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市的夏天闷热得像蒸笼,陈远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屏幕,眼睛都快看花了。桌上摊着一份刚送来的、关于“太行山区域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厚厚一沓,看得他头晕眼花。
“主任,喝点茶提提神。”小王端着杯刚泡好的绿茶进来,看见陈远那副样子,忍不住说,“这报告是有点枯燥哈,一堆数据和分析。”
陈远接过茶,吹了吹热气,揉了揉太阳穴:“是啊,光看这些干巴巴的文字,实在有点难以想象。都说太行山是块宝地,可这报告里写的,总觉得隔了一层,没写出它那个‘魂儿’来。”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北方。虽然看不到,但他知道,在那片广袤的天地之间,横亘着一条巨大的山脉——太行山。
“我爷爷那辈儿人常说,‘太行山,是咱北方的脊梁骨,硬气!’”陈远像是在对小王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说它风水好,好像确实没什么大灾大难;说它贡献大,抗战时期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老辈子还传下来不少神仙鬼怪的故事,好像跟《山海经》都能扯上点关系……这么一座山,到底藏着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小王也来了兴趣:“是啊主任,我老家就是太行山脚下的。老人们都说,住在山边心里踏实。而且您发现没?好像历史上太行山这一片,确实没什么特大的地震、洪水之类的,邪门得很。”
这话勾起了陈远的好奇心。他决定晚上回去再查查资料,好好琢磨琢磨这座神奇的山脉。
夜里,文昌殿。
陈远元神归位,感觉今晚的殿宇似乎有些不同。那浩瀚的文运长河,在流经象征华夏北方疆域的区域时,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巍峨的屏障所拱卫,流速更加沉稳,光芒也更加内敛浑厚。他甚至可以隐约听到,从那北方传来一种低沉、雄浑、如同大地脉搏般的共鸣。
“书灵,你感觉到没有?北方好像有什么东西……”陈远疑惑地问。
书灵此刻正悬浮在文运长河靠近北方的上空,面色带着少有的肃穆和敬意。他听到陈远的话,转过身,语气激动:“帝君!您感觉到了?那是‘太行龙脉’与文运长河产生的共鸣!您今日是否心念触及太行?”
陈远点点头,把白天和小王的对话,以及那份报告的事情说了。
书灵抚掌笑道:“这就对了!帝君心系文运,自然能与这支撑华夏北方的文运根基产生感应!您不是想知道太行山的独特之处吗?口说无凭,卑职带您神游一番,亲眼见识见识这‘北方屏障’的真面目!”
书灵说完,袖袍一挥,一道金光裹住陈远元神。陈远只觉眼前景象飞速流转,下一刻,他已置身于一片难以用言语形容的壮阔之境。
这不是现实中的太行山,而是其“山脉之魂”或者说“风水龙脉”在更高维度上的显化。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无法用“巨大”来形容的龙形山脉的脊梁!它并非血肉之躯,而是由最纯粹的土黄色地气混合着青黑色岩魄凝聚而成,蜿蜒起伏,横亘万里,宛如一条沉睡的、却又无比坚实的巨龙,用它宽阔的脊背,稳稳地托起了华夏的北方疆域。龙首昂于燕赵,龙身贯穿晋冀,龙尾摆入中原,气势磅礴,震撼心神!
“我的天……”陈远看得目瞪口呆,现实中任何一座名山,在这条“太行龙脉”的显化面前,都显得渺小了。
“帝君请看,”书灵指向龙脉周身,“这便是它无大天灾的奥秘之一!”
陈远凝神看去,只见这条土黄青黑的龙脉周身,自然流转着一层极其厚重、柔和的黄蒙蒙的光晕,如同一个巨大无比的、稳定至极的“气场防护罩”。
“此乃‘坤元厚德之气’,”书灵解释,“太行山主体由极其古老、坚硬的岩石构成,结构稳定,地气深厚。这层‘坤元之气’不仅能有效吸收、消弭、分散来自地底的能量冲击(避免大地震),还能稳定区域气候,调节水汽,使暴雨不易成洪,干旱不至绝收。简单说,它就是一块超级‘稳压器’和‘缓冲垫’,有它在,这片天地就乱不了!”
陈远恍然大悟,难怪老人们都说住在山边踏实,这是一种源自大地本身的、最根本的安全感。
紧接着,书灵又指向龙脉脊背之上:“帝君再看那里!”
陈远望去,只见在那厚重的龙脊之上,竟然还燃烧着一层永不熄灭的、赤红中带着金色的火焰!那火焰并不灼热,反而给人一种热血澎湃、宁折不弯的强烈感觉。火焰之中,隐约可见无数旌旗招展,听到冲锋号角,看到一个个模糊却意志坚定的身影,依托着山峦密林,与敌人周旋、战斗。
“这是……抗战的英灵之气?”陈远感到一股悲壮与敬意涌上心头。
“正是!”书灵语气铿锵,“此为‘忠烈赤焰’!当年无数华夏儿女,依托太行天险,浴血奋战。这山脉不仅是地理屏障,更是精神丰碑!这‘忠烈赤焰’与太行龙脉本身的金戈铁马之气(山势险要,自古为兵家要地)融为一体,使得此地正气凛然,邪祟难侵,外侮不犯!赋予了它第二重守护意义——护国!”
