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溃堤处,淤泥未干。不知从何时起,一座简陋的“衣冠祠”被灾民们自发搭建起来。用的是溃堤的残木碎瓦,祠中供奉着一顶斗笠、一件蓑衣——样式像极了当年靖亲王殿下与他们同吃同住、奋战抗洪时所穿。
祠前,常有面黄肌瘦的灾民默默驻足,继而有人咬破手指,将血滴在悬于祠前的素绢上。日久天长,染血的绢布越来越多,最终被心灵手巧的妇人们缝合成一面巨大的幡布。更令人动容的是,幡面中央,竟用无数孩童的发丝,绣出了靖亲王殿下亲笔所书的《治水十策》全文。无人组织,仿佛是一种集体的悲恸与怀念,自发形成了这震撼人心的“万民幡”。
“青龙治水十九州,紫薇黯沉妒白头……”
这十二字谶语,如同长了脚一般,悄然流传于江南的茶楼酒肆、田间地头。无人知其源头,却仿佛说出了许多人压在心底不敢言说的猜测。人们交头接耳,叹息着那位如青龙般为民请命的储君之殇,眼神闪烁间,对深宫中那位“紫微星”,投去复杂而恐惧的一瞥。
街头巷尾的乞丐传唱着更直白、更残酷的歌谣:“真龙饮尽亲儿血,换得丹炉火不灭。”孩童们嬉戏时,无意识哼出的童谣,细听之下,竟也藏着令人心惊的词句。
暮色低垂,三百名身着粗麻孝服的孤儿,不知受何感召,默默集结于皇城之外。他们绕着巍峨的宫墙行走,齐声诵唱着怀念治水恩人的童谣,歌声空灵而悲切。每个孩子腰间都系着一枚铜铃,夜风中,铃铛摇曳,竟发出幽幽的绿色荧光,远远望去,如无数冤魂睁开了眼,沉默地注视着那吞噬了仁德储君的深宫。
皇城守军见此诡谲景象,无不毛骨悚然,箭矢不敢轻发,只能眼睁睁看着那荧荧绿光与悲怆童谣,将宫城缓缓包围。
翌日,数以万计的灾民,手持简陋的治水工具——铁锹、锄头、藤筐,沉默地聚集于皇城之外。他们并非要冲击宫门,只是静静地站着,用疲惫而悲愤的目光,凝视着那象征最高权力的朱红宫墙。他们手中的工具,曾与那位贤王一同奋战,如今却成了无声控诉的凭证。
人群中,甚至出现了几架改良过的龙骨水车,它们静静地立着,仿佛在提醒朝廷和陛下,他们遗忘与辜负了什么。
对峙的气氛凝重到极致时,异变陡生!
护城河内接连传出沉闷的爆炸声,水柱冲天而起!被炸飞的,似乎是某种纸质残片,在空中燃烧、飘散,如同下了一场漆黑的雪。
最大的爆炸点过后,河底竟现出一口破损的铁箱。有人冒险捞起,从中取出一卷明黄的绢帛。有胆大的识字者上前展开,随即发出难以置信的惊呼!
那竟是一卷——先帝密诏!
诏书内容被当众宣读,字字如惊雷炸响:
「后世君王若有弑亲悖伦之举,天下共击之!各级官吏皆可废昏立明!此诏,天地共鉴!」
刹那间,万民寂静,随即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哭喊与怒吼。积压的悲愤、怀疑与绝望,终于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如决堤洪水般奔涌而出!
皇城之上,闻讯赶来的昭明帝,听着城下震天的“陛下残杀亲子!天理不容!”的指控,他浑身剧震,猛地喷出一口鲜血,龙袍前襟瞬间染上刺目的猩红。
黑雪般的纸灰缓缓飘落,覆盖了皇城的金瓦,也仿佛覆盖了一个时代虚伪的太平。所有看似“自发”的民愿,在此刻汇聚成一股无法阻挡的洪流,将弑亲的疑云与王朝的根基,一同推向了崩溃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