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的寒风与哨兵期盼的眼神,如同烙印般刻在张彬的心头。返回第七研究所后,他并未沉浸在高原之行获得的赞誉或是对极端环境适应能力的自得中,而是立刻投入工作,将那份来自边防最前沿的需求,列为最高优先级的响应事项。
微光夜视技术的原理已然明晰,但若要快速、批量地装备边防,必须考虑当前国内的工艺水平、成本和装备速度。直接照搬脑海中一代微光夜视仪的全套设计,固然性能最佳,但其复杂的像增强管制备、高压电源模块和精密光学系统,非短时间内能够解决。
张彬站在工作台前,铺开图纸,眼神专注。他决定采取一种更务实、更快速的方案——设计一款具备简易微光增强功能的新型望远镜。它并非完整的夜视仪,而是在现有成熟望远镜基础上进行关键升级,旨在显着提升哨兵在星光、月光等微光环境下的观察距离和清晰度,解决“看得见”的燃眉之急。
核心在于物镜和目镜系统。他动用那两块珍藏的【高精度光学玻璃坯料】作为样板和测试基准,指导所内光学车间经验最丰富的老师傅,采用更为苛刻的研磨和抛光工艺,确保透镜表面光洁度和面型精度达到更高标准,减少光能损失。他重新计算了透镜组的结构,在保证视野和倍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大通光孔径,并优化镀膜配方,提升特定波段(如夜天光主要能量集中波段)的透光率。
最关键的一步,是他借鉴【微光夜视技术原理】中关于初级像增强的思路,设计了一个可附加在标准目镜后的、简易的初级亮度增强模块。这个模块并非完整的级联像增强管,而是利用特殊处理的荧光屏和单级电子倍增原理,对通过目镜的光线进行一次温和的放大,虽不及正式夜视仪的倍增效果,却足以让原本模糊昏暗的影像变得清晰可辨,且在成本、体积和功耗上取得了最佳平衡。
外壳没有使用沉重的金属,而是选用了研究所近期开发的一种轻质高强复合材料,并做了防滑和耐低温处理,确保在高原严寒环境下不脆裂,且重量适宜长时间持握。
整个设计过程,张彬充分考虑了生产工艺的简化,确保光学车间在现有设备条件下,经过短期培训就能进行小批量生产。他将设计图纸、工艺要求和物料清单整理成册,命名为“高原特制观察镜一期方案”。
他将方案和首批试制的二十具望远镜样品送到后勤部长办公室,并附上了详细的情况说明,重点强调了该需求源自一线哨所的迫切呼声和高原测试的亲身见闻。
后勤部长仔细审阅了方案,又拿起一具望远镜样品走到窗前,对着傍晚昏暗的天空试了试,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好东西!看得比所里库存的62式清楚多了,尤其是在这光线下!”他立刻拍板,“我马上安排协调生产和输送渠道,以最快速度,优先保障那个哨所及周边同类条件的边防点!”
望远镜通过专门的军需渠道,被迅速送往高原。张彬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只在随箱的技术说明和操作手册上,署了“第七研究所技术保障组”。
大约一个月后,一封盖着高原哨所三角邮戳、字迹略显笨拙却力透纸背的信,送到了张彬手中。是那位连长写来的。
“尊敬的第七研究所技术保障组领导及同志们:你们送来的‘新眼睛’已收到。全体官兵万分感激!我们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叫‘雪域星光’!在夜晚站岗时,有了它,国境线那边原本黑黢黢的山坳、沟壑,现在能看出大概轮廓了,距离判断也准了很多。就在前天夜里,三班战士王铁柱正是凭借‘雪域星光’,及时发现境外一侧有异常人员和小型车辆活动的模糊迹象,并按规定上报,为上级研判情况争取了宝贵时间!团里已为王铁柱请功,但我们知道,这功劳有一大半属于你们,属于这‘雪域星光’!它不仅是装备,更是组织对我们的关怀,是科技赋予我们的‘明眸’!再次感谢!盼有更多好装备配发一线!……”
随信还附了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几名哨兵身着厚厚的军大衣,胸前挂着钢枪,脸上带着高原红和自豪的笑容,其中一人正举着那具“雪域星光”望远镜,警惕地眺望远方。背景是连绵的雪山和清澈的蓝天。
张彬看着信和照片,久久不语。他能想象出,在那个寒冷的边境之夜,年轻的战士通过他设计的镜筒,看清了以往无法看清的威胁时,内心是何等的激动与踏实。这种将技术快速转化为守护力量的成就感,远比任何奖项都更令人满足。
他将信和照片收好,晚上与陈雪通话时,简单讲述了这件事。陈雪在电话那头沉默片刻,声音带着一丝动容:“彬子,你做的是真正有意义的事。那些战士,太不容易了。”
这件事也被钱所长作为“技术研发精准响应一线需求、快速转化形成战斗力”的典型案例,整理后向上级部门进行了汇报,获得了高度重视和肯定。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非球面透镜加工技术】
关于如何设计、加工表面弧度非球状(非单一曲率半径)的特殊透镜,以有效校正球差、彗差等像差,从而在更少的镜片数量下实现更高成像质量的技术原理与加工工艺要点涌入脑海。这正适用于提升未来更复杂、更高性能的光学系统(如高级夜视仪、远程侦察镜头、乃至“南天门”可能需要的空间观测设备)的性能。
张彬意识到,手中的“雪域星光”只是起点。随着非球面加工技术的掌握,下一代更轻便、视场更广、成像更清晰的单兵观测装备,已经具备了技术上的可能性。他仿佛看到,未来边防战士的装备将不断迭代,他们的“眼睛”将看得更远、更清、更透,牢牢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