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朱樉不禁咋舌。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亲王纷纷颔首表示赞同。
朱元璋大肆诛戮功臣的行径,确实很符合这位 的作风。
尤其是方才那番的比喻,分明预示着推演中的朱元璋正在为朱允炆清除隐患。
只是这手段未免过于酷烈。
但凡在史册上留名的开国勋贵,几乎尽数被牵连诛戮。
后世史官笔下,这位洪武皇帝的形象恐怕要更加可怖。
不过严格说来,这倒也算不上污蔑,毕竟事实如此。
朱标见状唯有叹息,谁让他在推演中早逝。
若他尚在,以太子之尊足以震慑那些骄兵悍将,自然不必赶尽杀绝。
可惜推演中没有如果,他终究病逝于前。
朱元璋冷眼扫过朱樉,后者立即噤若寒蝉。
老皇帝收回目光,继续凝视着下方的舞台。
虽然推演中那个自己的手段狠辣,但设身处地想来:苦心栽培的太子早夭,皇太孙年幼,为确保大明江山稳固,即便背负屠戮功臣的骂名,他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个人身后名节,岂能比得上王朝的万世基业?
舞台上剧情渐入佳境。
尚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已对拥兵自重的藩王心生忧虑。
朱元璋宽慰道:朕令诸王镇守边陲,可保边境安宁。
朱允炆反问:若藩王作乱,又当如何?
老皇帝默然,询问对策。
朱允炆答道:先以德感化,次以礼约束,再削其封地,最后兵戈相向。
朱元璋无言以对。
后来朱允炆又咨询黄子澄:诸王尊贵权重,多行不法,如之奈何?
黄子澄进言:藩王兵力仅够自保。若生变故,朝廷大军压境,岂能抵挡?汉初七国之乱便是前车之鉴。
朱允炆深以为然,愈发倚重这位谋臣。
......
大哥,你这儿子未免太心急了,这才传到第二代啊!
秦王朱樉转头看向朱标,满脸不忿。
藩王制度的弊端,燕长倾曾在《屠龙技》课程中向众人剖析过。
燕长倾当时预言,太子朱标之后,最快第三代,最迟第五代,必将着手削藩。
只是没料到,这位二皇子竟如此迫不及待,尚未正式继位就已开始谋划削弱诸位叔父的权势。
若是在四五代之后,皇室宗亲与天子血脉疏远,那时削藩尚可理解。
可如今正值叔侄亲情最浓之时,这位好侄儿却急不可耐地要对付亲叔叔,这般心性,倒不似大哥的子嗣!
先以德感化,再以礼约束,若无效则削减封地,仍不从则更换藩王,最终不得已方可兴兵讨伐。
晋王朱棡轻声复述着朱允炆的削藩策略,嘴角含笑望向朱标:
先礼后兵,大哥,您这二公子学得颇有章法。
朱标心知肚明,朱允炆已被朱樉、朱棡记恨。若仅是直性子的朱樉倒无大碍,最多日后不相往来。但心思缜密又记仇的朱棡,恐怕随时会给允炆使绊子。
允炆方才三岁,尚不懂事,我会严加管教。朱标无奈道,目光忧虑地望向舞台。
【但愿允炆削藩时莫要太过激进!】
眼下得罪朱樉、朱棡尚能周旋,若再触怒其他藩王,即便他能斡旋,诸王也再不会给允炆好脸色。
【不对,允炆现年仅三岁,这不过是燕先生推演的将来之事。】
【望燕先生笔下留情!】
朱标暗自祈祷。
......
舞台剧情继续推进:
洪武二十八年,秦王薨逝。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驾崩前夕,晋王离世。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朱元璋在应天宫驾崩,数日后朱允炆登基称帝。
观众席上的朱元璋看到推演中自己驾崩的场景,脸色阴沉地瞪了燕长倾一眼。燕长倾装作没看见,不予理会。
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心中暗想:【果然我和老二\/老三也都病逝了】
舞台上的朱允炆即位后立即开始削藩。齐泰主张先削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黄子澄则认为应先处置周、齐等诸王。最终朱允炆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周王朱橚被废为庶人流放云南。建文元年四月,湘王朱柏因罪被捕后自尽。随后齐王朱榑、代王朱桂相继被废,岷王朱楩也被流放漳州。
同年七月,燕王朱棣突然——六月天裹着棉被烤火,甚至躲进猪圈与猪同食同宿。
秦王朱樉冷笑道:看来我死得早倒是幸运,否则不知要被安上什么罪名废为庶人!
晋王朱棡寒声道:说好的以德怀之、以礼制之呢?礼没见他学,用兵倒是很在行!
燕王朱棣自嘲道:想不到我将来会疯到与猪同住,不知猪食是什么滋味?
