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盐州城后,明军继续北上,于盛宁十五年秋行至“狼鞭关”。此关坐落于狼山主峰下,关口狭窄,仅容两车并行,守将伊别.安德鲁率四万兵马驻守。狼山秋季多雾,伊别.安德鲁利用浓雾设置了多处暗哨,明军几次侦查都折损了斥候,连关口的布防图都未能绘制完整。
“狼山晨雾最浓,能见度不足十步,暗哨多藏于山洞中,难以察觉。”林靖策忧心忡忡,“昨日派去的二十名斥候,仅回来三人,还都受了重伤。”蒲诚却从当地猎户口中得知,狼山有一条“鹰道”——此道沿悬崖开凿,因险峻如鹰飞之路而得名,虽陡峭难行,却能直达狼鞭关后方的烽火台。猎人还说:“此道只有我们猎户敢走,阴革狼的人嫌险,从未设防。”
蒲诚当即决定:由拓王率三万精兵,随猎户走鹰道奇袭烽火台;自己则率主力在关口正面牵制,待烽火台被夺,便发起总攻。为确保万无一失,蒲诚令士兵每人携带绳索与铁钩,还特意从军医营调派了十位擅长治外伤的军医,随拓王一同出发。次日凌晨,拓王率军出发,士兵们手脚并用攀爬鹰道,不少人手心被岩石磨出血,却无一人退缩。行至中途,一名士兵不慎滑落,幸好腰间的绳索被同伴拉住,才免于坠崖。
辰时许,晨雾最浓时,蒲诚令明军在关口擂鼓呐喊,哲别果然集中兵力防守正面,还下令向关口射箭,却因雾大,大多箭矢都射偏了。此时,拓王已率军抵达烽火台,守兵正蜷缩在烽火台内避雾,见明军突然出现,顿时慌作一团。拓王一声令下,士兵们迅速斩杀守兵,点燃烽火台——这是约定的进攻信号。蒲诚见烽火台燃起浓烟,即刻下令强攻:“全军冲锋!拿下狼鞭关!”
明军士兵们如同汹涌的海浪一般,踏着云梯如潮水般向伊别·安德鲁所在的城池冲锋而来。伊别·安德鲁站在城墙上,手持长枪,拼命地抵御着明军的攻击。
然而,就在他全神贯注地与前方的敌人激战之时,突然听到后方传来一阵惊呼声。他心头一紧,转头望去,只见后方的烽火台已经被明军攻破,熊熊的火焰冲天而起。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伊别·安德鲁的军心大乱,士兵们开始惊慌失措,阵脚大乱。一名副将满脸惊恐地跑到伊别·安德鲁面前,结结巴巴地禀报:“将……将军,明……明军从后方杀……杀来了!”
伊别·安德鲁闻言,脸色剧变,他万万没有想到明军竟然会从后方偷袭。他当机立断,急忙下令调兵驰援后方,希望能够挡住明军的进攻。
然而,他的命令还没有传达下去,就看到一支明军如旋风般杀到了面前。为首的将领正是蒲诚,他率领着一支精锐的部队,迅速突破了伊别·安德鲁的防线,直逼城下。
伊别·安德鲁见状,心中大急,他亲自率军迎敌,与蒲诚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厮杀。两人在关口处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一时间杀得难解难分。
就在伊别·安德鲁与蒲诚激战正酣之际,拓王也率领着另一支明军从后方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明军前后夹击,狼牙关的守军终于支撑不住,防线开始崩溃。
伊别·安德鲁眼见大势已去,心知再这样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他决定拼死突围。他挥舞着长枪,想要杀出一条血路。
可是,蒲诚岂会让他轻易逃脱?只见蒲诚催马拦住了伊别·安德鲁的去路,两人再次交锋,一时间刀光剑影,火星四溅。
双方激战数十回合,伊别·安德鲁渐渐感到体力不支,而蒲诚则越战越勇。终于,在一次激烈的碰撞中,伊别·安德鲁手中的长枪被蒲诚挑飞,他自己也被震落马下。
蒲诚见状,立刻催马向前,一枪将伊别·安德鲁刺倒在地,然后将他生擒活捉。
随着伊别·安德鲁的被俘,狼牙关的守军彻底失去了斗志,纷纷弃械投降。至此,狼牙关,这座曾经坚不可摧的关隘,终于被明军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