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站的服务器突然发出齿轮卡壳般的异响时,张叙舟正盯着屏幕上跳动的耦合参数。那串代表 “星介 - 全域能量协同度” 的数字本该稳定在 0.89,此刻却像被狂风撼动的钟摆,在 0.72 到 0.91 之间疯狂震荡 —— 新加装的域准补偿模块,竟在启动第三十七分钟时出现了诡异的校准偏移。
“损耗率又涨了 0.3%!” 苏星潼的指尖在触控屏上划出急促的弧线,试图用手动校准修正误差,但每次调整后,模块的反馈数据都会延迟两秒,“这不对劲,实验室模拟时明明能稳定在 ±0.02%,怎么到了实地就成了脱缰的野马?”
张叙舟俯身凑近模块主机,金属外壳上的散热孔正往外喷着带着铁锈味的热气。他忽然注意到,模块侧面的运行指示灯并非常规的红绿交替,而是泛起一种极淡的青铜色光晕,像极了 2053 章里银簪投射的鼎影边缘色。“拆开看看。” 他突然按住苏星潼正在操作的手,“可能不是参数问题。”
小林抱着工具箱扑过来时,模块的警报声已经变成持续的长鸣。全息投影中,原本被金白色能量流覆盖的地脉网络,正从沧江入海口开始,浮现出蛛网状的灰黑色纹路 —— 那是能量传输损耗超 15% 时才会显现的 “脉阻纹”,此刻竟以每分钟扩散三公里的速度爬向内陆。
“护江力掉到 2.01 倍了!” 小林的螺丝刀在颤抖,当他拧下最后一颗固定螺丝时,模块内部突然射出一道青铜色光束,精准地打在观测站的穹顶玻璃上。光束炸开的瞬间,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 穹顶上映出的不是散乱的光斑,而是幅清晰的鼎形符纹,三足两耳的轮廓里,无数细小的星轨纹路正缓缓流转。
“这是…… 三清庙的鼎纹!” 苏星潼突然站起身,她翻出手机里存着的华山分坛青铜鼎拓片,对比穹顶光斑后瞳孔骤缩,“分毫不差!连鼎足内侧那道月牙形刻痕都一模一样!”
张叙舟的目光落在模块主板上。那块本该布满电路的绿色基板上,竟有层肉眼难辨的暗纹,正随着能量流动慢慢显形 —— 正是穹顶符纹的微缩版。“难怪校准会偏移。” 他突然想起 2053 章银簪投射的线索,“这模块不是单纯的电子设备,它在同步青铜鼎的能量轨迹,只是我们没找到解码的钥匙。”
就在这时,主机屏幕上的损耗率突然跳到 1.2%,全息投影中,沧江段的地脉能量流彻底中断,露出底下裸露的灰黑色岩层。护江 App 的实时数据面板上,善念值正以每分钟 50 万的速度下跌,评论区里已经开始出现 “校准失败” 的恐慌留言。
“用 1950 组数据试试。” 张叙舟突然开口,他想起中层章纲里 “每 1950 组数据校准减 1% 损耗” 的标注,“把星介支网的历史数据和全域主网的实时数据按 1:3 的比例混合,导入模块暗纹对应的坐标位。”
苏星潼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当第 1950 组数据传输完成的瞬间,模块突然发出类似青铜鼎的嗡鸣。主板上的暗纹亮起,与穹顶的鼎形符纹形成垂直共振,那些灰黑色的脉阻纹像退潮般从地脉网络上褪去,能量流重新涌回的地方,泛起细碎的青铜色光点。
“损耗率 0.9%!” 小林盯着屏幕尖叫,“耦合参数稳定在 0.89 了!”
但张叙舟的眉头反而皱得更紧。他注意到,模块运行日志里有一串被自动屏蔽的异常数据 —— 在第 1949 组数据传输时,暗纹曾短暂浮现出另一组符纹,像是鼎身刻着的校准口诀,却在第 1950 组数据接入时突然消失。“再试一次。” 他按住苏星潼准备记录的手,“这次放慢传输速度,盯着暗纹的变化。”
第二遍传输到 1723 组数据时,奇迹发生了。主板暗纹突然分裂成两半,一半维持鼎形,另一半则浮现出 “天枢、天璇、天玑” 的北斗星序,两道纹路交叉的节点上,跳出一行古篆字:“三光注鼎,七曜齐衡”。
“是《甘石星经》里的句子!” 苏星潼突然想起星穹老院士的研究笔记,“这说明模块不仅有鼎纹,还藏着星轨校准的密码!”
就在这时,模块的警报声再次响起,但这次不是故障提示,而是能量过载的预警。全息投影中,地脉网络的能量流开始呈现螺旋状攀升,护江力的数值像被点燃的火箭,从 2.01 倍猛地冲破 2.025 倍,、、…… 每跳升 140 点,穹顶的鼎形符纹就会多一道星轨纹路。
“善念值涨了!” 小林刷新着护江 App,95.3 亿的数字后面正疯狂蹦出红色的 “+” 号,“全球有 137 个观测站说,他们的补偿模块也出现了鼎纹!”
张叙舟突然抓起青铜神雀。当雀喙触碰模块暗纹的瞬间,整座观测站的仪器都开始共振,主机屏幕上自动弹出一张三维地图 —— 昆仑山脉主峰南麓的 4721 米处,正有一个青铜色的光点在闪烁,光点周围标注着 1950 组数据的最终校准值:0.8999,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
“这不是巧合。” 他指尖划过光点,地图突然放大,露出光点下方隐藏的地脉断层,“模块的鼎纹在给我们指路,1950 组数据是打开青铜鼎封印的钥匙。”
苏星潼突然想起外婆日记里的话:“鼎藏于脉,纹显于器,需以星数校准,方见其门。” 她看着屏幕上稳定在 2.025 倍的护江力数值,突然明白域准补偿模块的真正作用 —— 它不是用来修正误差的,而是青铜鼎散落在人间的 “寻鼎罗盘”。
观测站外,朝阳正从云层里探出头,金色的光线穿过穹顶的鼎形符纹,在地面织出一张流动的光网。张叙舟弯腰拾起模块外壳上的一片金属碎屑,碎屑上的鼎纹正随着阳光慢慢淡去,像在完成使命后悄然隐退。
“还有 43 小时。” 他将碎屑放进标本袋,袋面反射的光斑正好落在全息投影的昆仑坐标上,“下一站,该去会会那座藏在地脉深处的青铜鼎了。”
护江 App 的全球直播画面里,各地的补偿模块都开始浮现鼎纹。有位来自马边县的茶农留言说,他家老茶地的土壤里,突然渗出青铜色的水珠,在阳光下凝成了三足鼎的形状。张叙舟看着那条留言,突然想起父亲水准仪上的刻度 —— 原来有些线索,早就藏在泥土、器物和人心最深处,只等某个校准的瞬间,突然显形。
当模块的嗡鸣与观测站的钟声同时响起时,张叙舟知道,这场关于青铜鼎的解谜游戏才刚刚开始。但此刻他握着标本袋的掌心,已经感受到了与昆仑山脉遥遥相对的共振 —— 那是鼎的温度,是地脉的心跳,是 1950 组数据背后,跨越千年的序化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