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关于钢笔的发现,在专案组内部激起了一圈涟漪。
虽然这只是一个极其细微的线索,甚至带着几分猜测。
但在当前线索匮乏、调查陷入僵局的情况下,任何一点可能的方向都值得投入十二分的关注。
专案组组长,那位面容严肃的副局长,在听取了韩东的汇报后,指关节敲着桌面。
沉吟片刻,做出了决断:“钢笔这条线,要查,而且要快,要准,但方法必须巧妙,绝不能打草惊蛇。
韩东,这个发现是你提出的,由你牵头负责,制定一个周密的核实方案,需要什么支持,直接打报告。”
“是!”韩东立刻召集了手下最精干、最善于隐蔽行动的老侦查员和心思缜密的孙副所长,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开了一个小会。
“情况就是这样,”韩东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钢笔的疑点。
“现在我们的任务,是想办法在不引起张建业怀疑的前提下,确认他日常使用的那支钢笔的细节,特别是笔夹上的装饰,是否与刘文远照片上的那支相似或相同。”
老侦查员摸着下巴上的胡茬,眉头紧锁:“这事儿有点棘手,张工是个细心人,平时钢笔就别在上衣口袋,咱们总不能凑上去拿过来看吧?容易引起警觉。”
孙副所长推了推眼镜,慢条斯理地说:“硬来肯定不行,得找机会自然接近,张工有每天上午十点去开水房打水的习惯……”
“开水房不行,必须要找到人多的地方。……”老侦查员摇头。
韩东沉思着,目光扫过办公室窗外,看到几个民警正拿着饭盒说笑着往食堂走。
他心中一动:“食堂!张工中午一般在食堂小包间和技术科几个人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他习惯把外套搭在椅背上。”
老侦查员眼睛一亮:“对,食堂,人多眼杂,反而容易掩护,我们可以安排一个生面孔的侦查员,假装食堂新来的服务人员,借收拾碗筷或者添茶倒水的机会,近距离观察。”
“这个办法可行,但执行人要绝对可靠,心理素质要好,眼力要毒,看一眼就要记住关键特征。”
韩东补充道,“咱们没有办法拍照,全都要靠脑子记,观察笔的品牌标志、笔夹形状、笔夹上的装饰物形状、材质、颜色。记住,安全第一,宁可看不清楚,也绝不能引起对方怀疑。”
“人选我来挑,我手下有个小伙子,记性好,人也机灵,是生面孔,正好。”老侦查员主动请缨。
“好!老李,这事你亲自安排,务必万无一失。”韩东郑重交代。
“孙副,你那边继续盯着‘老吴’那条线,站前街茶馆和周边区域的摸排不能停。
我向专案组申请技术支援,看看能不能根据刘文远那张旧照片,把笔夹装饰的图案尽可能清晰地复原出来,方便比对。”
分工明确后,行动迅速展开。
第二天中午,食堂如往常一样喧闹,张建业工程师和几个技术科的老同事坐在靠窗的小包间里,边吃边聊着工作。
他穿着灰色的中山装,外套随意搭在椅背上,那支钢笔果然别在左上方的口袋盖位置。
一名穿着白色工作服的年轻“服务员”端着茶水壶,自然地走进包间,给几位工程师添水。
他动作麻利,表情自然,添水时目光似乎无意地扫过椅背上的中山装口袋。
整个过程不过十几秒,添完水,他便礼貌地退了出去,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几分钟后,在食堂后面的小仓库里,这名年轻的侦查员向等待的老李和韩东汇报。
“看清楚了,钢笔是黑色的,‘英雄’牌,笔夹是常见的金属弹簧夹。
关键是笔夹顶端,有一个装饰,大概米粒大小,是金属的,形状……像是个小齿轮,中间好像还有个小锤子的交叉图案,看不太清具体细节,但肯定不是平的,有立体感!”
齿轮和锤子,韩东的心脏猛地一跳,这和刘文远照片上钢笔笔夹的疑似装饰物形状高度吻合。
虽然年轻侦查员无法看清更精细的图案,但“齿轮锤子”这个核心特征对上了,这绝不仅仅是巧合。
“干得好!”韩东用力拍了拍年轻侦查员的肩膀,强压住内心的激动,他立刻将这一重要情况向专案组做了汇报。
专案组一方面指示技术科加紧对刘文远照片中笔夹图案的清晰化处理;另一方面,要求韩东他们继续深入调查这支钢笔的来历。
“英雄牌钢笔不稀奇,但这种带有特定标志性装饰的,很可能是有特殊意义的纪念品或定制品。”
专案组副组长分析道,“查!查清楚这钢笔是哪里来的?是学校发的奖品?单位发的纪念?还是有什么特殊渠道得来的?”
新的调查方向确定后,老李通过关系,悄悄打听平津铁路技工学校当年的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位已经退休的老教务人员回忆起来:“你说技工学校高级班毕业纪念品啊?好像是有这么回事,民国三十五那届,成绩优异的毕业生,除了毕业证,学校好像还定制了一批钢笔作为奖励,笔夹上是不是有校徽图案记不清了,但肯定不是普通货色。”
与此同时,技术科对照片的增强处理也取得了进展,尽管照片年代久远且模糊,但经过特殊技术处理,刘文远钢笔笔夹上的装饰物轮廓被大致还原出来,正是一个简化的齿轮与锤子交叉图案,与铁路技工学校的校徽元素一致。
两条线索相互印证,张建业和刘文远所使用的,极有可能是同一批次、带有学校纪念性质的钢笔。
这虽然不能直接证明张建业参与犯罪,但却将他和已被确认为敌特分子的刘文远之间的校友、同事关系,用一件具体的物品更加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大大增加了张建业的嫌疑。
然而,就在韩东他们认为调查取得重大突破,准备向专案组申请对张建业采取更强力的侦查措施时,一个意外的情况发生了。
负责外围监控的侦查员报告:张建业工程师今天下午请假提前回家了,理由是“身体不适”。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对站前街茶馆的监控小组报告,一个形貌特征与“老吴”高度相似的男子,在茶馆附近出现了一下,但并未进入茶馆,而是在街角打了个转,很快消失在了一条小巷中,跟踪人员未能跟上。
韩东的神经立刻绷紧了,他感到,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涌动得更加急促了,对手比想象中更狡猾,反应也更迅速。
“加强对张建业家的秘密监控,扩大对‘老吴’消失区域的搜索,通知所有单位,提高警惕!”韩东下达了一连串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