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棒的破译工作成了磐石基地此刻的重中之重。李明带领技术团队日夜不休,试图解开那染血存储器中的秘密。外层加密很快被攻克,但核心数据却包裹在一层极其复杂、不断自我变化的动态算法中,每一次错误的尝试都可能触发底层格式化程序。
“不行……这种加密结构从未见过,像是某种……生物逻辑密码?”李明盯着屏幕上飞速滚动的乱码,声音带着疲惫与困惑,“它的验证机制不是单纯的数学问题,更像是在模拟一种……思维模式?”
进展陷入僵局。与此同时,基地内部的氛围也因一级战备状态而日益紧张。虽然苏婉儿竭力安抚,但物资配给的调整和日益频繁的军事演练,让普通居民们也隐约感觉到,某种巨大的威胁正在逼近。
孙晓雪小队在两天后顺利返回基地,带来了更详细的现场记录和更多的“猎犬”残骸样本。那名受伤队员手臂的腐蚀伤经过紧急处理,情况稳定,但需要时间恢复。
陈远在听取了孙晓雪的完整汇报后,更加确信“方舟”的重要性。能让“观察者”出动“清道夫”和“猎犬”亲自夺取的东西,绝对非同小可。
“那个老研究员临终前,除了‘方舟’和‘观察者’的弱点,还提到了什么细节吗?”陈远追问。
孙晓雪仔细回忆着当时冰冷而绝望的场景,缓缓道:“他的眼神……在提到‘方舟’时,除了恐惧,似乎还有一丝……不甘?或者说是……遗憾?他说‘不能落在……’,后面的话被咽了回去。我猜测,他想说的可能是‘不能落在它们手里’。”
不能落在“观察者”手里。这意味着,“方舟”可能并非“观察者”的所有物,而是前哨站保管的,或者正在研究的某样东西。
线索依旧破碎。
就在破译工作陷入绝境时,陈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带着那枚数据棒,再次来到了基地中央的信号接收阵列下。经过李德林的持续优化,这座粗犷的装置性能提升了不少。
“你想做什么?”苏婉儿担忧地问。
“记录者。”陈远看着指向天空的阵列,沉声道,“他们给予我们知识,观察我们的可能性。现在,我们遇到了他们知识体系可能无法直接解决的难题——一个源自‘观察者’的、带有生物逻辑的加密程序。我想,‘记录者’或许会对这个‘异常变量’感兴趣。”
这是一种冒险。主动联系“记录者”可能带来未知的后果,也可能毫无回应。但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这是打破僵局的可能途径。
陈远将数据棒通过特定接口连接至阵列,并设定了一段极其简短的、包含求助信息和加密样本的重复信号,向着西北“记录者”塔楼的方向发送。这更像是一种投石问路。
时间在沉默的等待中流逝。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就在陈远以为不会得到回应,准备放弃时,阵列的控制终端屏幕突然亮起!
没有来自远方的信号回复,但那枚数据棒本身,却突然散发出一阵微弱的、与阵列能量频率共鸣的蓝色光晕!
屏幕上原本顽固的乱码开始飞速重组、解析,那层生物逻辑密码如同冰雪消融般迅速瓦解!
【检测到高权限访问请求…验证通过…基于‘异常变量保护协议’,提供一次性解密辅助…】
一段冰冷的、毫无情绪的提示音直接在陈远和旁边李明的脑海中响起!
是“记录者”!他们并非通过信号回应,而是不知用何种方式,远程激活了数据棒内部的某种后门或权限,直接完成了破解!
几秒钟后,数据棒的光芒熄灭。屏幕上的乱码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结构化的数据、设计图和文字报告!
李明扑到屏幕前,飞快地浏览着解密后的内容,呼吸变得越来越急促。
“首领!找到了!关于‘观察者’网络同步节点的详细坐标和频率参数!还有……我的天,这是‘方舟’的设计蓝图碎片?!它是一种……便携式的文明数据库?还是某种……基因库?”
解密的数据庞大而复杂,远超想象。它不仅包含了“观察者”系统架构的关键弱点——几个隐藏极深的、负责跨区域协调的同步节点坐标和干扰方法,更包含了关于“方舟”的部分信息。
根据碎片化的描述,“方舟”并非武器,而是旧时代某个秘密计划建造的、旨在保存人类文明火种和生物基因的移动堡垒\/数据库。它具备极强的隐匿和机动能力,“希望”前哨站似乎一直在尝试定位或激活它。而“观察者”想要得到它,显然是为了彻底抹除这最后的备份。
“记录者”的介入,如同在黑暗的迷宫中投下了一束微光,虽然未能照亮全部,却指明了最关键的方向。
陈远看着屏幕上那些珍贵的信息,心中却没有太多喜悦。破解的代价是什么?“记录者”再次出手,意味着他们在这场文明存续的赌局中,已经押下了更多的筹码。
而他们这些“棋子”,必须用好这来之不易的……微光。
“立刻分析所有数据,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陈远的声音将沉浸在兴奋中的李明拉回现实,“我们知道了敌人的弱点,也知道了它们想要什么。现在,轮到我们出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