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零陵荆南行台积极备战时,江东,秣陵,讨虏将军府内,一场关于西进战略的争论也正在进行。
年轻的孙权端坐主位,虽不及其兄孙策的霸气外露,但眉宇间已具沉稳之气,眼神内敛而深邃。周瑜、张昭、程普、黄盖等文武重臣分列左右。
“主公,”老臣张昭率先开口,语气持重,“零陵林越,非比寻常。其据荆南三郡,结盟长沙,内修政理,外备军旅,更兼有水泥、利弩、纸印等奇技,根基已固。我江东新定,山越未平,此时西进,与零陵强硬冲突,恐非上策。不若先北图广陵,西稳江夏,积蓄力量,再图荆南不迟。”
“子布先生此言差矣!”周瑜朗声反驳,他风采依旧,目光锐利,“正因零陵林越非比寻常,才更不能坐视其坐大!观其施政,重工重农,广开学堂,其所图者大!若待其彻底消化荆南,根基深种,届时再图,难矣!如今曹操袁绍决战于官渡,无暇南顾,此乃天赐良机!我江东欲成王霸之业,必取荆州!而取荆州,必先破零陵联盟!”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向荆州南部:“零陵联盟,以零陵为核,长沙为翼。零陵城坚器利,强攻损失必大。然长沙张羡,年事已高,其子无能,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我意,可派一能言善辩之士,携重礼前往长沙,许以高官厚禄,威逼利诱,若能说动张羡中立甚至归附,则零陵联盟不攻自破!届时,零陵独木难支,我军再水陆并进,可一举而定荆南!”
周瑜的谋划,直指零陵联盟的薄弱环节。
孙权沉吟不语,目光在地图上逡巡。他内心赞同周瑜的战略,但也深知张昭的顾虑有其道理。最终,他做出了决断:“公瑾之策,甚合吾意。然,出使长沙之人,需极为慎重。既要能言善辩,洞察人心,又需身份足够,以示郑重。”
他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一位容貌俊雅、风度翩翩的年轻文士身上:“子瑜(诸葛瑾字),你素来沉稳机敏,此次出使长沙,便由你前往,如何?”
诸葛瑾出列,躬身领命:“瑾,必不辱使命!”
就在江东定下分化瓦解之策时,零陵派出的、质问越境勘测的使者,也抵达了秣陵。孙权亲自接见,态度颇为客气,将越境之事轻描淡写地解释为“追剿山越残寇,误入贵境”,并表示已严惩相关将领,愿与零陵永结盟好。
然而,双方都心知肚明,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短暂平静。
零陵,林越接到了江东的回复,冷笑一声,并未放松警惕,反而加紧了战备。他判断,孙权绝不会轻易放弃西进,软的不行,接下来很可能就是硬的了。
果然,数月之后,就在官渡之战进入最胶着阶段时,一个突发事件,彻底打破了荆南的平静,也将一个意想不到的女子,推到了林越的面前。
王统领接到紧急军报:江东大将太史慈,率水陆军万余,突袭庐江郡!
庐江太守刘勋出兵抵抗,却中了周瑜的调虎离山之计,庐江治所舒县危在旦夕!
庐江地处扬州西部,与荆州江夏郡接壤,地理位置重要。更重要的是,庐江境内有着名的皖口铁矿,是江东垂涎已久的战略资源!
“太史慈攻庐江?”林越看着地图,眉头紧锁。他知道,这是孙权西进战略的重要一环,拿下庐江,既能获得铁矿,又能威胁江夏,挤压刘表,更能从东面形成对荆南的夹击之势!
“先生,我们是否要出兵援助刘勋?”王统领问道。零陵与庐江并无盟约,甚至可以说是潜在的竞争对手。
林越尚未回答,又一份加急情报送到——并非来自战场,而是来自溃散的庐江难民。情报中提到,庐江名士乔公(乔玄)一族,因不愿屈服孙权,在舒城被攻破时,举家抵抗,死伤惨重,其长女大乔(史载未留名,小说设定名玮,字朝容)在家族部曲拼死护卫下,突围而出,正逃往零陵方向,其身后有江东追兵!
“大乔……”林越心中一动。这位与孙策、周瑜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历史知名女性,竟然以这样一种惨烈的方式,出现在他的视野里,而且正在向他寻求庇护?
是救,还是不救?
救,则意味着正式与江东孙权撕破脸皮,提前引爆冲突。
不救,则坐视一个弱女子及其残部被屠戮,于心何忍?而且,大乔及其家族在江东的影响力,或许能成为未来制衡孙权的一张牌。
几乎没有太多犹豫,林越立刻下令:“王统领,点齐一千轻骑,随我即刻出发,南下接应!务必救下乔氏小姐!”
他转向蔡文姬:“文姬,行台事务,暂时交由你和府君主持。加强戒备,以防江东声东击西!”
蔡文姬看着林越,眼中有关切,有理解,更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她轻轻点头:“你放心去,一切小心。”
林越披甲执锐,与王统领率领一千精锐骑兵,如同离弦之箭,冲出零陵城,向着大乔逃亡的方向疾驰而去。
南疆的风云,因庐江的变故,再次急剧变幻。而林越与那位传说中才貌双全的庐江才女大乔的相遇,似乎也注定将在这乱世的烽烟中,写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