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
“新朝伊始,诸事待理。”
李凌云的声音不高:“治国如烹小鲜,急不得,却也拖不得。澹台爱卿。”
“臣在。”澹台明夷从容出列。
“所议三策,乃国之根基。然根基欲固,需有活水源头,源源不断注入生机。朕欲开渠引水,广纳天下英才,先生可有良策?”李凌云的语气带着征询。
澹台明夷微微一笑,羽扇微顿:“陛下圣明。国之兴盛,首在得人。旧有举荐、门荫之途,虽有其功,然易生门户之见,使明珠蒙尘,璞玉深埋。臣思虑再三,以为当复开科举,且文武并举,为帝国遴选真才实学之士。”
“科举?”殿中响起低低的议论声。
吏部尚书,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张卫东,眉头微蹙,出列道:“陛下,澹台大人。科举取士,立意虽好,然则……”
他顿了顿,斟酌着词句:“一则,寒门学子,资源匮乏,恐难与世家子弟争锋;二则,考试内容若仍以诗词歌赋、经义文章为主,恐所选之人,长于清谈,短于实务;三则,武举如何考?
若仅考校武艺境界,岂非成了强者为王,失了选将帅之才的本意?”
张卫东的担忧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保守官员的心思。
澹台明夷不慌不忙,羽扇轻点:“张老尚书所虑甚是。故,臣之策有三变通。”
“其一,文举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内容废浮华骈俪,重经世致用!治国安邦之策、律法刑名之辨、农桑水利之术、钱粮统筹之算,皆为核心!考卷糊名誊录,主考官由陛下钦点,翰林院与都察院共同监督,力求至公!”
他目光转向武将队列:“其二,武举亦分三级。乡试考弓马骑射、基础武艺、军阵常识;会试,设‘锁元石’!凡应试者,需压制自身元素境以上修为,仅凭凡境九重天之力参与考核!考实战搏杀、负重行军、复杂地形奔袭、乃至小队指挥!
殿试,则由兵部、御前都指挥使司主考,陛下亲临观之,考较兵法推演、临阵决断、统御之能!如此,方能选出根基扎实、智勇双全之将才,而非徒有境界的莽夫!”
“锁元石?”
张阳明眼中精光爆射,忍不住低喝一声:“妙!好一个锁元石!凡境九重,铜皮铁骨,力扛千斤,气贯百脉!此乃武之根本!根基不牢,纵有风火境之速,雷劫境之威,也如沙上筑塔!末将请命主持武举会试!”
李凌云的目光在张卫东和跃跃欲试的张阳明等人脸上扫过,最终落在澹台明夷身上:“张尚书所虑,爱卿已答。科举之制,非为取代旧制,乃为补其不足,开一活源。郑阁老。”
“老臣在。”文渊阁大学士郑高岑出列。
“你德高望重,熟知典籍,文举主考,由你与澹台先生共掌,务必公允。”
“张阳明。”
“末将在!”
“武举总揽,由你负责。箭穿云辅之,专司弓马骑射、实战搏杀考校。”
“柳文清。”
新任户部尚书柳文清出列:“臣在。”
“筹备科举,所需钱粮、场地、人员,户部、工部、礼部协同,全力保障。今岁秋闱,即行首试。”
李凌云的声音陡然转冷:“朕要的是真才实学,是国之栋梁!凡有徇私舞弊、结党营私、阻挠寒门者……无论何人,立斩不赦,诛连三族!让这科举,真正成为天下英才晋身之阶!”
“臣等遵旨!必不负陛下重托!”被点名的几人肃然领命,声音铿锵。
“退朝,”赵慎言尖锐的声音再次响起。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百官之中有人喜,则有人忧。
………
户部衙门,新任尚书柳文清案头堆满了各府呈报的商税旧档和驿路规划图。
他眉头紧锁,与几位心腹主事商议至深夜。烛火摇曳,映照着他们疲惫而专注的脸。
“陛下‘富民’之策,‘强国’之基,商道乃血脉,必须活络!”
柳文清的手指重重敲在地图上玉兰府的位置:“盐铁官营是根本,清丈田亩是固本,但要让这盘棋活起来,还得靠流通!工部那边驿道整饬已有章程,我户部不能落后!”
随后,他目光凝重着做详细部署:
1.“玉兰府海港、永安府西陲铁门关、东平府清河漕运码头,此三处乃帝国商路咽喉!立即着手,在此设立‘官营商栈’!
2.“发函各府,令其详查本地物产特色。玉兰府,鼓励药商行会、矿材商会组建,探索天岚山脉外围所得灵草、矿石,只要合法登记,给予三年税赋减半之惠!
3.“与‘通宝’、‘裕丰’几家皇商洽谈,由户部主导,成立‘太渊通宝钱庄’。发行统一制式、加盖户部大印及特殊防伪符印的‘官票’,统一汇兑标准。”
“大人,”
一位年轻的主事兴奋道:“此策若成,商货流通必快数倍!只是……地方上那些钱庄票号,还有依靠放印子钱盘剥的豪强,怕是要跳脚。”
柳文清冷笑一声,眼中闪过户部掌钱粮的锐利:“跳脚?让他们跳!陛下的刀,悬着呢!溟殿的‘眼睛’盯着,都察院的‘笔’记着,兵部的‘拳头’等着!
我等只需秉公办事,把这商道疏通,让货物其流,让利归于民,充实国库!让这市井烟火气,烧得更旺些!这才是帝国该有的气象!”
户部众人精神一震,领命而去。
次日,太渊城,中心广场。
御前大总管赵慎言在太渊城中心广场亲自宣读,尖利的声音在法术加持下传遍全城: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膺天命,抚育万方。深知民强则国本固,民智则国运昌。修行之道,非王侯将相之独享,乃强身健体、护卫家国之通途!今特颁《太渊筑基真解》九篇于天下!凡我太渊子民,无论贵贱士庶,皆可于各府城指定之‘传功碑’前,观瞻习练,强筋骨,壮气血,明心志!”
诏书旁,便是那九座高达十丈的青铜巨碑的拓影,碑文清晰可见:《混元筑基篇》、《引风初解》、《驭火精要》、《风火相济论》、《九重雷池观想图(初阶)》……
圣旨宣读完毕,广场瞬间欢呼雀跃,无数人口中呼喊“吾皇万岁!”
“娃儿,好好看,好好学!这是陛下给咱们的恩典!”
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农,拉着孙子的手,指着碑文,浑浊的眼中含着泪花,“练好了,有把子力,以后种地、扛活,都不怕别人欺负了!”
与此同时,广场另一处。
一处相对僻静的廊檐阴影下,站着两位身着深青色京兆府公服的官吏。
其中一人,年约四旬,面容方正,留着修剪得宜的短须,眼神沉稳,他正是京兆府司法参军——崔浩。