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26日,英国伦敦萨沃伊酒店临河的一个套房内,许愿他转身走到克里斯托弗利特尔委托别人送来的书桌前,桌上除了一盏台灯,别无他物。他打开一个精致的皮质笔盒,取出一支陪伴他多年的英雄100型金笔。拧开笔帽,铺开一沓厚重的白色稿纸,笔尖落下,墨水在纸面上洇开,发出极轻微的“沙沙”声。他写下了标题: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这行字仿佛带着魔力,瞬间将他拉入了霍格沃茨那个奇幻莫测的世界。从这一天起,许愿进入了近乎封闭的创作状态。
套房的门把手上,常年挂上了“请勿打扰”的牌子。一日三餐,由酒店餐厅准时送至房门口:简单的英式早餐(煎蛋、培根、烤番茄)、午餐(三明治或沙拉)和晚餐(烤鸡或鱼排配蔬菜)。送餐的服务生早已习惯,轻叩两下门,将铺着白色亚麻桌布的餐车留在门外,从不打扰。许愿只在取餐和送还空餐盘时短暂开门,其余时间,房门紧锁。
每天上午九点,酒店客房部的服务员会准时前来打扫。许愿会暂时离开书桌,服务员动作迅速而轻捷,更换毛巾、补充迷你吧、用吸尘器快速清理地毯,整个过程不超过二十分钟。这几乎是许愿一天中唯一的强制休息。服务员离开后,房间重归寂静,只剩下笔尖与纸张摩擦的声响。
时光在笔尖流淌中飞逝,窗外的伦敦由初夏进入盛夏。当稿纸上出现“the boy who Lived”这一章的结尾句点时,日期已是8月12日。许愿放下笔,揉了揉因长时间握笔而有些僵硬的手指,以及因高度专注而酸涩的双眼。整整四十七天,近二十万字的《火焰杯》故事,终于完整地呈现在这摞厚厚的稿纸上。
他拿起房间电话,拨通了一个熟悉的号码。“克里斯托弗,是我,许愿。如果你方便,可以来萨沃伊酒店一趟吗?”
一小时后,克里斯托弗·利特尔,这位身材高大、总是穿着得体西装的资深文学经纪人,出现在了许愿的套房门口。他走进房间,目光立刻被书桌上那摞如同砖块般厚重的稿纸吸引。
“许愿,我的老朋友,你这次写作的时间可不短。”克里斯托弗笑道,语气中带着关切和期待。
许愿指了指那摞稿纸,脸上露出如释重负却又充满成就感的微笑:“克里斯托弗,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哈利·波特》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我写完了。”
克里斯托弗快步走到书桌前,难以置信地看着那整齐码放的手写稿,随手翻开几页,流畅的英文钢笔字迹布满纸面。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激动和难以置信的光芒:“梅林在上!许愿,你……你真是我见过最有天赋、也是最不可思议的作家!如此惊人的速度和如此庞大的故事内容,你竟然只用了不到五十天!这简直是个奇迹!”
“故事自己涌出来,我只是负责把它们记录下来。”许愿谦逊地笑了笑,递过一份简单的故事梗概,“这次的情节会更加黑暗,也更加复杂,涉及三强争霸赛,以及……伏地魔的复活。”
克里斯托弗快速浏览着梗概,脸色变得越来越严肃,也越来越兴奋。“梅林的胡子啊!三强争霸赛!国际魔法学校的较量!还有……他回来了!这绝对是史诗级的飞跃!读者们会为之疯狂的!”他紧紧握住许愿的手,“走!现在就去布鲁姆斯伯里!奈杰尔牛顿必须第一时间看到这个!”
克里斯托弗亲自驾车,载着许愿和那份珍贵的手稿,穿过伦敦午后的车流,直奔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总部。
出版社总监奈杰尔,牛顿的办公室内,当克里斯托弗将厚厚一摞稿纸放在他桌上,并宣布这是《哈利·波特》系列第四部时,奈杰尔惊得差点打翻桌上的咖啡。他立刻意识到此事非同小可,一个电话,出版社内最重要的几位资深编辑被迅速召集到会议室。
稿纸被小心地拆分开,在几位核心编辑手中传阅。没有人说话,会议室里只剩下翻动纸页的沙沙声和偶尔抑制不住的惊叹。编辑们从午后阳光炽热,读到华灯初上,再到夜色深沉。有人叫了外卖三明治,边吃边读,舍不得放下。咖啡壶续了一次又一次。
编辑部主任、版权经理、市场总监……每个人都被深深吸引,沉浸在魁地奇世界杯的盛大、三强争霸赛的惊险、圣诞舞会的浪漫与青涩,以及最后墓地重生那令人毛骨悚然的紧张氛围中。
当最后一位编辑读完最后一页,抬起头时,窗外已是次日清晨,天空泛起鱼肚白。会议室里先是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讨论。
“不可思议!”奈杰尔·牛顿首先开口,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许愿先生,你将故事的格局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从霍格沃茨走向国际,三强争霸赛的设定精妙绝伦!”
“人物成长令人信服!”一位女编辑激动地补充,“哈利面对的名誉、嫉妒、友谊的考验,还有对秋张懵懂的感情,写得太细腻了!”
“黑暗面加强了!”编辑部主任推了推眼镜,“伏地魔的复活处理得极具冲击力,塞德里克之死……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但也让故事有了更深刻的分量。”
“情节紧凑得像一部顶级悬疑小说!”版权经理赞叹,“悬念从火焰杯喷出第四个名字开始,一直持续到最后一刻!”
“商业潜力无可限量!”市场总监眼中闪着光,“三强争霸赛的三个项目,每一个都是绝佳的宣传点!这部书将彻底奠定‘哈利·波特’在全球奇幻文学界的地位!”
一致通过!无需任何修改,全票决定以最高优先级出版发行。出版日期初步定在1998年6月,给予足够的时间进行大规模、史无前例的宣传推广。尼格尔当场拍板,将首印量大幅提高至一个惊人的数字。
几乎在布鲁姆斯伯里这边敲定的同时,克里斯托弗·利特尔已经通过电子邮件,将电子版稿件发往了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学乐出版社(Scholastic)。
学乐出版社的编辑团队在焦急的等待中收到稿件后,同样经历了一场彻夜不眠的阅读狂欢。回复很快传来:盛赞这是“系列最佳”,签约条件优厚至极,美国版将同步于1998年6月发行,并承诺投入匹配其品质的庞大宣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