分出参观动线,从原料处理区、染色工坊,到刺绣工作台、成品展示区,每一个环节都敞开着,毫不设防。
受邀的嘉宾陆续抵达,有西装革履的渠道商和买手,有时尚杂志的编辑和摄影师,也有几位在社交媒体上颇具影响力的艺术生活类博主,甚至还有两位被林薇邀请来的、德高望重的工艺美术评论家。他们的脸上带着或好奇、或审视、或挑剔的神情。
徐静婉穿着一身素雅的改良旗袍,站在院门口亲自迎接。她妆容清淡,笑容温婉而自信,与每一位来宾寒暄,引导他们进入这个充满手工温度与创造力的空间。
沈阅和林音稍显紧张,但在徐静婉鼓励的目光和嘉宾们真诚的赞叹声中,渐渐放松下来,开始投入地讲解他们的创作理念,演示复杂的刺绣针法和独特的染色工艺。几位年迈的老师傅坐在自己的工作台前,心无旁骛地飞针走线,那专注的神情和布满老茧却异常灵巧的手指,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语言。
嘉宾们被这种原始而真诚的创作氛围所感染。他们好奇地触摸着各种原料,询问着工艺细节,对着半成品和完成的作品拍照、赞叹。之前那些关于“材质不实”、“抄袭”的匿名指控,在这种绝对的透明和精湛的技艺面前,显得苍白而可笑。
“真没想到,一块看似普通的布料,要经过这么多道繁琐的工序才能变成艺术品。”一位买手店老板感慨道。
“这种颜色的饱和度太舒服了,是任何化学染料都无法模拟的温润感。”时尚编辑仔细端详着一块刚刚完成染色的丝绸。
“这才是真正的奢侈,是时间和心血堆砌出来的。”一位艺术评论家点头赞许。
舆论的风向,在亲眼所见的事实面前,悄然转变。
徐静婉穿梭在人群中,细心观察着每个人的反应,适时地解答疑问,阐述“木兰生活”致力于连接传统与当代、赋能手艺人的愿景。她的从容、专业和对项目的深刻理解,给在场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活动进行到一半,进入自由体验和交流环节。气氛愈发热烈。就在这时,周雨晴快步走到徐静婉身边,低声耳语了几句,脸色不太好看。
徐静婉顺着她示意的方向望去,只见院门口不知何时来了几位不速之客——扛着摄像机的记者,以及一个穿着职业套装、面容刻薄的中年女人,她手里举着手机,似乎正在直播,声音尖锐地穿透了院内的交谈声:
“……家人们看啊,这就是最近炒作得很火的‘木兰生活’,号称什么传统工艺、公益项目,我看就是打着幌子圈钱!大家看看这环境,这么破旧,能做出什么好东西?还有那个负责人,就是李氏集团那个新娶的太太,谁知道是不是靠关系上位的?我们今天就要扒下他们的伪装!”
是王琴!她竟然带着一家以挖掘“豪门秘辛”和“商业黑幕”着称的八卦媒体,直接打上门来了!而且选择了直播这种极具煽动性和传播力的方式!
现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到了门口这突兀的闯入者身上。沈阅和林音脸色发白,有些无措地停下了演示。嘉宾们面面相觑,交头接耳,原本和谐的氛围被打破,空气中弥漫起尴尬和紧张。
王琴显然有备而来,她无视周围异样的目光,径直冲向展示台,拿起一件完成一半的刺绣作品,对着镜头大声质疑:“大家看看!这针脚!这做工!粗糙得不行!还敢卖那么贵?不是欺骗消费者是什么?!”
直播镜头和几家受邀媒体的镜头,瞬间都对准了这突发的一幕。
徐静婉的心猛地沉了下去。她千算万算,没算到王琴会用如此直接、如此卑劣的方式来砸场子!这是要当着所有重要嘉宾和媒体的面,将“木兰生活”和她徐静婉的脸面,彻底踩在脚下!
危机,以最猝不及防的方式,骤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