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里的秋天来得格外早,枫叶刚开始泛红,晨雾里就带着寒意。新开辟的工坊隐在竹林深处,潺潺溪水掩盖了劳作的声音。刘远洋正在调试一架新织机,这织机比以往的都要精巧,却能拆解成普通农具的零件。
远洋哥,王石头从密道钻出来,掸着身上的土,县里贴出告示,悬赏一百两抓你。
刘远洋头也不抬:才一百两?陈侍郎也太小气了。
众人都笑起来,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些。这一个月来,他们在这个秘密基地不仅完善了各项技艺,还想出了更巧妙的传播方法。
小翠捧着一叠刚染好的布匹过来:按照你说的,把织法编成了民歌。现在连浣衣的妇人都会哼了。
这确实是个绝妙的主意。把复杂的技艺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借着货郎、说书人传唱出去。官府可以查封工坊,却封不住百姓的口耳相传。
不过最近官府查得严,铁蛋爷爷忧心忡忡,好几个货郎都被盘问了。
刘远洋放下手中的工具:那就换个法子。
三天后的集市上,出现了一群特殊的。他们衣衫褴褛,却个个手脚灵巧,专在人多处演示各种生活小窍门:如何用破布条编成结实的绳子,如何把废木料改成实用的工具。围观的人越多,他们演示得越起劲。
这些自然是刘家坳的匠人假扮的。他们不仅传授技艺,还暗中物色可靠的人选。有个在集市摆摊的篾匠,就因为多问了几句,当晚就被悄悄带到了山谷。
这...这里是?篾匠看着眼前的工坊,目瞪口呆。
想学真本事吗?刘远洋微笑着问。
篾匠激动得直搓手:想!做梦都想!
就这样,一个个身怀绝技的匠人被吸纳进来。他们各有所长,互相切磋,技艺在以惊人的速度提升。更妙的是,这些人来自天南海北,学成后又会把新技术带回家乡。
但危险也在逼近。这日深夜,王石头巡夜时发现谷口有可疑的火光。
官兵找到这里了!
众人顿时紧张起来。这个基地经营不易,若是被端掉,损失就太大了。
刘远洋却异常镇定:按第三套方案行事。
所谓第三套方案,是他们在建立这个基地时就准备好的。所有重要的工具和图纸都放在特制的箱子里,一旦有变,立即沉入水潭。工坊的主体结构也做了特殊处理,半个时辰内就能拆解成普通竹棚。
然而这次来的不是官兵,而是一群意想不到的人。
刘先生何在?为首的是个精悍的汉子,腰间佩着漕帮的令牌,我们是来投奔的。
原来漕帮在遭受重创后,部分帮众不愿屈服,辗转打听到刘家坳的下落,特来投靠。
我们擅长水路,汉子抱拳道,愿为先生效力。
这真是雪中送炭。漕帮的人熟悉各条水道,正是传播技艺的最佳渠道。
接下来的日子,山谷里更加热闹了。漕帮的人负责在外联络,篾匠们编制特制的容器,铁匠打造便于携带的工具。一套完整的传播网络悄然形成。
但最让刘远洋欣慰的,是看到那些普通百姓的变化。
有个老农学了新的耕作方法后,收成翻了一倍,特意让儿子背着一袋新米来感谢。虽然刘远洋婉拒了米粮,但那份心意让他倍感温暖。
更有个年轻的寡妇,学了织布技术后,不仅养活了全家,还收了几个徒弟。她托人捎来一匹自己织的布,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线织出授人以渔四个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刘远洋抚摸着布匹,感慨万千。
然而平静的日子总是短暂。这日王石头从外面回来,脸色凝重:远洋哥,陈侍郎调任江宁织造了。
众人闻言色变。江宁织造掌管着江南所有的纺织作坊,陈侍郎这一去,等于扼住了纺织业的命脉。
不仅如此,王石头继续说,他还带走了工部所有的织机图纸,包括我们那些动过手脚的。
铁蛋爷爷急了:那我们的技术岂不是......
不必担心。刘远洋反而笑了,我等的就是这一天。
在众人困惑的目光中,他解释道:陈侍郎以为拿到了真图纸,必定会大力推广。等他发现那些织机都有缺陷时,已经来不及了。
到那时,刘远洋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百姓们自然会寻找更好的技术。而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果然,三个月后,江宁传来消息:新任织造推广的新织机问题频出,织户们怨声载道。与此同时,一种更优良的织法通过漕帮的船队,悄悄在江南流传开来。
陈侍郎气得暴跳如雷,却无可奈何。他永远也不会明白,为什么自己手握,却敌不过那些野路子。
秋风又起,枫叶红遍山谷。刘远洋站在工坊前,望着忙碌的匠人们,心中充满希望。技术的种子已经播下,终将在更广阔的土地上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