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那年,王安石参加科举,本来考了全国第四名~
结果因为试卷里有个“孺子其朋”的典故,被宋仁宗觉得“对皇帝不够尊重”,硬是降到了第五名。
换作别人,早就在家哭唧唧“怀才不遇”了,王安石倒好,拿着录取通知书直接去地方上班,一点不纠结“名次焦虑”。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扬州签判,给当时的扬州知州韩琦当助理。
韩琦是北宋名臣,后来还成了宰相,按理说这是抱大腿的好机会,可王安石偏不按套路出牌。
他每天熬夜读书,第二天上班顶着黑眼圈,韩琦以为他晚上偷偷喝酒撸串,还劝他“年轻人要爱惜身体,别总搞这些有的没的”。
王安石也不解释,继续闷头搞自己的“学术研究”,这种“不搞人际关系,只搞专业能力”的风格,从年轻时就刻进了骨子里。
(?ˉ??ˉ??)
在地方待了一二十年,王安石从扬州到鄞县(今宁波),从舒州(今安庆)到常州,每到一个地方就搞“实干主义”。
在鄞县时,他发现当地水利不行,庄稼老旱死,就带着百姓修堤堰、挖水渠,还搞了个“青苗法”的雏形———
春天给农民贷粮食,秋天丰收了再还,利息还不高,老百姓直呼“王大人yyds”。
在舒州当通判时,他看到官仓里的粮食都发霉了,就建议朝廷“改革粮储制度”,结果上级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把他的奏折压了下来。
王安石也不气馁,该干嘛干嘛,这种“认死理”的劲儿,后来成了他变法的“优点”,也成了他的“软肋”。
? (??3(???c)11
当时的北宋,表面上“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其实早就积贫积弱:
每年给辽和西夏的“岁币”要花掉几百万两白银,军队战斗力拉胯却养着百万士兵,官员冗余导致财政支出年年飙升。
朝廷里的大臣们要么“躺平摆烂”,要么“搞小圈子”,只有王安石在地方上干得热火朝天,还写了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直接指出“大宋病了,得下猛药”。
可惜宋仁宗当时年纪大了,没精力搞改革,这封奏折石沉大海。
王安石也不着急,继续在地方“攒经验”,等着一个能让他“大展拳脚”的机会。
●)o(●
二、遇“伯乐”宋神宗:从“地方干部”到“变法总设计师”~
(っ?3??????
公元1067年,宋英宗驾崩,20岁的宋神宗继位。
这位年轻的皇帝,一上台就对着大宋的“烂摊子”发愁:
国库空虚,边境不安,大臣们还在为“要不要改革”吵来吵去。
他早就听说王安石是个“实干家”,就把王安石调到京城,当面问他“怎么才能让大宋变强”。
╰(???)╯
王安石一上来就抛出“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理论,翻译过来就是:
“别信天命,别守旧规矩,别听闲言碎语”,直接戳中了宋神宗的“痛点”。
宋神宗当场拍板:
“就你了,改革的事儿交给你,我给你撑腰!”
? o?o?
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正式拉开“熙宁变法”的大幕。
他像一个“产品经理”,一口气推出了十几项“新政”,涵盖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
每一项都精准打击大宋的“痛点”,但也每一项都戳中了既得利益者的“痛点”。
(???)
先看经济领域的“青苗法”:
每年春天,农民没钱买种子,官府就把粮仓里的粮食或现钱贷给他们,秋天加息20%收回。
本来是为了防止地主放高利贷剥削农民,结果到了地方,官员为了“业绩”,强迫农民贷款,不管你需不需要,都得贷,利息也涨到了40%,最后变成了“官府放高利贷”,农民怨声载道。
王安石听说后,觉得是“执行层面的问题”,不是“政策本身的问题”,就派了一堆“督导组”下去检查,结果越查越乱,这成了变法的第一个“槽点”。
(?`~′?)
再看“免役法”:
以前老百姓要轮流给官府服徭役,耽误种地。
现在改成“交钱免役”,官府用这笔钱雇人干活。
本来是“双赢”的事,结果地主豪强觉得“交钱太多”,普通百姓要是交不起钱,还是得服徭役,最后变成了“两头不讨好”。
有人给王安石提意见,说“政策得改改,太一刀切了”~
王安石却觉得“这是你们不懂改革的长远好处”,硬是不调整,“拗相公”的名号就是这么来的。
(
)ノ)`- )
军事上的“保甲法”也很有争议:
把农民按十户一保、五十户一大保组织起来,农闲时训练,战时当兵,既能省钱,又能增强国防。
但老百姓觉得“好好种地就行了,为啥要当兵”,地方官为了凑人数,强迫百姓入保,最后变成了“扰民”。
王安石却觉得“这是为了大宋的安全,你们得忍忍”,结果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
o(′^`)o
教育和科举改革更是“炸了锅”:
王安石觉得以前的科举考“诗赋”没用,改成考“经义”(解读儒家经典)和“策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文章),还办了“太学”,培养实用人才。
这一下得罪了所有靠“写诗赋”当官的文人,苏轼、欧阳修这些文坛大佬都站出来反对,说“你这是毁了大宋的文化根基”。
王安石却毫不动摇:
“科举是为了选能干活的官,不是选诗人!”
<(`^′)>
变法搞得热火朝天,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朝堂上分成两派:“新党”(支持变法的人)和“旧党”(反对变法的人),天天吵得不可开交。
旧党领袖司马光,就是那个“砸缸”的大佬,和王安石是老朋友,以前还一起喝酒聊天,现在因为变法成了“死对头”。
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信,说“你这变法太激进了,会搞垮大宋的”,王安石回了《答司马谏议书》,把司马光的观点一一反驳~
说“你这是守旧,不懂变通”。
两人从“好友”变“仇敌”,成了北宋官场的“名场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