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慕将琅琊山三使者来访、宋清攻山滞留之事娓娓道来,又提及与马秀英的几次短暂交谈......
......
朱慕与朱重八畅谈至日暮,谢绝郭子兴的挽留踏出濠州城门。
击溃野先主力仅是开端,黑旗军即将在这片无遮无拦的淮北平原上开疆拓土。
在脱脱丞相率大军围剿前,这片土地任他纵横驰骋!
......
首战目标直指和州。
......
当朱慕筹备攻和州时,濠州城内风云变幻。
郭子兴不仅收朱重八为义子,当众许诺将马秀英许配给他,更为其赐名——朱元璋。
孙德崖终与郭子兴彻底决裂,另立门户。
郭子兴决定接回家眷:老妻郭张氏,次子郭天叙(已成年),幼子郭天爵(年方十六)。
......
朱元璋的屋内,众兄弟齐聚。
汤和拱手道:恭喜重八哥终得良缘。听说大帅夫人不日将至,那妇人眼皮子浅,贪财好利,哥还是备份厚礼为妙。
徐达拍案而起:俺们替他卖命还要倒贴?这他娘什么世道!
......
璋者,美玉也,亦为兵戈祥瑞!
朱元璋!朱元璋!
诛灭大元,兵锋所向。
纵有我这蝴蝶振翅,三哥仍得此名——莫非天命注定要他重塑乾坤?
朱慕掷下军报,墨痕未干的宣纸上跃出三阙十六字令: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朱慕挥毫写下一一七最后一笔,胸中郁结顿时烟消云散。
墨迹未干的宣纸仿佛吸走了所有阴霾。
好字!好诗!
李善长掀帘进帐,目光立刻被案上墨宝吸引。
三首小令虽仅十六字,却字字珠玑。他抚掌赞叹,雄浑豪迈间吞吐天地,足见主公为汉家百姓征伐四方的决心!
朱慕失笑。这分明是太祖气魄,自己不过借先贤笔墨抒怀。但方才运笔时,确有一丝跨越时空的共鸣——笔走龙蛇间,彷佛触摸到了那位开国雄主的襟怀。
所有迟疑在此刻粉碎。
赏你了。朱慕随手将宣纸推过去。
李善长如捧至宝,躬身接过:谢主公赐墨。
哈哈哈!
大笑声中,朱慕展纸再书人生哪得几回搏七字。狼毫掷案,墨花飞溅也浑不在意,径自踏出军帐。
帐外戈戟森然,铁甲洪流直指和州城郭。
李善长凝视案上狂草——张旭笔意化作刀光剑影,字字如烈马脱缰,豪气破纸而出。
好个笔走龙蛇!
他暗自心惊。主公楷书端庄,狂草不羁,这般造诣非数十年苦功不可得。可眼前这位......
更奇的是,传闻主公出身寒微,全靠自学成才。莫非真有人生而知之?
......
淮北官署自红巾军起事便风声鹤唳。待朱慕渡江,更似惊弓之鸟。
野先兵败后,恐慌达至顶峰。
毗邻定远的和州城尤甚。
城门每日仅开半日,盘查严苛如临大敌。百姓进出皆需验明正身。若非顾及民生,州官恨不能永闭城门。
这座江淮大县,城垣规模堪比州府,此刻却成了惊惶的囚笼。
西北方与滁州隔滁河相望,向南越过长江二十里便是当涂城。
当涂南接芜湖,东北通金陵,东临丹阳湖。
丹阳镇、高淳、溧水、宣城环绕丹阳湖,皆是富庶之地。
和州乃江南门户,四通八达,曾因地利而富甲一方。
然而自红巾军起兵,朱慕渡江后,此地繁华便烟消云散。
如今,朱慕击败野先,兵临和州城下,老爷们的噩梦终成现实。
和州城内,胡惟庸独坐小院,神色凝重。
早在朱慕攻打野先时,同乡李善长便来信劝说,字字令他心惊。
他原想观望战局,如今朱慕大胜,兵锋直指和州——是时候抉择了。
心跳如鼓,既紧张又兴奋。
李善长信中言犹在耳:胡贤弟,富贵险中求,蒙元失德,天下大乱,你满腹才学却屈居人下,不如投奔大帅, 前程……
野先既败,江南江北已无人能挡朱慕——此人若成大势,未必不能问鼎天下。若能追随,或可封侯拜相,光耀门楣……
胡惟庸眼神一厉,终于下定决心。
当务之急,便是献上和州作为投名状!
他目光微闪,想起两人——巢湖廖氏兄弟,兄廖永安为水军百户,弟廖永忠掌北门防务。
若能拉拢此二人……
然而廖氏兄弟不贪钱财,却极重孝道,家中尚有老母。
此外,廖永安膝下仅有一子,视若珍宝……
胡惟庸沉吟片刻,眼中精光闪动。
(片刻思量后,胡惟庸已定下计策。
此计虽阴险,但他向来不择手段。
老廖,莫怪我,他 们自会明白——追随朱慕,方是正道。
成大事者,何拘小节!
胡惟庸冷冷起身,眸中寒光凛冽。
这一局,他押上了全部身家性命!!!
