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暮光透过通风井时,沈墨心正用指尖轻轻摩挲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 —— 照片里是外婆家的老木亭,檐角翘着小小的飞檐,窗棂是传统的回纹格,夕阳落在木柱上,映出她小时候趴在柱上刻的歪歪扭扭的 “墨” 字。扫描底图上,“亭台区” 就嵌在雾霭与山石之间,残片上仅存半扇亭窗的轮廓,木质纹理的颜料已褪成浅棕,却仍能看出当年画师特意在窗棂交接处加了浓淡变化,像给冰冷的木框裹了层 “时光的软”。
“亭台不能画得太‘新’,” 沈墨心把照片贴在底图旁,指尖划过残片的窗棂线条,“外婆家的木亭,木柱摸上去是糙的,有常年风吹雨打的裂纹,却不扎手,像被人摸了无数遍;窗棂的回纹格,夕阳会从格子里漏下来,在地上拼出细碎的方影,外婆就坐在影里给我讲故事 —— 这种‘被时光温柔磨过’的感觉,能变成参数吗?不是山石那种‘稳’,是像老棉袄一样,旧却暖。”
江寻端着两杯热红枣茶走过来,杯子放在照片边 —— 杯身上印着回纹图案,是上次逛非遗文创店时,沈墨心盯着看了好久的款式,他记在心里,找店家定制了一对。“‘时光磨过的暖’可以拆成‘触觉磨损’和‘光影记忆’,” 他调出亭台残片的显微扫描图,指着木纹理的颜料断层,“‘触觉磨损参数’—— 木柱表面的裂纹深度 0.03mm,宽度随纹理走向渐变,裂纹边缘加 0.01mm 的‘圆润度’,模拟‘不扎手的糙’;‘光影记忆参数’—— 根据你说的夕阳窗影,设定 16:00 的暮光角度(西偏南 30°),让窗棂投影随时间推移慢慢拉长,投影边缘加‘模糊渐变’,像夕阳快沉时的柔和感。”
沈墨心凑近屏幕,看着他在 “情感参数映射表” 里新增的 “时光维度模块”,突然指着照片里的木柱刻痕:“还有这个!我小时候在柱上刻的‘墨’字,后来外婆用砂纸轻轻磨过,痕迹淡了却没消失 —— 亭台的木柱上,能不能加‘人工痕迹参数’?不是自然磨损,是‘有人住过、有人爱过’的印记,比如窗棂角落加个小小的刻痕,像小孩子无意划的。” 江寻的指尖在键盘上顿了顿,抬头时眼里带着笑意:“你说的‘人工痕迹’,其实是‘人情味’吧?就像我们给山石加的双生印记,是只有我们知道的‘活’的证明。”
调试到第三次时,问题出现了:AI 生成的窗棂回纹格太规整,每个格子的大小、角度都分毫不差,像机器压出来的,没有老亭 “歪扭的真实”。沈墨心盯着屏幕,突然抓起桌上的木尺,在纸上随手画了个回纹格 —— 格子有的宽一点,有的窄一点,交接处还留了小小的 “断笔”:“你看,老木匠做窗棂,不会那么准,总会有一点偏差,这种‘不完美’才是真的!我们加‘手工偏差参数’吧,让每个窗格的尺寸有 ±0.5mm 的误差,交接处加‘断笔留白’,像木匠累了歇手时的停顿。”
江寻立刻在算法里加入 “手工偏差模块”:“再给偏差加‘情感权重’—— 靠近亭内的窗格偏差小(像外婆常擦的地方,更整齐),靠近檐角的偏差大(风吹雨淋多,更随意),断笔留白的长度随‘暮光强度’变化,光越弱,留白越明显,像夕阳里看不清楚的温柔。” 他把鼠标递给沈墨心,“你来点生成,就像把你和外婆在亭下的时光,‘刻’进画里。”
当带着 “手工偏差” 的亭台出现在屏幕上时,沈墨心的眼泪差点掉下来 —— 木柱的裂纹带着圆润的边,窗棂的回纹格歪歪扭扭却透着劲,暮光从格子里漏下来,在亭内地面拼出细碎的影,像极了照片里的场景。“外婆要是看到,肯定会说‘像咱家的亭子’,” 她轻声说,指尖在屏幕上的窗棂角落点了点,“我们的双生印记,藏在这里好不好?回纹格的阴影里,不容易发现。”
江寻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小的木牌,上面刻着缩小版的外婆亭窗回纹:“我把你外婆的回纹和新的二进制密码(,我们确定心意的那天)融在一起了,” 他指着木牌上的纹路,“回纹的横段用平缓的 0 弧,竖段用稍陡的 1 弧,藏在最右边那格窗棂的阴影里,只有在暮光参数启动时,阴影变浅,才能隐约看到。” 沈墨心握着木牌,指尖划过熟悉的回纹,突然觉得心里满当当的 —— 这不仅是签名,是她的童年,江的心意,还有他们一起的时光,都藏在了这小小的窗格中。
两人一起调整印记的位置时,七叔的加密消息又发了过来,这次附了张其他团队修复的亭台样图:“对比之下,你们的亭台有‘呼吸感’,像能看到有人在里面喝茶、讲故事。” 沈墨心把他们的亭台图发过去,没过多久,七叔回复:“这不是修复,是把时光里的人也装进去了 —— 你们找到了古画的‘心’。” 江寻看着消息,伸手轻轻揽住沈墨心的肩,她靠在他怀里,看着屏幕上的亭台,突然觉得安全屋的冷光灯都变得像外婆亭下的暮光,暖融融的。
睡前,沈墨心把那张老照片夹进了参数记录本,刚好夹在 “亭台时光参数” 那页;江寻则在页面空白处画了个小小的亭台,亭下有两个牵手的小人,旁边写着 “墨心的外婆亭 + 江寻的时光算法 = 有故事的亭”。通风系统的嗡鸣声里,屏幕上的亭台还在暮光里泛着暖,窗棂阴影中的双生印记像藏在时光里的糖,甜得悄无声息,却足够坚定 —— 这是他们灵感交融的又一枚印记,藏着过去,也连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