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公林越力排众议,毅然将酝酿已久的科举取士制度推向荆南、交广全境,并定于两月后的初秋,在零陵举行首次统一考试。消息一出,天下震动,其引发的波澜,远超一场军事胜利。
一、 零陵备考,寒门曙光
告示贴遍各郡县城门,内容清晰:不限门第,不分士庶,只需通晓《三字经》、《千字文》基础,明算术,略知格物常识者,皆可报名应试。中选者,将依成绩授予县丞、主簿、文书乃至直接进入格物院或各郡县新学堂任教等职。
这对于千百年来被门阀制度压得喘不过气的寒门子弟而言,不啻于一道划破漫漫长夜的曙光。
零陵城内,瞬间涌入了无数来自各地的青年学子。他们衣衫或许简朴,面容或许带着旅途的劳顿,但眼中无不燃烧着渴望改变命运的火光。客栈爆满,许多人甚至只能在书院外的廊檐下、百姓闲置的柴房中暂居。纸墨笔砚的价格悄然上涨,茶馆酒肆中,到处可见捧着书本、激烈讨论的考生。
蔡文姬主持的书院和大乔协调的商会,迅速行动起来,设立了多处临时的备考点,提供免费的茶水、基础的复习资料,并组织书院先生进行考前辅导。整个零陵,弥漫着一股积极向上、求知若渴的热烈氛围。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名来自桂阳山区的年轻樵夫,握着借来的《格物初编》基础册,激动得双手颤抖,“林公此举,乃为我等开万世太平之基也!”
二、 旧族挣扎,暗流未息
面对这股无法阻挡的洪流,旧士族势力的心情复杂到了极点。
一部分较为开明或审时度势的家族,在经过初期的震惊、愤怒与恐惧后,开始冷静下来。他们看到霍峻在桂阳的血腥清洗并非虚言,也看到大乔使者带来的“合作”条件。更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科举已成定局,抗拒只会让家族彻底边缘化。
“送!把家里那些不成器的、旁支的子弟,都送去考!”某郡一位大姓族长咬着牙对族老们说,“不仅要送,还要请最好的先生教!不能让那些泥腿子把官位都占了!只要我们的人能考中,入了官场,家族就还有希望!” 这是一种无奈的妥协,也是一种在新的游戏规则下的挣扎。
然而,仍有部分顽固派,视科举如洪水猛兽,认为这是“礼崩乐坏”、“尊卑倒置”的根源。他们不敢再明着对抗,却转为暗中破坏。或散布“科举只是幌子,最终仍会论出身”的谣言;或试图贿赂可能参与出题、阅卷的书院先生(尽管林越对此防范极严);甚至暗中威胁本族或依附于他们的寒门子弟,不许其参加考试。
零陵城内,内卫的耳目变得更加灵敏,任何风吹草动都难逃监控。几起试图贿赂和散播谣言的事件被迅速查处,相关人员被严厉惩处,再次彰显了林越推行新政的决心与铁腕。
三、 外邦瞩目,心思各异
华国推行科举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到了许都、建业和成都。
许都,曹操拿着细作抄录的科举告示,久久不语。最终,他喟然长叹:“林正泓……真非常人也!此举,乃掘天下士族之根,亦收天下寒门之心!其志非小……其志非小啊!” 他既感佩林越的魄力与眼光,又感到一股深深的寒意。这意味着,华国的统治基础,将不再依赖于少数几个世家大族,而是构建在更广阔的人才选拔之上,其潜力与稳定性,远超他的想象。
建业,孙权与张昭、顾雍等江东士族代表商议此事,气氛压抑。江东本就是士族势力盘根错节之地,对科举制度本能地排斥与恐惧。张昭痛心疾首:“林越此乃自毁长城,乱章法,悖人伦!若此风蔓延,天下将永无宁日!” 孙权默然,他既担心此法会动摇江东统治根基,又隐约觉得,这或许是凝聚国力、打破门阀垄断的一种可能,心情矛盾重重。
成都,诸葛亮则对这份告示反复研读,眼中异彩连连。“不限门第,唯才是举……虽古有察举,然如此制度化、公开化,林公实开千古之先河!” 他对刘备感叹道,“主公,此法若能成功,华国人才将如泉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益州……亦当深思啊。” 刘备闻言,面色更加凝重,他感受到了另一种形式上的巨大压力。
四、 考场风云,雏凤初鸣
初秋,零陵。经过严格审查,数千名通过初筛的学子,怀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步入了由军营临时改建的巨大考场。考场纪律森严,内有士兵巡逻,外有内卫监控,一切井然有序。
考题由林越、蔡文姬、徐庶及格物院大匠共同拟定,分为明经(基础典籍理解)、明算(实用数学)、策论(对时政、民生的见解)以及格物(基础自然科学常识)四科,重在考察实用知识与思维能力,而非死记硬背的经义。
考试当日,考场内只闻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偶尔考生因遇到难题而发出的轻微吸气声。有人奋笔疾书,有人抓耳挠腮,人生百态,尽显于此。
林越亲临考场巡视,看着这些来自不同阶层、却同样渴望改变的年轻面孔,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这些人中的佼佼者,将成为他建设新世界最宝贵的基石。雏凤的新声,将通过他们,传遍天下。
尾声
放榜之日,零陵万人空巷。红底金字的榜单下,欢呼声、叹息声、难以置信的惊呼声响成一片。中选者中,有出身寒门的青年才俊,也有顺应时势的士族旁支,甚至还有几名在格物院学习的工匠学徒因格物科成绩优异而被破格录取!
这无疑向天下宣告:在华国,知识、能力,而非出身,将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最重要标准。
看着那些因中选而喜极而泣、相互庆贺的寒门学子,以及那些面色复杂、却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旧族代表,林越知道,他成功地迈出了打破阶层固化的最关键一步。
然而,他也清楚,这仅仅是开始。如何安置这些新晋人才,如何应对旧势力更隐蔽的反扑,如何让这套制度持续健康地运行,将是更大的考验。
但无论如何,时代的车轮,已经被他强行推动了。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才来。属于寒门的时代曙光,已在天边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