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清砚在月兰亭挥毫泼墨,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篇《月兰亭集序》。这篇序文不仅文采斐然,更蕴含着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友情的珍视。
次日清晨,柳清砚收拾行囊,继续他的游历之旅。然而,他留下的那篇《月兰亭集序》却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
百姓们对这篇序文赞不绝口,纷纷传颂。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这篇序文收好,视若珍宝。
消息很快传到了明和意的耳中。明和意对柳清砚的才华早有耳闻,得知他留下了如此佳作,更是欣喜若狂。他立刻派人将序文誊写下来,并请来能工巧匠,将其刻在月兰亭的西侧石壁上。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篇序文的由来,明和意还在石壁旁立了一块石碑,详细地记载了柳清砚创作这篇序文的经过。
从此以后,每当有人来到月兰亭,都会被这块石壁所吸引。他们驻足而立,轻声诵读着序文中的每一个字,仿佛能感受到柳清砚当时的心境和情感。
这篇《月兰亭集序》成为了月兰亭的一大亮点,也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柳清砚的文学风采。
当盛宁女帝得知这件事情的时候,她正准备启程离开沁兰这个地方。然而,在离开之前,她特意决定再次前往月兰亭,去看一看那个对她来说意义非凡的地方。
月兰亭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四周环绕着清新的空气和淡淡的花香。盛宁女帝缓缓走到了刻有序文的石壁前,停下了脚步。她凝视着那一行行字迹,轻声念道:“以民意为基,以情谊为梁。”这八个字仿佛是她心中的信念一般,让她的眼中充满了欣慰和感慨。
就在这时,明和意走了过来,手中捧着一匹刚刚织好的兰纹布。那匹布的质地柔软,上面绣着水纹与兰纹交织的图案,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明和意微笑着对盛宁女帝说:“姑母,这兰纹布上的图案,是我照着月兰亭的亭柱与亭帘绣的。您带着它,就好像沁兰永远在您身边一样。”
盛宁女帝接过兰纹布,仔细端详着上面的图案,感受着明和意的心意。她温柔地笑了笑,说道:“谢谢你,和意。这兰纹布真是太美了,我一定会好好珍惜它的。”
明和意接着说:“等明年兰草盛开的时候,我会再派人给您送去新的兰香茶。到时候,我也会把柳先生写的诗抄下来给您看。”
盛宁女帝点了点头,眼中流露出对明和意的喜爱和对未来的期待。她知道,虽然她即将离开沁兰,但这里的人和事都会永远留在她的心中。
车驾驶离月兰亭时,明和意仍站在亭前挥手,浅紫色的身影在兰草坡的映衬下格外鲜明。明家希掀帘回望,见月兰亭的亭帘在风中飘动,水纹与兰纹交织,柳清砚写的诗与序文刻在石壁上,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她知道,这座亭子,不仅记下了月璃与沁兰的民俗,更记下了一位帝王对百姓的初心,以及百姓间最淳朴的情谊——而这份初心与情谊,会像兰溪的流水、沁兰的兰草,在岁月里永远流淌,永远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