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秋闱放榜的一个月里,盛长梧他安心留在宥阳盛府,除了日常温书,更多的是教导几个堂兄妹。
而最让盛长梧放在心上的,是七岁的堂妹盛淑兰,他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光靠外力保护是不够的,必须让淑兰自己立起来,掌握安身立命的本事,他寻了个机会,私下与伯母李雪华恳切地谈了一次。
“伯母,”盛长梧言辞恳切,“淑兰妹妹性子温婉柔顺,这是她的好处,只是……侄儿在汴京见得多了,深知女子若一味柔顺,毫无主见,将来嫁人之后,在婆家主持中馈、应对人情往来时,恐易被人看轻,甚至受人拿捏。侄儿斗胆,恳请伯母能否多教导淑兰妹妹一些管家理事的本事?让她多经些事,多拿些主意,眼界开阔了,性子或许也能更坚韧些,将来无论许配何等人家,自身有能耐,才是最大的依靠。”
李雪华起初听得有些愕然,没想到一个男孩,尤其是年纪这么小的侄子,会如此细致地关心堂妹的教养问题,但仔细一想,盛长梧的话句句在理,字字珠玑。
她自己也是当家主母,知道其中的关窍,回想淑兰平日连在自己院里都怯生生的样子,再想到未来,心中也不免生出忧虑。
盛长梧的提议,如同醍醐灌顶,李雪华拉着盛长梧的手,感慨道:“好孩子,难为你想得如此周到!伯母真是……真是惭愧,平日只顾着她们的吃穿,竟忽略了这般要紧的教导!你说得对,女儿家不能一味只教她温良恭俭让,也得有掌事的本事和胆魄!”
李雪华是个行动派,自那日后,她便真正将教导淑兰管家理事提上了日程,她不再只是让淑兰在旁边看着,而是开始手把手地教她看账本、识别器物好坏、安排院内仆役的差事、规划份例用度。
更重要的是,她尝试着放手,将淑兰自己居住的小院,以及妹妹品兰院中的一些日常事务,正式交给淑兰独立管理。
起初,淑兰很是惶恐,生怕出错,但在母亲的鼓励和指导下,她开始学着发号施令,处理一些简单的纠纷,安排妹妹的起居。
过程中难免有疏漏,李雪华也并不苛责,而是耐心指出问题,引导她思考如何改进。
渐渐地,淑兰的眼神里少了几分怯懦,多了几分专注和思考,虽然依旧文静,但行走坐卧间,隐隐多了一丝沉稳的气度。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并非只能被动接受安排,也能主动地去管理、去创造秩序。
盛长梧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略感欣慰,他知道,改变非一日之功,但至少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
秋闱阅卷房内,气氛肃穆。
各位受命批卷的考官们正伏案疾书,仔细批阅着堆积如山的试卷。
一位姓王的考官拿起一份试卷,刚看了几行,便被那工整如印刷正楷所吸引,再读其内容,策论《问漕运之利与边储之备》一文,不仅引经据典,更提出了疏通关键河段、改良漕船设计、建立应急仓储、以盐税补贴边饷等具体可行的方略,思路清晰,见解老辣,远超寻常学子空泛的议论。
他忍不住抚掌低声赞道:“好!此卷见识不凡,切中时弊,文笔更是老练!”
他按照流程,仔细批阅完毕,打了高分,然后将其呈送给本次秋闱的主考官,一位以学问严谨、秉公无私着称的翰林院学士。
主考官接过试卷,先是被那端正的字体所吸引,微微颔首,待仔细阅读内容后,眼中更是异彩连连。
他尤其欣赏那篇经义文章,对“知言养气”的阐释通透深刻,逻辑严密,诗赋亦是非凡,《秋日怀远》情景交融,格调高远,《临渊羡鱼赋》紧扣题目,文采飞扬且韵脚精准。
“嗯,”主考官将试卷轻轻放在自己案几的左手边,那里是放置他认为极优试卷的位置。
他对王考官说道:“此卷字体工整无错漏,内容充实且多实干之策,非死读书之辈所能为,三场考试,场场皆是上乘之作。若无意外,本届解元,或落于此子之手。”
数日后,所有试卷初步阅毕, 按照规程,所有被认为上佳的试卷被集中起来,糊名也会被揭开,由主考官召集所有同考官共同评议,最终商定排名。
各位考官们对这些优秀试卷再次进行审阅、讨论、比较,其中,盛长梧的那份试卷因其全面的优秀,扎实的经义、卓越的策论、出众的文采以及无可挑剔的书法,屡屡被提及,获得了众口一词的称赞。
当最终商议排名,揭开那份始终被列为第一的试卷的糊名时,盛长梧三个字赫然映入眼帘!
阅卷房内出现了一瞬间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阵阵惊叹。
主考官恍然大悟,随即抚须大笑:“哈哈哈!妙极!原来是他!老夫之前便听闻官家青睐的那位小神童来了我们宥阳参加秋闱,心中还好奇,这等年少成名的孩子,文章会是如何模样?是否名过其实?却不想,我们连日来交口称赞、内定为解元的,正是此子!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
王考官也连连点头,又是惊讶又是佩服:“下官也万万没想到!只觉此文老成谋国,还以为是哪位沉潜多年的老儒所作,谁知竟是这位年仅八岁的孩童!当真是天纵奇才!”
“是啊,是啊!策论鞭辟入里,诗赋文采斐然,更难的是那份沉稳气度,融于字里行间,实难想象是出自稚子之手!” 另一位考官也由衷赞叹。
然而,赞叹之余,也有考官提出了现实的顾虑:“此子才华,我等有目共睹,列为解元实至名归。只是……他年纪太小,名声又太大,若径直定为解元。
恐怕外界会有些许闲言碎语,质疑我等是否是看在他是神童的份上,或是顾忌官家的情面,才刻意抬举他。届时,恐有损科举公正之声誉,也于这盛长梧的清名不利。”
这话引起了众人的深思。的确,人言可畏。
这时,一位素以刚直着称的监察御史身份的副考官沉吟片刻,提出了一个建议:“既然我等问心无愧,何不将盛长梧的试卷,连同第二、第三名的优等试卷,在放榜之日一并张贴公示?
让所有士子百姓亲眼看看,这解元的文章是否货真价实!真金不怕火炼,流言自然不攻自破。”
主考官闻言,眼中一亮,击节称赞:“此议甚善!正大光明,以示至公!就这么办!将前三甲的试卷,直接展示原卷,于放榜之时,一并公之于众!”
这个决定迅速得到了所有考官的一致同意,他们要以最坦荡的方式,宣告这位年仅八岁的解元的诞生,也让所有人见证,才华与公平,可以并存。
作者自爆写的有些会用AI润色,希望大家能原谅,情节和内容都是作者自己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