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条弹幕闪过:
“明末清初的“六边形学者”,跨界硬核玩家。”
“金句:“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真诚不装腔。”
七玥:“~_~…”? ?)?*??
重新打开下一个视频,标题很吸睛,一看就是是七玥喜欢的那种风格~
“傅山:明末清初的“六边形硬核玩家”,用一生活成理想模样~
?早年立志:从“救父”到“救人”~
(*′I`*)
少年成名,本可走科举仕途。
却因为父亲重病,他开始遍访名医,立下“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志愿。
早期获得了不菲成果,他系统研读了《内经》《伤寒》,并整理民间验方,形成“先调气血、再治病症”的思路雏形。”
→_→七玥表示:
“怎么可以有人想学医就能学会医呢?(*′I`*)真的不需要一点天赋吗?”
视频还在继续:
“乱世坚守:不仕清,用专业自立~
那时候,明清易代,他参与抗清,失败后九死一生。
他 选择了拒绝清廷征召,以行医、书画、着述为生。
这波 硬核操作,真是把“气节”落到“本事”上———
靠手艺吃饭,不向权势低头。”
明朝开国的两个老祖宗表示:
“是个有骨气的好男儿…”
但看到“明末清初”四个字可就不开心了?(`?′)?
所谓的“明末清初”,所以说~清朝是替代我大明的后一个王朝嘛?
到底是谁建立的?要是能从根子上拔除就更好了。
当然了,这是朱元璋朱棣的想法~
“医学封神:《傅青主女科》横空出世~
他的核心思想:从肝、脾、肾入手,强调整体调理和情绪管理。
?代表方剂:
?完带汤:调理白带问题的经典方。
?生化汤:产后恢复的基础方,至今广泛应用。
?学术影响:建立了中医妇科的系统化框架,成为后世必读教材。”
七玥:“哇!好厉害!(*σ′?`)σ”
“?思想与学术:反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他的 核心观点是反对空谈“天理”,主张知识要能解决实际问题。
他还提出了“宁拙毋巧”的方法论,强调真诚与实用高于表面技巧。
在历史进程上他推动了清代“实学”思潮,影响了顾炎武、王夫之等人。
他的 书画成就堪称“清初第一写家”~
有人评论他的书法为:险峻豪放,笔力遒劲,被誉“清初第一写家”。
在绘画方面,他擅长山水与梅兰竹菊,格调高雅,是文人画的代表。
他的 艺术理念是:“宁丑毋媚”,追求本真,反对圆滑与迎合。
晚年与传承:清贫自守,精神不灭
在生活上他继续行医、着书、卖字画,生活清贫但精神富足。
他在1684年安详离世,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小视频结束~
七玥表示“多少有点枯燥了”~
于是她又打开了下一个视频:
“年轻时的傅山,是妥妥的“文坛学霸”。
他十五岁考中秀才,二十岁就成了山西有名的才子,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组了个“诗社”,喝酒、写诗、聊天下事,日子过得肆意潇洒。
可就在他准备大展拳脚时,一场家庭变故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父亲傅之谟突然重病,找了好几个大夫都束手无策。
傅山急得团团转,背着父亲四处求医,从太原跑到西安,又从西安折回北京,一路上吃尽苦头,也见识了太多“庸医误人”的惨状。
好在最后遇到一位民间老中医,用几副偏方把父亲的病治好了。
这段经历让傅山攥紧了拳头:
“既然良相难寻,那我就做良医,救一个是一个!”
(●.●)
从那以后,傅山一头扎进了医学典籍里。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这些晦涩的古书,他翻来覆去读了几十遍,还到处拜访民间大夫,把人家的“土偏方”“老经验”都记在本子上。
别人学医只盯着“怎么开药”,傅山却琢磨“为啥会生病”。
他发现,很多女性的病,看似是“妇科问题”,其实和情绪、饮食、作息脱不了关系———
比如长期生气会伤肝,节食减肥会伤脾,熬夜操劳会伤肾,肝脾肾一乱,毛病自然就来了。
这套“从根源调理”的思路,后来成了他医学成就的核心。
←_←
可没等傅山在医学上站稳脚跟,更大的变故来了———
明朝亡了,清朝入关了。”
看到这里的朱元璋心梗了…他才刚刚“驱除胡虏、恢复中华”,这就讲到大明亡了…(?_? )
不等朱元璋反应,天幕就继续讲述着了:
“这不是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一场颠覆价值观的巨变。
很多读书人为了功名,转身就投靠了清廷,可傅山偏不。
他穿上粗布衣服,跑到山西吕梁山里,和一群抗清义士秘密联络,还散尽家财支持起义军。
可惜,实力悬殊太大,起义很快失败了,傅山也成了清廷通缉的“要犯”,躲在山洞里整整半年,靠野果、泉水活命。
后来被抓进监狱时,清廷官员劝他“投降就能做官”,傅山梗着脖子说:
“我是明朝的秀才,死也不做清朝的官!”
狱卒把他打得遍体鳞伤,他也没松口,最后还是朋友们多方奔走,才把他救了出来。
?_?
出狱后的傅山,彻底断了“仕途梦”,带着家人隐居在太原城郊的一座破庙里,靠行医、写字、画画谋生。
他的医馆就开在庙门口,门口挂着一副自己写的对联: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
这话不是装出来的———
遇到穷人来看病,他不仅不收诊费,还会把自己配的药免费送出去;
遇到疑难杂症,他能守在病人床边三天三夜,直到病情好转。
有一次,邻村有个产妇生完孩子后高烧不退,当地大夫说“没救了”,家属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找傅山。
傅山赶到时,产妇已经昏迷不醒,他摸了摸产妇的脉搏,又看了看舌苔,转身对家属说:
“别急,是产后气血虚,又受了风寒,先补气血,再驱寒气就行。”
说着就开了个方子,只用了当归、黄芪、生姜三味药,让家属赶紧煎药喂服。
第二天一早,产妇居然醒了,还能喝小米粥了。
家属拿着重金来感谢,傅山却摆摆手:
“治病是大夫的本分,要钱就变味了。”
((???|||))
久而久之,傅山的“神医”名声越传越远,连千里之外的人都来找他看病。
但他最厉害的,不是“能治疑难杂症”,而是把自己的行医经验写成了《傅青主女科》。
这本书里没有晦涩的理论,全是实打实的“干货”———
比如针对白带异常的“完带汤”,针对月经不调的“清经散”,针对产后恢复的“生化汤”,每一个方子都写得明明白白,连药材的用量、煎服的方法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更难得的是,傅山在书里反复强调“个体化治疗”:
同样是月经不调,体寒的人要加生姜、艾叶,体热的人就要加丹皮、栀子;
同样是产后病,顺产和剖腹产的调理方法也不一样。
这种“因人而异”的思路,放在今天的中医临床上,依然是核心准则。
直到现在,《傅青主女科》还是中医学院的必读书,无数妇科大夫靠着这本书,解决了患者的“难言之隐”。
Σ(????)?
?【作者有话说:
(傅山)吾少负不羁之才,壮而游四方,访奇人,探古迹,以笔代剑,欲扫妖氛。
今老矣,家国多故,书剑俱摧,寓居荒巷,门可罗雀。
然胸中热血未冷,犹思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君等若以“为爱发电”相助,助我重整笔阵,聚徒讲学,刊刻经史,待风气一开,吾当携诸君周游海宇,寻访同道,再振斯文于天下,岂不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