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们表示合作之下时间绰绰有余,真正的难点在于选材——需要干燥不变形的平整木板。
杜志,将作少府库存多少枣木?
现存木料千余方,其中枣木约二百方。
柴髙暗自赞叹,这位得力助手总能未雨绸缪,让他省去不少麻烦。
木料应当够用,只是雕刻过程损耗较大,还请大人见谅。
对比实验令人震撼:那块拼接木板转眼印出十张书页,速度远超人工抄写。
不仅效率提升,错误率也大幅降低。
更难得的是,每本书都能完美再现李斯的笔迹。
从此李斯的书法必将广为流传——这比手抄本的潦草字迹工整百倍。
众人终于理解为何柴髙将印刷术与造纸术并称为划时代发明。
他们目睹工匠为雕版上墨,刮去余墨,再将白纸轻轻一压——转瞬间,李斯的手稿便跃然纸上。
这行云流水的操作,是任何抄写者都难以企及的速度。
仅仅一页纸的印刷,若有数台相同的设备同时运作,印制书籍将变得轻而易举。
待所有书页完成,只需用线装订成册即可。
竟如此简单?一本书就这样诞生了?
李斯怔住了,在场众人无不愕然。
先前虽夸夸其谈,但未亲眼目睹时,谁也无法想象其中玄机。
此刻亲眼见证印刷之速,远超手工抄录百倍不止。
更妙的是,此法不仅迅捷,更能杜绝抄写过程中的讹误。
简直精妙绝伦!柴中丞,难怪您始终不急于抄录,原来藏有此等妙法。
这印字之物唤作?当真稀奇!
李斯以指尖蘸取少许油墨轻嗅,实则难辨其味,但观其质地便知非寻常之物。
此物乃托巴家特制,日后印刷所需,尽可向巴家索取。
李斯颔首。
巴家本以经营朱砂为业,调配此物自然得心应手。
虽为柴夫人娘家,终究是大秦商贾。
为柴髙提供此物合情合理,日后朝廷若需,亦可官采。
对此杜志并无异议。
将作少府素与商贾往来,礼赠之事亦非鲜见,不过此番尤为丰厚罢了。
此刻众人所钦服的,乃是柴中丞的卓绝才智。
若他此刻高呼还有何人,必无人敢应。
何等人物能构想此法?若非智谋超群的柴中丞,此刻中丞府内恐怕尽是伏案疾书的抄录之人。
唯此等高人方能想出如此省力之策,此乃协同之道的精髓。
众人投来的崇敬目光令柴髙颇感受用。
这般仰慕与逢迎,任谁都难以抗拒。
然柴髙尚能自持。
他深知雕版印刷问世,文字传播将迈入新纪元,此乃印刷术真谛。
然其犹未满足。
相较活字印刷,雕版仍显不足。
唯有活字之术,方堪称文字传播之里程碑。
起初他确实想直接研制活字印刷,但时间紧迫——毕竟已经夸下海口要完成这批教材印制。
若时间充裕,本可从容完善这项技术,然而活字印刷需投入大量精力,仅收集常用字就需要耗费不少功夫。
需对照现有文字逐个制作字模,再转换为 ** 单字。
待基础字库完备后,还要将所需单字排列到特定位置。
相较之下,印制当前义务教育教材反而更适合采用雕版印刷——这些教材内容经年不变,雕版能长期反复使用。
活字印刷的优势短期内难以显现,唯有在需要频繁更换印刷内容时方能体现其价值。
更棘手的是,活字印刷要求排版工匠具备专业知识,这在当下的大秦实属稀缺人才。
或许要等到自己原本所处的时代才容易寻觅,可那时计算机技术早已取代了活字印刷——只需懂计算机操作就能完成排版。
对现今大秦而言,雕版印刷更具实用性:无论印刷工是否识字都不影响工作,可以说任何人都能胜任。
相较之下,活字印刷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此外,雕版印刷能显着节省人力:制作雕版仅需木匠,印刷环节四人协作即可,最后装订再配一人。
柴髙估算过,印制这三套教材仅需百余名工匠,三个月后产量足以满足义务教育需求。
未来数十年间,教材修订也只需局部调整雕版,存储压力并不大。
即便每年微调,整体变动幅度也有限。
后续发展已无需他亲自过问。
只要雕版印刷问世,自然会有人继续研发活字印刷——虽然发明者可能不再是毕昇,或许是将作少府的匠人,但总要有人点拨才能突破。
这便是常说的雕版印刷术。
他指着成品解释道,其优势显而易见:批量印刷效率惊人。
正因如此,我才断言这项技术的重要性堪比造纸术。
关于柴髙的这项发明,如今已无人质疑其价值。
这项创举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书籍制作的认知,若非柴髙亲口道破,谁能想到制作一本书只需如此简单的人力?
柴大人,此物必将改变中州对文字的认知,实乃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伟业!
李斯这番话绝非奉承。
在大秦,想要获得一本书籍实非易事,需耗费大量人力逐字抄写。
如今有了雕版印刷之术,众人很快便能得偿所愿,获取心仪的书册。
文字传播与典籍保存从此不再艰难。
李斯虽未完全明白文字普及的深远意义,但他清楚,这项技艺必将加速知识与文化的传承。
若连这点远见都没有,他又有何资格高居丞相之位?
