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后的七玥总结:真是难得一致的褒奖啊~
似乎都是“超越立场的认可”~
?(???~???)∫?
李定国的特殊之处在于:
无论立场如何(清朝、南明、后世),评价者都极少否定他的“忠”与“勇”。
清朝皇帝承认他的“孤忠”,南明士人视他为“救星”,后世学者赞他为“民族脊梁”。
这种“跨立场的认可”,源于他在明末乱世中坚守的“底线”———
不投降、不内耗(主动避免与孙可望冲突)、为“汉人尊严”战至最后一刻。
正如历史学家所言:
“李定国的价值,不在于他是否挽救了明朝,而在于他在‘绝望’中仍选择‘抗争’,活成了那个时代最后的‘尊严’。”
七玥还是很喜欢看网友的评论的,毕竟,现在看视频,一般是视频一般是评论,看小说也是,评论区才是精髓。
?【“两蹶名王”这战绩,说是明末军事天花板没人反对吧?万历以来独一份的高光。】
?【一手硬扛大清,一手还要防队友背刺,晋王的剧本难度直接拉满了。】
?【别人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是“护天子以抗诸侯”,这格局真的没得说。】
?【南明版的“孤勇者”,带着残兵在绝境里打了一场又一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七玥:“这让我想起了蜀汉的理想的浪漫~”
?【磨盘山那一战,要是没有叛徒告密,说不定历史真能改写,意难平!】
?【 从农民军到抗清支柱,他不是“改邪归正”,是找到了真正的大义。】
?【 “宁死荒徼,毋降!” 死前这句话,比任何战功都更显风骨。】
?【明末群像里最亮的那颗星,可惜天不佑明,英雄终究没能逆天改命。】
?【 论战绩不输郑成功,论气节堪比文天祥,李晋王值得更多人知道。】
七玥猛点头…
?【孙可望是真坑,一手好牌被内讧打稀烂,心疼晋王的努力全白费了。】
?【他治下“居民不知有兵”,这才是能撑得起半壁江山的帅才该有的样子。】
?【 明明是“战神”配置,却遇上了“亡国”副本,这宿命感太戳人了。】
?【 吴三桂要是有他一半气节,也不至于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 章太炎让滇人勿忘李定国,这份记忆就该代代传下去。】
?【扛着大明最后的希望在西南硬刚,他就是南明的“擎天一柱”。】
?【 42岁含恨而终,到死都在盼着恢复中原,这才是真正的“汉魂”。】
?【打孔有德、斩尼堪,把清军打疼的人里,他绝对是最狠的一个。】
?【 “手持一木欲撑天”,刘彬这句诗把他的悲壮写得淋漓尽致。】
?【游戏里把他当野怪刷?怕不是忘了他当年让清军有多头疼。】
?【成败论英雄就是扯,李定国这样的悲剧英雄,才更让人铭记于心。】
……
七玥愤慨,七玥感慨,七玥心情低落…
说真的,最不喜欢的就是清朝了~外国都崛起了,清朝还在搞封建,还搞什么文字狱,要是从明末直接进入近现代多好呀~
那我们国家依旧还是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
虽然现在国内实力也提上来了,外交也硬气了,但到底百年屈辱史在那摆着,那都是用多少人命填出来的?
七玥还是学生时,上历史课的时候最不喜欢学的就是“近代史”,因为太催泪憋屈了~
奈何近代史有整整一本,一册,上下两册,可能前一册是从人类初始到到清朝;
下一册就是近代史,整整一本书。
要记的(各种屈辱条约实在是太多了。
( ?? ﹏ ?? )
简直是泪目。
(*?????)
七玥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她看个电视剧,看个小说,看到那种~有些情节~真的是~很能共情,鼻子就酸酸的。
近期的那个什么电影?《731》也是真的是太惨了~
这种剧真的是看不了一点。
要是没有这段历史该多好呀~
直接从明末就进入资本主义萌发,再到现代~
或许,小日子?樱花国也就不敢如此放肆地拿人体做实验了~
简直是禽兽不如~
惨惨戚戚,惨惨戚戚,凄凄惨惨戚戚。
(?﹏?)
算了,看点让人振奋的吧~
七玥内心开始转移注意力~
这次大数据推送的是一位伟大的女子~
视频的开场镜头里是清代闺房布景,铜镜映出模糊身影,镜头一转,案台上铺开的《月食解》手稿被风吹动~
背景音从古典古筝曲突然切入轻快的电子音效,字幕弹出:
“注意!这不是普通大家闺秀,是18世纪的科学狠人”
?(???)?
与此同时,平行时空———
【秋夜的庭院浸在霜色里,王贞仪披着件半旧的青布披风,独自立在梧桐树下。
她未施粉黛,发间只松松绾着支乌木簪,几缕碎发被夜风吹得拂过额角,却浑不在意———
此刻她的目光正凝在手中那架自制的象限仪上,黄铜刻度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与她眼底的星子遥遥相映。
案上摊着刚算就的《月食解》手稿,墨迹未干,旁边散落着几支狼毫、一叠算筹,还有本翻得卷了边的《崇祯历书》。
她方才为验证月体向日之说,在院中支起竹竿模拟日、地、月三球运动,衣裙下摆沾了草屑,指尖还留着摆弄竹篾的细痕,却依旧挺直了脊背,像株在寒夜里兀自生长的兰草。
忽有更鼓声从巷尾传来,她抬眼望向天际,银河如练横亘,几颗亮星缀在墨蓝的天幕上。
世人谓女子不宜谈天算,她轻声自语,指尖在象限仪的刻度上轻轻划过,带着点自嘲~
更多却是笃定,然天地之理,岂分男女?
晚风掠过,吹得书页簌簌作响,仿佛在应和她的话。
她俯身拾起笔,就着月光在稿纸上添了几笔批注,腕骨纤细,握笔的手却稳如磐石。
那一刻,她不再是闺阁中的小姐,而是与张衡、祖冲之隔空对谈的探索者———
眉峰微蹙时是思索的专注,落笔疾书时是解惑的畅快,连鬓边那朵不经意别上的野菊,也似沾染了她的灵气,在夜风中微微摇曳,透着股不被俗世框囿的鲜活气。】
此时此刻,平行位面的她与天幕上播放的她重合了~
天幕开始缓缓叙述起来:
“清代“硬核小姐姐”王贞仪:
29岁活成古代女性科学天花板~
(?ˉ??ˉ??)
各位观众老爷们,今天咱们要聊的这位,堪称清代“反卷第一人”———
别人的闺房里摆胭脂水粉、针线女红,她的房间堆着天文仪器、数学典籍;
别人忙着学“三从四德”,她忙着算“地圆说”;
别人29岁可能还在家长里短,她已经用一生写满了“古代女性天花板”的成绩单。
她就是被《自然》杂志评为“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清代女天文学家、数学家———
“王贞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