陈远心潮澎湃,他终于明白,为什么说太行山是“英雄山”了。这份功绩和精神,已经融入了山脉的灵魂。
最后,书灵引导陈远看向龙脉的深处和诸多山峰之间。只见那里,灵气氤氲,竟然浮现出许多古老神话的虚影!
有愚公带领子孙,坚持不懈挖山不止的执着身影,那“子子孙孙无穷匮”的信念化作白色的坚韧之光,融入山体;
有精卫鸟衔西山木石誓填东海的悲壮身影,其不屈的意志化为青色的光芒,在山间缭绕;
有女娲娘娘炼五色石补天的恢弘场景残留的道韵(传说发生在太行山区域);
还有诸如王屋山、太行山本身被愚公移动的传说意象……
“帝君,这便是太行山作为神话发源地的底蕴!”书灵的声音带着一丝神秘,“这些上古神话、先民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它们往往诞生于地气特殊、灵韵汇聚之地。太行龙脉的古老与厚重,其蕴含的‘不屈’、‘坚韧’、‘创造’的精神特质,正是孕育这些伟大神话的最佳土壤!这些神话意念历经千年不散,反过来又滋养着这条龙脉,使其更具‘神性’,这便是它第三重身份——神话之根,文明之源!”
三条独特的属性——坤元厚德(避灾)、忠烈赤焰(护国)、神话源流(蕴文)——共同构成了眼前这条独一无二、巍峨厚重的“太行龙脉”!
陈远看得心驰神往,激动不已。他感受到这条龙脉与整个华夏文运紧密相连,它是文运长河在北方的定海神针,是抵御外邪(包括自然灾害和精神侵蚀)的坚实屏障,更是无数文化故事和精神力量的源头活水!
“太好了!原来如此!”陈远忍不住赞叹,“这才是太行山真正的价值!那份干巴巴的报告,连它万分之一的精髓都没写出来!”
书灵笑道:“帝君如今亲眼得见,感悟自当不同。守护好这条‘太行龙脉’,便是守护北方文运的根基,其意义重大啊!”
神识回归,陈远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脑海中还清晰地印着那条巍峨龙脉的形象,以及它那三重强大的守护属性。
第二天一上班,陈远立刻把小王和负责文案的老李叫到办公室。
“啪!”他把那份原来的可行性报告初稿拍在桌上,把两人吓了一跳。
“主任,这报告……不行?”小王小心翼翼地问。
“不是不行,是没写到点儿上!”陈远眼睛发亮,开始滔滔不绝,“我们之前的思路太窄了!光想着开发景点、搞搞民宿、卖卖土特产?太低端了!”
他站起身,走到办公室墙上的地图前,指着太行山的位置:“我们要重新定位!太行山,它不是普通的山!它是我们北方的守护神!是英雄山!是神话的故乡!”
看着小王和老李懵圈的表情,陈远把昨晚(在梦中)的见闻和感悟,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结合真实的历史和传说,激情澎湃地讲了一遍:
“你们想啊,为什么这片地方自古以来就比较安稳?这是有地理和人文双重原因的!咱们要突出这个‘安稳福地’的概念,吸引那些追求安心、康养的人!”
“还有抗战文化,这不是简单的红色旅游,这是融入血脉里的‘太行精神’!是坚韧不拔,是保家卫国!我们要把这股‘精气神’挖出来!”
“更别说那么多神话传说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都是咱们的文化Ip啊!比那些生造出来的网红景点有底蕴多了!”
小王听得目瞪口呆:“主任……您……您这思路……绝了!昨晚您是不是梦到什么高人了?”
老李也推了推眼镜,一脸佩服:“主任,您这么一说,这太行山的形象立马就立起来了!高大、厚重、有故事!我马上按这个思路重新写报告!”
陈远心里偷笑,心想:高人?我就是去实地(魂游)考察了一下而已。他大手一挥:“对!就按这个方向搞!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旅游开发,而是守护、传承和活化这条‘文化龙脉’!要让来的人,不仅能看风景,更能感受到那种来自大地和历史深处的力量和底气!”
办公室里顿时充满了干劲。陈远看着重新投入工作的下属,心中充满了使命感。他知道,自己作为文昌帝君的人间化身,守护文运,不仅仅是处理那些文化界的败类或者安抚焦虑的灵魂,更包括守护像太行山这样承载着厚重文明底蕴的地理标志和精神象征。
晚上,他特意给儿子陈曦讲了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的故事,告诉他这些故事就发生在不远处的太行山。小家伙听得入了迷,嚷嚷着周末一定要去爬山。
“好,爸爸带你去!”陈远这次答应得无比爽快,“咱们也去沾沾仙气,感受一下老祖宗的不屈精神!”
入睡后,陈远发现文昌殿北方那片文运长河的光芒,似乎因为他对太行山的重新认识和重视,而变得更加凝实和明亮了。书灵笑眯眯地递过一杯茶:“帝君,看来您这‘龙脉守护计划’开局不错。”
陈远接过茶,会心一笑。他在《功德簿》上郑重记下:
“北有太行,龙脊横空。坤元厚德,镇灾辟祸;忠烈赤焰,护国安邦;神话源流,蕴文育魂。此三宝齐聚,乃成华夏北方文运之屏障,文明之基石。守护此山,非独护其形,更是护其神,护我文明绵延不绝之元气也。”
他知道,关于太行山的故事和保护,这才刚刚开始。而他能做的,就是尽己所能,让更多人认识到这座山脉的非凡价值,共同守护这条伟大的“北方龙脊”。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