当年始皇帝处置儒生,正是要遏制不合时宜的思想蔓延。
正因如此,那些儒生才极力诋毁始皇帝,将善政也污名化。
有了印刷术,这些人的着述再难蛊惑人心。
正如柴髙所言,凡欲刊印之书,必先经官府审阅,凡不利于发展的言论一律不得流传。
这并非柴髙独断专行,更非自欺欺人。
当世百姓尚未开化,若任其盲目接受各种思想,只会导致混乱。
思想之争自古有之,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各抒己见,但影响范围有限。
唯有王公贵族与饱学之士具备辨别能力,而寻常百姓如同白纸,一旦被谬论沾染,恐将贻害数代人。
近代之所以对儿童读物分级,正是为了让人们逐步培养判断力。
这个道理连李斯与始皇帝都深以为然。
是否适合自己,终究要靠个人判断。
而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恰为此提供了最佳途径。
正因如此,李斯等人都认为,这项技艺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造纸术。
当众人以为一切顺利时,柴髙却指出了雕版印刷的缺陷。
他发现这种技术存在明显不足:一旦出现错误,整块雕版都要重新制作,更麻烦的是每块雕版只能印刷单一内容。
随着印刷需求增加,这种局限性愈发明显。
然而其他人并不认同柴髙的担忧,认为这些问题暂时不会发生。
这正是柴髙最忧虑的地方,他决心推出更先进的活字印刷技术。
当他提出这个想法时,法家学者们都感到震惊——雕版印刷已经令人惊叹,柴髙竟还有更创新的技术。
活字印刷?这些字可以随意替换?面对众人的惊讶,柴髙详细解释了新技术的优势。
虽然大家像看怪物一样看着他,柴髙并不在意,他知道下次他们就不会这么吃惊了。
中丞大人,您能不能让我先理解这个,再说下一个?我跟不上您的思路,您的头脑真不一般。
杜志正沉迷于新想法时,苏澈给他泼了冷水。
不过杜志决定按柴髙说的,之后好好试验一番。
中丞大人,您府上在忙什么?这么热闹。
陛下正等着您进宫呢,好几天不见您了。
柴髙有些意外,这么晚秦始皇还要召见。
可惜今晚的约会又要爽约了。
但皇命不可违,他必须立即进宫。
好吧,我们这就走。
这些印刷品我带上,让陛下猜猜是用什么新技术制作的。
深夜接到始皇帝的召见并不稀奇,但这么晚传唤还是头一遭,看来嬴政又遇到了棘手的难题。
踏入皇宫,依旧是熟悉的秦川宫,这里几乎成了嬴政与柴髙密谈的专属场所。
许多新政的推行,都是柴髙在此说服始皇帝实施的。
因此,无论是柴髙还是嬴政,都对这里了如指掌。
周围的侍卫和内侍都识趣地守在外面,毕竟涉及国家机密,无人敢随意窥探。
“柴卿,这两日在忙些什么?朕的热气球准备得如何了?”
刚一见面,嬴政便直截了当地抛出问题。
柴髙将手中的印刷品递了过去,嬴政接过细看,眉头微皱。
“这似乎是李斯编纂的教材?可笔迹不似他的手笔,还有股奇怪的味道。
”
“陛下,这是臣近日与杜志、扶苏一同试验的雕版印刷成果。
”
柴髙难掩得意,他和扶苏一样,偶尔也需要他人的惊叹来满足成就感。
然而,嬴政并未如预期般赞许,反而放下纸张,冷不丁问道:
“柴卿,你任中丞多久了?”
这突兀的问题让柴髙心头一紧。
他这才想起,自己早已忙得忘了时日。
“一年有余。
”
“当初朕问你所求为何,你答‘天下 ** 倾心’,朕信了你。
可如今看来,你分明在欺君!”
柴髙暗惊:莫非哪里露出了破绽?还是功高震主,引得嬴政起了杀心?
“变法、废徭役、诛赵高、工程招标、平叛、献平奴策……朕本不该疑你,可你的言行始终对不上。
”
柴髙心跳加速,思索是否说了不该说的话,或做了越界之事。
“你的功劳朕不否认,但还有许多朕看不透的东西——造纸、木牛流马、风筝、热气球,还有水车、风车、马镫、马鞍……”
嬴政忽然停下,目光锐利地审视着柴髙。
尽管心存疑虑,但他对柴髙的信任从未动摇,因为至今未发现任何不轨之举。
朕也曾试探过你,想必你也有所察觉,只是不愿点破罢了。
虞姬乃朕从旧皇族中挑选的绝色佳人,赢英亦是世间难得的女子,就连你从沛县带回来的吕雉也是个绝色 ** ,可你却从未对她们动过心。
莫非你是为了博得天下女子的青睐?
始皇帝这番问话直指人心——你究竟是在追寻自己的理想吗?
对此朕只能说,你确实是在为大秦的强盛而奋斗,也是在为朕分忧解难,这点朕心知肚明。
作为始皇帝,他心中也有苦楚。
在柴髙出现之前,他被世人唾骂为暴君,说他漠视百姓生死,这顶帽子扣得实在冤枉。
为何会遭人诟病?就因为他修筑长城?征调劳役修建长城难道不是为了抵御外敌?作为 ** ,修建陵墓又有什么可指摘的?
就连阿房宫也并未动用多少人力,为何要遭受如此恶毒的谩骂?说句实在话,难道修建长城错了吗?
若大秦无力阻挡南下的匈奴,难道也是他的过错?修筑长城保卫中原腹地,这难道是错误的决定?
作为一国之君,他也有自己的抱负。
而朝中似乎只有这位中丞能够理解他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