胡惟庸疾步穿过小巷,七拐八绕,确认无人尾随后,停在一间破败的屋前。
咚,咚咚,咚,咚咚咚——
他叩响木门,节奏分明。
吱呀——
门缝里探出一张少年的脸,竟是那日躲在山坡后的蓝玉。
“来了?”蓝玉警觉地扫视四周,迅速将胡惟庸拽进屋内。
院内,三名壮汉持刀而立,目光锐利——正是常遇春与冯国用、冯胜兄弟。
这四人怎会齐聚于此?又为何与胡惟庸暗中联络?
原来,朱慕离开濠州城的当夜,他们便投奔至其麾下。朱慕暗自唏嘘:又截了“三哥”的胡。这四人皆非等闲之辈,尤以常遇春与蓝玉为甚。前者是开国悍将,后者更是洪武朝擎天玉柱,天生的统帅之才。
可惜啊,蓝玉!
捕鱼儿海一战,他率军击溃北元,威震天下。从永昌侯到征虏大将军,再到凉国公,风光无两。
然而——
身为太子朱标舅父,他竭力维护储君之位,与燕王势同水火。朱元璋为太子打造的武将班底,本可助其肃清北元、稳固江山。若朱标顺利继位,蓝玉必能善终。
偏偏天不遂人愿。太子早逝,幼主孱弱。朱元璋唯恐武人擅权,竟挥屠刀,将蓝玉 尽数铲除。洪武二十六年,蓝玉以谋反罪被剥皮实草,株连万余人。
可叹此举自毁长城,终使建文帝无人可用,江山易主。
每当从自家三哥那里占便宜时,朱慕总会想起这些名臣在原本历史上的结局,这样能让他心里的愧疚减轻不少。
三哥,我这是在帮你,免得你又在史书上落个残暴的名声。
闲话少叙。
话说常遇春四人投奔朱慕后,因都是生面孔,便被派往和州协助胡惟庸办事。
胡惟庸踏入四人藏身的院子,目光锐利地扫过他们,开口道:“四位既是朱大帅派来助我,便得听我安排。不知诸位身手胆量如何?”
常遇春冷笑一声,脚尖一挑,地上数十斤的实心石凳骤然飞起,呼啸着砸向胡惟庸。
胡惟庸大惊,还未闪避,冯国用已闪身上前,单手稳稳接住石凳,反手一抛。
石凳又飞向冯胜。
冯胜咧嘴一笑,双手一按一收,石凳便乖乖停在他掌中。
“如何,咱这身手可还入胡先生的眼?”常遇春咧嘴笑道。
“入眼,入眼。”胡惟庸擦着冷汗应道,暗骂自己糊涂,朱大帅麾下岂有庸手?
年纪最小的蓝玉凑上前,不屑道:“俺虽不及几位哥哥力气大,但十岁就跟着姐夫做盗贼了,死人堆里滚出来的,胡先生觉得俺们缺胆量?”
胡惟庸缩了缩脖子,竖起拇指:“有胆识,果然都是豪杰!”
常遇春不耐烦道:“少废话,直说要俺们干啥? 放火还是劫道?”
胡惟庸干笑:“强将手下无弱兵,佩服。”
他看向常遇春,低声道:“我有一计,需诸位配合……”说罢又对蓝玉道:“这位小兄弟随我同行,方便联络,顺便认路。”
蓝玉点头:“成。”
临行前,常遇春避开胡惟庸,朝蓝玉使了个眼色,又做了个抹脖子的手势。
蓝玉微微颔首——姐夫是让俺见机行事,提防这姓胡的使诈!
目送二人离去,冯胜压低声音问:“这人靠得住吗?别把咱们坑了!”
常遇春沉声道:“和州城里,俺只信你们。冯胜,你暗中跟着,护着小玉周全!”
“好!”冯胜快步追出。
冯国用笑道:“老常放心,胡某人不蠢,和州城无内应也挡不住大帅大军。再说,李(善长)先生早把他家眷‘请’来了,咱们若出事,他全家陪葬!”
胡惟庸与李善长同为定远人,两人既是挚友又沾亲带故。为向朱慕表明立场,李善长将胡惟庸的家眷尽数交予朱慕,并在信中直言相告,唯恐这位故交行差踏错。
暮色四合之际,黑旗军仅列阵 便令和州守军如释重负。廖永忠抚着斑驳城墙走下城楼,望着紧闭的城门怔忡良久。这支令野先折戟沉沙的铁军,明日必将掀起腥风血雨。他暗自懊悔未及早送走老母幼子,如今廖家独苗深陷危城,粗粝手掌不由攥紧刀柄。
这位三十岁的和州第一猛将虽勇冠三军,却与兄长廖永安同样子嗣艰难。去岁方得的麟儿承载着两房香火,此刻却成心头最脆弱的软肋。归家途中正自踌躇,忽与税吏胡惟庸撞个满怀。
廖兄怎的失魂落魄?胡惟庸拍去袍角尘土笑道。这位八面玲珑的杂吏素来与守城将士交好,当即拽住对方衣袖:寒舍新沽了村酿......
改日罢。廖永忠望向渐暗的天色,城中趁乱滋事者日增,他哪敢远离高堂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