周王朱橚转向朱元璋,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
看来我得提前请父皇把我的封地改到云南,省得将来还要被发配过去。
楚王朱桢轻叹一声:真没想到小十二性子如此刚烈,竟会选择以死明志。平日里温文尔雅,倒是看不出来。他眼前浮现出年仅九岁的朱柏,那副文弱清秀的模样,怎么看都像是容易被人欺负的样子。
齐王朱榑抱臂冷笑,眼中怒火分明:削我为庶民也就罢了,别人都是流放,偏要把我关在京城!看来我那二侄子对我意见不小啊!其他兄弟被废后好歹能离京,唯独他要像囚犯般困在京师,这口气让心高气傲的朱榑如何咽得下。
朱标额角渗出冷汗。他万万没想到推演中的朱允炆竟会如此狠绝——不是逼得叔父自尽,就是废黜流放,甚至终身监禁,简直把宗亲往死里得罪。看着从小照顾到大的朱樉、朱棡、朱棣等人阴沉的面色,他心知这些弟弟已把朱允炆记在了账上。日后若有机会,怕是要让那孩子吃尽苦头。
允炆才三岁!这些事绝不会发生!朱标急声辩解,不过是场虚妄的推演罢了!燕先生,您说句话啊!
被点名的燕长倾颔首道:确实都是戏言,当不得真。若有巧合,纯属偶然。这话反倒让诸王脸色更难看。
秦王朱樉意味深长道:大哥,好生栽培雄英侄儿吧,我看他更适合承继大统。
晋王朱棡把玩着茶盏漫不经心接话:三岁看老,允炆这孩子...怕是不成器。
燕王朱棣幽幽补了句:大哥,你和父皇可从来没逼我吃猪食。
周王朱橚和声说道:
改日备些滋补之物探望我那侄儿,或许他念及亲情,往后便不会将我发配云南......
楚王朱桢正色道:
皇兄,今年给朱允炆的岁赐能否收回?这礼我不想送了!
齐王朱榑漠然道:
今岁的岁赐便作罢,往后休想再让我给朱允炆半分赏赐!
秦王朱樉凝视着朱元璋与朱标,肃然道:
此番推演虽不足为凭,却有件事须得言明。
若是雄英侄儿承继大统,臣弟绝无异议。
但若要让允炆继位,恕臣弟誓死反对!
除非父皇与皇兄先行削我王爵,否则断难应允。
纵使被父皇、皇兄削爵,臣弟也心甘情愿,好歹能保全清名。
若待允炆登基,还不知要罗织何等罪名加害于我。
晋王朱棡同样郑重道:
臣弟附议。
燕王朱棣微微颔首:
臣弟亦同。
随后周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皆表明了相同立场。
年仅三岁的朱允炆尚未可知能否继位,但大明诸位藩王已然表明了鲜明态度。作为开国亲王,他们的集体表态足以影响朱元璋父子的决断。
除非朱元璋父子此刻便削尽诸王爵位,否则朱允炆绝无可能继承大统。然而若真能如此果决,又何至于为藩王制度踌躇至今?
朱允炆虽在襁褓,其继位之路已被诸位皇叔彻底断绝。即便朱雄英遭遇不测,朱允熥也将成为优先考量的人选。
朱樉、朱棡、朱棣等人态度坚决,让朱元璋和朱标都感到棘手。
虽然朱樉声称这只是推演不必当真,但众人显然都信了几分,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毕竟在燕长倾的推演中,朱允炆的所作所为实在过分,即便知道是虚构,朱樉、朱棡、朱棣等藩王仍忍不住对他心生抵触。
若朱允炆登基,除非他放弃皇位,或者提前削藩,否则大明诸王必将群起反抗!
朱元璋最终开口:继续看吧。
朱樉、朱棡、朱棣等人不再多言,朱标也松了口气,苦笑着对燕长倾道:燕先生,这次你可把炆儿害惨了!
燕长倾无奈摊手:若非诸王怨愤,燕王朱棣又怎会有起兵的理由?
朱标叹息不语,目光重新投向舞台。
......
尽管装疯卖傻,甚至躲进猪圈,朱允炆仍怀疑他,派人捉拿。于是率八百心腹攻下北平,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之役就此爆发!
朱允炆早有准备,派老将耿炳文率三十万大军出征,临行前意味深长道:勿使朕背杀叔之名。
耿炳文一时茫然,不知皇帝究竟是要他暗中除掉燕王,还是当真顾念叔侄之情。无人能给他答案。
战端开启后,身经百战的老将耿炳文面对燕王朱棣时进退两难。这位曾随朱元璋开疆拓土、镇守要地十年不败的名将,最终兵败如山倒,三十万大军节节溃退。
舞台上的场景惹得秦王朱樉拍案叫绝:寺庙拜菩萨图个乐子,真菩萨还得看我二侄子!
晋王朱棡打趣道:老四过年给允炆送了什么厚礼?别的藩王可没见二侄子手下留情,偏对你说勿使朕背杀叔之名。要不是这句话,耿炳文三十万大军早把你碾碎了!
周王朱橚也跟着起哄:四哥快说说送的什么年礼?我赶紧补一份,说不定日后就不用发配云南了。
朱棣不屑地撇嘴:放屁!就算没那句话,耿炳文也不是我对手!他只会守城懂什么进攻?二侄子不过是不想亲手沾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